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知识 >> 钱理群教授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难理解鲁迅
提起鲁迅先生,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都是学生时代那些让我们苦不堪言的拗口课文,那时的我们都还只是一个瓜田里快乐的“扎猹少年”,哪懂得中年闰土最后的无奈沧桑。
许多人都说:“年少时读不懂鲁迅,到中年时才恍然大悟”。但现如今,且不说人到中年能够读懂鲁迅的有几人,只怕到那时还能忆起鲁迅并能静心重读的人都寥寥罢了。
比起静下心来读懂鲁迅,人们更愿意做的反而是消解和世俗化鲁迅先生。这种对思想的逐步侵蚀消解,看起来无声无息,但终会在思想文化的进程中留下蛛丝马迹,倘若后世文化考古能窥得一二,或许会将这一行径称为“思想暴君的复辟”。
乌合之众的陷阱
于个人而言对自己人生拥有清醒的认知,才能做到掌控自我,于时代而言,每个时代都需要有若干清醒者成为“吹哨人”。鲁迅先生便是那个动荡年代最痛苦的“清醒者”,一句“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道出了盛世预兆,只有于无声处才听得到惊雷,捕得到心声,守得住清醒。
世间万物,只有拨开云雾,才能溯本清源,但在现在这个享乐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清醒”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和孤立无援,而由大众所代表的“舆论正义”就显得安全得多了。动物的本性便是趋利避害,对于自然界中的动物来说捕猎意味着生存,对于社会中的人而言,社会人设的维持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鲁迅先生的清醒是灵与肉的一致,这种清醒的痛苦来自于“救不了中国人”的痛心,但现代人清醒的痛苦则是来源于“救不了自身”的无奈,索性酒酣过后,大梦一场。许多人都是在夜晚极度清醒,然后白天继续浑噩。人们埋首于群体之间,酒桌上佯装着欢笑,入夜后睁眼到天明。
网络的发展给了现代人展现多面性的可能,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戴着道德的假面,但在手机和电脑的屏幕前反而变成了一个游走在道德无人区的键盘小丑。网络将人与人的距离缩短了,但也使三人成虎的危害效果以指数爆炸的形式快速增长。
《乌合之众》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曾说过:“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人在狂热的非理性状态时脑子里满是喷薄的岩浆,此时将如此滚烫的思想诉诸于文字,无疑会展现出最大的恶意。造成的结果从表面看只是几次热搜,但对于承受方而言却是整个生命的寸草不生,被“舆论正义”打入社会性死亡的深渊。
只要有群体,就免不了陷入乌合之众的陷阱,但是这个时代因为网络的加持,人们独立思考的意识被群体淹没,“清醒”渐渐意味着与社会脱钩,所以人们宁愿相信更具安全性的“老话常言”。
反观鲁迅先生,他从不信奉所谓的“群体即正义”,相反他完全与其处于对立面,他借由《狂人日记》发出那句振聋发聩的诘问:“从来如此,便对吗?”专注研究鲁迅先生几十余年的钱理群教授曾直言:“能否容忍鲁迅,是对当代、以及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宽容度、健康度的一个检验。”但是,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难理解鲁迅了?
通过长期不间断地潜心研究,钱理群教授深知鲁迅先生对于青年人的思想启迪具有独特意义,绝非其他知识分子所能代替。
鲁迅思想的价值不仅因为其针砭时弊,更因为其具有很强的超前性,他的思想与文学是无法归类的,正如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名为《谈蝙蝠》的文章,文中写道蝙蝠外貌奇特,有翅子故兽类不收,有四足故鸟类不纳。
两相比较,鲁迅先生可谓是中国文化界的“蝙蝠”,甚至是一只“反叛的蝙蝠”,他敢于打破一切世俗常规,打破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论”,用辩证批判的态度去面对世间万物。
鲁迅对于每一个时代来说,都是另类的存在,但在钱理群教授看来,这个时代需要思想上的另类与不驯,他直言:“幸亏有了鲁迅,也许还有其他的另类,才形成某种张力,才留下了未被规范、收编的另一种发展可能性。”
鲁迅先生对一切都抱有怀疑和审慎的态度,他一生都在辩驳,与天地辩驳,与往今和未来辩驳,甚至与自我也展开过辩驳。他一直试图通过批判与辩驳的方式,来寻求另一种自我存在的角度与可能性。但以这种几乎毁灭一切可能的“有”和规则重头再来的方式,在现代人眼中几乎无法理解。
胡塞尔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怀疑主义者是一个坏公民。”此话被陈丹青援引用于《笑谈大先生》一书中,他在书中评价鲁迅先生若是按照如此定义,那无疑就是一个“坏公民”。
在大众舆论如此重要的当下,人人都低头循着前人旧迹,勤恳地做着一个“好公民”时,又会有谁读得懂或是愿意去读一个“坏公民”的所思所想呢?
急功近利的囚徒
鲁迅先生的骨子里带有一股子最朴素的“平民性”,他经常把自己的工作比作是“农夫耕田,泥匠打墙”,他愿做文化的“苦工”并始终甘之如饴。鲁迅先生自知努力的重要性,他自弃医从文后便做了大半辈子的“文化苦工”,直至病故前还笔耕不辍,坚持编校了多本书籍和杂志。
鲁迅先生提倡“泥土精神”,认为事在人为,与空等天赋的“天才”相比,泥土这类坚苦卓绝者大有逆袭的希望与机会。至于“泥土精神”要如何践行,鲁迅先生在《未有天才之前》一文中特别指出“做土要扩大了精神”、“又要不怕做小事情”。“吃得了苦,耐得住磨”,这或许就是那个年代里的人们最实用的座右铭。
鲁迅先生深知青年人是推动改革的主力军,更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生命力,所以鲁迅先生对于青年人的成长与发展格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26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