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知识 >> 胡燕子生活需要可能,艺术带来可能
许多人知道胡燕子,也许是从作品《一箱土计划·故土》开始的,也许是从“DLAF复归-重庆首届国际现场艺术节”开始的,又或是公共艺术项目“童年秘密档案馆”,抑或是“麓湖社区艺术季”。
从年开始,胡燕子的名字出现在成都大大小小的社区艺术项目的策展人栏。去年开始,她定居成都。
她的工作室安在玉林,与其他两间公司在一处打伙办公,“我们中午出去觅食,分摊下来如果人均超过30,那就一定会有人吃胀了,老社区消费就是这样,一顿饭20元足矣。”见面前的那个周末,她刚从毕棚沟看雪回来,聊天的空当,她从有些深的零食箱里捞出来杏干和薯片,用小刀在薯片袋中间掏了个洞,“这样打开适合分享。”
以前,胡燕子觉得工作是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工作时天人交战,休息时宛如死尸。现在,她学会了成都人的“不慌嘛”,不慌不是不动,是每天都做点类似的事情。“大熊猫的咬合力仅次于北极熊,和棕熊齐平,山地密林的奔跑速度可达50公里每小时,跟一脚油门差不多快了,但这货却靠卖萌为生,这很像成都人的生活状态,其实成都并不慢,是很快的,成都人安逸着也奋斗着。”
胡燕子
策展人,社区工作者,四川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工作室艺术方向导师。年主编《社区公共艺术与社区营造:空间、关系、故事、审美》一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25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