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如何让你的议论文形象生动意味深长新华

发布时间:2024/1/15 19:48:39   点击数:

——谈述类文章中比喻手法的运用

易果林

在“高考考纲”写作部分的“发展等级”中,有“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和“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这样的要求。很多考生看到这样的要求,总爱将它与文学类文章联系在一起。因为在不少读者眼中,议论文的“出身”决定了它必须靠说理立足文林,这也就注定了它常常严谨和趣味、抽象和形象、深刻和生动难以兼顾。其实,优秀的论说文并不排斥形象,古今中外众多的论述性文体不仅具有思辨性,而且富于形象性和趣味性。远的如诸子百家的散文,很多以形象的譬喻见长,文中一则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又蕴蓄着深刻的哲理,篇幅短小,却理趣盎然,意味隽永;近的如鲁迅杂文,更是形象与思想相得益彰,成为文艺性议论文。读这样的文章,会让你升华了思想,又陶冶了情操,何枯燥之有?

其实,在很多优秀的考场论述类作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比喻论证的方法的例子并不鲜见。下面,我就结合高考佳作中的实例,谈谈如何在议论文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力求使议论文摆脱拘谨,写得深刻与生动兼具、思想与文采齐飞。

用比喻的手法拟题,让作文题鲜活生动

常言道:题好文一半。文题如人的双眼,最能传情传神,摄人心魄。用比喻的手法拟题可以使你的文题既形象生动,又含蓄蕴藉,给人以无限的形象。例如年山东卷满分作文《彻夜亮一盏“文化”的灯》,考生便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拟写标题。考生将“文化”喻之为“灯”,既凸显了“文化”的重要意义,又赞美了书店工作人员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一石二鸟之效。再如年上海卷满分作文《摸着预筹的石头,涉过生活的激流》,标题将“预测”喻为“摸着石头”,将“实践”喻为“涉过激流”,两个比喻之间相互照应,彰显出“预测”对于实际工作的巨大意义,形象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年全国卷Ⅲ满分作文《从独木桥到阳光道》,考生用“独木桥”和“阳光道”这样两个对比鲜明的事物比喻文革结束后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极为贴切传神。其实,某种具体的事物所蕴涵的道理,常常非一言可以道尽,所以用比喻的方法拟题,往往可以起到言简意深蕴蓄无限的效果。

用比喻的手法开头,让你的作文开头秀美

考场作文的开头,应做到这两点:一是富于美感,古人认为开头应如“凤头”,必须亮丽出彩,吸引读者;二是入题要快,因为一般的阅卷老师都希望尽快知道你作文的主题,以便判定你的立意的高下优劣。再说一篇字的文章也由不得你东拉西扯慢慢铺垫。

年江苏卷满分作文《车头车头是关键》的开头一段是这样的:“民间有句夸奖领导的谚语: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这句话也许过于夸大了车头的作用,但细加琢磨,此言还是颇有道理的。本人当然不是呼唤‘明君’与‘清官’,而是承认此为真理——至少是局部真理:领导与车头,同样很重要。”在这段话中,考生借一句民间谚语,将领导干部喻之为“车头”,强调了领导的重要性,形象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要使中国这辆“火车”快速前行,迅猛腾飞,领导就要当好火车头,起到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作用。这样的开头,文采斐然,引人入胜,又巧妙地将文章主旨蕴含于比喻当中,先入情再入理,深入浅出。

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让论证更富有理趣

“这其中的另一些人,他们寻找的,是自己的‘根’。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的文化,便是从这样的一个‘根’伸展出的繁茂壮丽的无数枝叶。而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躯体生于父母,他的思想源于自然的伟大和祖先的智慧——这些‘根’,在他生命开始的地方。他们寻找记忆中的故乡,寻的是这思想的源头,寻的是自己的‘根’,有些人与他的父母、长辈不生长在一个地方,他其实有两个故乡。这两个地方思想、文化的共同引导,才成就他这样一个完整的人!”这是年全国卷Ⅱ满分作文《所谓“故乡”》中的一段比喻论证。考生将一个人生命的、文化的源头——故乡比喻为“根”,一个人的寻根之举其实正是对他的生命和文化的源头的探究和追溯。一个人的成长,乃是融合了故乡的自然的伟大和祖先的智慧。所以,我们永远不能失去我们的“根”而成为无本之木。这样的比喻论证使原本抽象乏味的论证过程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语言也更富内涵,更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用比喻的手法收尾,让文章结尾言简义丰

“人生如书,需逐级而读,终级境界仍需以心体之,以心察之。”这是年浙江卷满分作文《人生如书,逐级而读》的结尾。考生将“人生”喻之为“书”,以生动的比喻、诗意的语言呼吁人们要“以心体察”人生这本厚厚的大书,进而参透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达到一种人生的“终极境界”。其言简意赅,收束有力。这一比喻性的结尾要比用直白的议论性语言表达给人更多的美感、更多的遐想和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议论文的形象化、诗意化、理趣化,进而蜕变成所谓的“说理散文”,似乎已成为当下论述类文体写作的一种趋势。而通过运用比喻来增强议论文的美感和形象性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广大考生要通过多阅读、多思考、多借鉴、多训练来掌握这一方法,在自己的议论文写作中能够顺应这一趋势,进而完成这种转型,让自己的议论文写出新的境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265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