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聊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发布时间:2022/12/23 22:14:50   点击数:

或许你和我一样,过着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生活。日复一日的工作磨损去你的健康和激情,使你越来越像一个丧失了灵魂的行尸走肉。每当夜深人静,梦中醒来,你是否也和我一样,蓦然心惊?每当此时,白日间那颗碌碌逐利之心歇了,而一个疑问不禁浮现: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当然是一个老生常谈、亘古恒新的问题了,你早知道这很可能是一个永无解答、甚至脱离现实的问题,但现在,这个问题摆在你的眼前,它变得如此重要而紧迫。你再也无法入睡了。

好吧,让我们也跃跃欲试,像一个哲学家那样对人生的意义做一番思考吧!

但是,人实在太复杂了,不妨先从人类的始祖——动物那里开始,先思考一下,一只动物,比如自然状态下的羊,它的生命意义是什么?

我们当然无法听懂动物的语言,从人类的视角看来,羊的生活内容主要就是吃。它总在草地上觅食,而且冒着极大的被狼吃掉的危险。那么它为什么能够如此?答案应该是生存本能,以及得到吃饱后的满足感。生存本能是内置在动物体内的一个预留程序,包括人类在内也是如此。设想一只羊,如果出于偶然的原因,被删除了这段预留程序,它失去了生存本能,就不会为了生存,甘冒奇险,深入虎狼之地,而是选择自己饿死了。而人类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突遭重大打击,就有可能丧失生存本能,而自寻短见。自然界中,好像很少动物自杀的案例,应是它们的生存本能十分强大之故。

现在我们找到动物生命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吃,以满足它的饱足感。这是出于生存本能的需要。依着这一点,大自然上演出一幅吃与被吃的图景,即所谓的“食物链”。既然大家都有生存本能,那么狼出于生存,自然也要多多地捕杀羊了。生存本能在大自然推行开来,就是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此时,动物的生命意义展现为两个层面上的:第一,满足自身的生存;第二,满足其他生命的生存,生命不单是属于自己的、单向的了,生命还属于整个生态圈,是一个关系网,是一个多面体。这使我们想起老子的千年喟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应该就是老子由这第二个层面而发的。唯有如此,以万物为刍狗,才能换来整个生物界的繁荣。也就是说,从大的方面看,生物存在的意义,是使其成为食物链上的一环,好比人类大量养殖的鸡鸭牛猪,它们生命的价值在一出生便确定了:成为人类餐桌上的食物。

而人类的生命亦有类似的两个层面:其一,满足自身的生存;其二,成为社会关系网中的一环、成为历史的一环。因为人类已经退出丛林,进入社会关系,动物性的生态圈和食物链即转变为人类的社会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分化而为阶级,出现了贫富差距、地位差距,产生了利益斗争,好比自然生态中的以强凌弱。而且社会关系也远比大自然的生存法则复杂。而一切人也都是不自觉地被卷入这个社会关系之中,不自知地成为其中的一环,不论你是富商大贾、高官显贵,还是引车卖浆者流。

基于这种简单的生存法则而建立的生命意义,未免带有冷冰冰的残酷意味。

回到动物身上,幸而生物有两大功能,除了觅食使自身生存,还有生育使种族延续。若说前者只涉及到个体生命的行为,是一种”自私“的行为;而后者却扩展了生命行为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具有了”伦理“的内涵。若说一只动物,在没有后代、没有成为父母之前,生命存在的层次很低,只是保存自身的肉体存在,而现在,生命的目地变成了延续后代的生存。在这样的行为中,朴实而真挚的爱产生了。《猎人笔记》描写到一只母鸟为了保护幼鸟所表现出来的远远超过自身实力的勇敢与无畏,令人动容。这种利它的而非利己的爱和行为,才真正导致某种”生命意义“的产生。

既然我们已经得出结论,生存需要是生命的最基本的需要,那么如何看待我们的基本欲望?这些基本欲望有:感官享受上的五欲(佛家说的色声香味触),还有睡,休闲娱乐等?应该认为,这些基本欲望是不能加以否定的。譬如说我们都喜欢看见美好的景物,闻香甜的气味,吃可口的饭菜,听优美的音乐,反之则避之唯恐不及,这应该是人之常情。如果非要说你爱闻臭味,那只能当作一个特例,比如生理学上的变异来解释。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基础欲望的满足,仅在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达到肉体上的和谐和舒适,不可过度追求,沉溺其中,因为这些需要只是得到感官上的满足,而未达到精神上的满足,如果沉溺其中不思其他,等于主动放弃了其他的精神追求,自己降低到动物的层面了。对此种基本欲望,《老子》早有警告:“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而佛家也主张摒弃物质享受,去除五欲分别,但那是在超凡入圣的更高层面视之了。

感官享乐的极致,是性欲。它因为涉及到他者和更多的社会关系,而具有了某种更高级的特征,带上了更为强烈的社会属性,也正因如此,往往导致更加深切的悲剧。肉体欲望夹杂社会属性和权势地位的象征,是性欲的复杂性和深刻性的原因。但它终于还是要以失败告终的。因为性欲既然属于肉体感官的一种,则它必然不可避免地具有感官的局限性——它无法带来任何有价值的精神结果,就像《金瓶梅》中的西门庆,终于淫以丧身。

而舐犊之爱,人与动物,都是一样,人伦之乐,是世间不可取代的一种需求和快乐。

动物的两大生命意义,在人身上都找到了。但若人也局限于此,则人亦无异于禽兽矣!要突破这层局限,只能从思维能力和道德情操上寻求。

自然赋予人类一项独特的潜能——思维能力。而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而为万物之灵,皆得益于此。因为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人得以借此突破肉身的局限性。哲学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就是这个意思。换句话说,如果人失去了,或者自愿放弃了这项能力,则只是一棵没有灵魂的枯草罢了,与猪狗并没有区别。如果人充分发挥这项能力,则超越了自身,成为伟大的存在。人的内在的、终极的意义,早就在人一出世时就种在身体中了——那就是尽量地促成智识的成长,得到思维的锻炼,放飞想象的翅膀,让思想翱翔于天地之间。

如果说,思维能力是对动物性的利己性本能的内在的扩展和无限化;而种群性的生育本能的扩大化,就是社会化,换言之,就是并不局限于谋求个体私利,而推而广之,造福于社会,达到道德上的真正升华和纯化,是儒家的“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佛家中的普渡众生的大乘菩萨。

如果说,前者的思维能力带来的是内在的不可言说的生命体验,后者则是更为广大意义上的功德圆满。

而这样的生命最高价值,其实我们的先哲早就发现到了,并通过”内圣外王“这样的词语加以精辟的表述。

在追索生命的终极意义上,中国的儒家、和印度的佛学思想都不约而同殊途同归。须知要达到这样的生命意义和生命境界,绝非易事。道易知而难行,这需要一个从学习到实践的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令许多人裹足不前。

综上,本人自认为在探索人生意义这个亘古恒新的问题上,也有了一点收获,亲爱的网友们,你们有何看法?欢迎斧正!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2550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