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知识 >> 素质教育烧钱这所优质公办初中说NO,8
不久前,中考体育将提至与主科同分、美术和音乐也要纳入中考的消息,引发社会对素质教育的探讨,有人直言——“素质教育,就是富人用金钱堆砌起来的壁垒。”
难道普通家庭的孩子
就不能拥有素质教育吗?
在成都,有一所公立学校正在打破壁垒,将素质教育践行到底。学校将选修课开成了“豪华自助餐”,80多门课程对学生全免费,绝不让老百姓多花一分钱。
从年的20多门,到如今的80多门,6年时间,选修课成为四川大学附属中学西区学校,除优异的中考成绩之外的第二张“名片”,不仅公立学校难以超越,连私立学校都少有可与之匹敌。
如果有人在周五下午走进川大附中西区,将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从进入校门开始,正门前的小广场,老师正带领一群孩子学习花样跳绳,右手边的操场上,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十多种体育课程正在同时展开;小花园内,学生们席地而坐,在画本上勾勒出一草一木,老师在背后一一指导写生要领……
走进教学楼,一排排教室里,每一堂课都不一样。泰语、日语、法语……小语种课程带领学生开拓国际视野;大美唐诗与现代诗歌,是学生们进阶成为文艺青年的必选课;手工类的课程深受学生喜爱,钻石画、布艺手工、十字绣、毛线戳戳画……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在学生们手中呈现。
这边教室里,学生正沉浸于计算机编程世界,另一边教室,笔墨流转,一幅山水国画跃然纸上。悠扬的钢琴声此起彼伏,另一边课堂上的圆号也加入进来,在教学楼里汇成经典乐章。舞蹈室里,学生们翩翩起舞;美术教室里,油画班的学生正在细细描绘着景色……
这是每周五,川大附中西区都在上演的场景,80多门选修课同时开课,课程上所需的所有乐器、绘画材料、手工材料、连专业训练服,都由学校全部“承包”,不仅如此,不少选修课,学校还聘请了校外专业教师,学生同样不花一分钱。
“乐器其实并不便宜,很多学校都会要求学生自行准备,而我们全部由学校提供,学生上课什么都不需要带,只带个人去就行。”
据学校创新研发中心副主任涂翠萍介绍,川大附中西区用于学生的投入向来是“毫不手软”,不仅改造了课程功能室、专业教室,还购入各类学习器材,不光乐器、画材,甚至无人机、机器人等都提供给学生免费使用。
为何川大附中西区,可以如此大手笔?得益于学校公用经费“全员预算”的机制,老师个体或团队自主申报开设课程所需经费预算,经过严格审批后,这笔费用就可投入到教学之中,为学生们购买各类教具。
“一线教师其实更清楚学习这一门课程,需要什么,他们也更清楚,哪一类教具、器材更适宜学生使用,比由学校来决定,更精准,相应的使用率也会更高。”涂翠萍表示,川大附中西区并不比其他学校经费更多,看起来投入“大手笔”,是因为学校“将每一笔钱花在刀刃上,花在师生真正需要的地方。”
最让川大附中西区骄傲的,不是选修课开得比别的学校多,而是课程对学生的滋养,对学生的发展。初中学段正值学生自主意识觉醒的时期,学生的情感丰富,也容易出现叛逆,丰富多元的课程活动可以引导学生的情绪正向释放,也帮助他们在选择与体验过程中更好地探索与认识自我。
初二学生尹佳鑫连续两年都选修的绘画类课程,从小没有学习过绘画,只是利用每周五下午90分钟的选修课时间,学了1年多,如今拿起画笔已然有模有样。一次周末在家,尹佳鑫随手画了一幅画,被妈妈拍照发到了朋友圈,结果意外收获众多好评。“那个时候,突然觉得自己很有绘画天赋,特别有成就感,感觉很骄傲,未来虽然不一定会走上专业绘画的路,但多了一项技能也是很棒的事情。”
在选修课里,有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也有人将课程优势转变了助力升学的通道。6年来,川大附中西区有学生从零基础开始在校学习3年,凭借机器人课程优势考入知名高中,并成为高中科技战队主力;也有学生在学校音乐老师的长期指导下,成功凭借声乐特长升入名校;也有学生从零起步,通过校内学习考入国重高中美术特长生班,走上专业道路……更多学生,驰骋于各大艺术、体育、科创赛场,获奖无数。
据统计,从年5月至今,4年来,川大附中西区学子国家级获奖20余人次、省级获奖余人次,市级获奖余人次,区级获奖余人次,每年都有学生凭借课程培养的优势升入优质名牌高中。
不仅学生有成就,川大附中西区的教师同样满满的成就感。
受到疫情启发,政治老师肖光玲、代钰在今年,开设了《致敬逆行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门课程,不是让学生们为逆行者唱赞歌,将致敬流于表面,而是实际去了解逆行者的需求,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据肖光玲介绍,参与这一课程的学生用了4个月时间,走访社区防疫工作者、卫生院医护人员等,通过调查问卷和面对面交流,了解到了工作人员因为长期佩戴口罩和手套感到不适,于是动手改造口罩、手套,还制作了相关防疫手册赠送给“逆行者”。
这一次课程,让肖光玲感触颇深,“孩子们比我预想中做得更加出色,为了改造手套和口罩,他们自己去学习了很多相关知识,最终的研究报告,也十分成熟和专业,有4位同学还将此次研究写成了论文,在武侯区摘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
不止学生获奖,这项课程的教学设计,也让两位任课老师获得了武侯区和成都市的特等奖。
周五当师生沉浸于选修课的时候,有一群老师却特别忙碌——每层楼的巡课教师。为了保证选修课的高质量,学校在每一层都设置了巡课教师,他们可以随时推门进入检查课堂,即使是在花园内写生的课程,巡课老师也会跟到现场,观察上课和学生作品完成情况。
80多门选修课,从开课到上课再到结课,每一个环节,川大附中西区都遵循着严格的高标准。
信息技术老师旷小芳是今年刚入职的新教师,却已在校内开设《人工智能初探》的选修课,还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热门课之一。虽然课程才上了3个月,但旷小芳的学生,目前已可以自主完成小游戏的编程。
“哪些课可以开,哪些课不可以开,连我们校长说了都不算。”旷小芳说,“我这样的新老师可以开课,是因为我们学校是民主决策、能者胜任。”
在川大附中西区,一切事务由五个不同委员会分管。虽然每一位教师都可自主申请开课,但必须提供详细的课程设计、教学计划、实施方案等,经过创新研发中心的评估和学术委员会审核,达到标准,才能行课。
行课期间,不仅有每层楼的巡课教师监督上课质量,每周学校还要进行教案检查,结课后还有课程评估和成果展示。
“希望孩子们真正能在课上学有所获,而不是浅尝辄止,所以我们把关很严,而且,我们还采用了小班化教学,每一门选修只有15个人左右,有些甚至只有10人,老师可以充分指导每一个孩子。”创新研发中心副主任涂翠萍说,目前学校这80多门选修课,在小班化的基础上,完全可以满足所有学生。
80多门课程,是否会让学生学业分心?
川大附中西区用质量出口实绩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个大体量公办学校,划片摇号生源质量普通未掐尖,“以入量出”评估连续多年居武侯第一,现已稳居中考重点率60%+的公办初中第一梯队。
“孩子的情感丰富,需要丰富的课程滋养,而不是在枯燥的刷题中压抑扭曲,兴趣爱好广泛的孩子内心更充盈,三观更正,长远的人生更容易幸福。”这是川大附中西区校长胡平与全校教师共同坚守的教育理念。
在这里,不仅为学生提供80门选修课,音乐、体育、美术这三门常规课也与其他学校不同。川大附中西区采用分类的方式,将美术分为了国画、油画、艺术设计;体育分田径、排球、篮球;音乐分为萨克斯、舞蹈、声乐,由学生自主选择方向,将艺体课程引入更专业、更深度地学习。
如果在这些课程中,有学生发现自己的天赋特长、想要深度学习,还可参加学校组建的训练队,足球、美术、声乐……每个训练队都有专业老师进行定期指导。
在探访中,我们还了解到川大附中西区的课程建设还将持续升级,学校目前正在设计打造一个约平米的校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百草园。
课程基地中将整合劳动文化传承和现代农业技术实践体验,开放式植入各学科课程因素,学科教师团队开发设计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百草园基地将于明年上半年初见雏形,我们都好期待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的课程体验。
有人感叹,素质教育是富人的特权,是高价私立学校才能实现的目标。
然而,在川大附中西区这所纯粹的公办初中里,却为学生开拓了广阔空间。丰富的课程与资源,让普通家庭的学生不需花费一分钱,零基础的孩子找到了兴趣特长,有特长的孩子拥有了深度学习的机会。
常说,教育惠民,何为“惠”人民?
川大附中西区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