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知识 >> 纵论读林洁现代性的回响中国现代陶艺
原创高斯琦中华英才半月刊
《现代性的回响——中国现代陶艺评论》
作者:林洁
林洁,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先后获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经济学学士、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艺术管理研究、戏剧和美术评论。
曾任杭州日报社记者、杭州泥儿陶瓷艺术有限公司创始人、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原中国东方歌舞团)企划宣传部主任。出版专著《演艺企业商业模式研究:理论和个案》、评论集《精装散装》、主编艺术作品集《红颜忆梦》,策划多项艺术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
《金色之名》片段耿雪雕塑、影像、视频装置年
陶瓷艺术常常被归属于工艺美术,大多数专家将精力灌注在对古代窑口瓷片的断代与风格研究中,有关陶瓷艺术的著作除了几套具有权威性的陶瓷史之外,理论与批评在陶瓷艺术界颇为匮乏。陶瓷艺术在面对全球化与多元艺术浪潮冲击的发展与创新问题,让诸多学者与陶瓷艺术家陷入了反省与沉思:中国现代陶艺在当代艺术中边缘化的位置,“陶瓷艺术”与“陶艺”在形质上的分野,“现代陶艺”是伪命题吗,这些都是陶瓷艺术理论有待解决与研究的课题。所幸的是,对诸上含糊其辞的问题,林洁通过分析10位中国陶瓷艺术家的创作,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嬗变作出了一个颇为精准的界定与解题。
《现代性的回响——中国现代陶艺评论》开篇便简要探讨了“何为现代性”的问题,现代性(modernity)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成为西方思想文化研究的焦点,现代性包括从世界观、经济制度到政治体制的一系列变革,其相对于传统的根本区别在于“制度性”的转变,体现为一种“解构”的文化思潮;现代性的审美浪潮也同样席卷了文化艺术领域,这一领域的现代性往往体现在对传统审美与秩序的“解构”,诗歌、雕塑、音乐、绘画皆在其中,陶瓷艺术亦不可避免。
《中国牛》朱乐耕×cm(平均每件)高温陶瓷年
要探讨现代,必然要回顾传统,中国的传统陶瓷艺术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形成了独立的审美样态,陶瓷艺术的形质亦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所谓器以藏礼、器以载道。传统陶瓷的造型服从于生活日用以及礼仪的需要,釉质与装饰也是传达文化的美学符号,传统陶瓷艺术无论是造型还是装饰都被古代中国人赋予了审美理想与道德理想,君子以玉比德,自原始青瓷以来,青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如冰似玉”,白瓷所体现的最高审美则是“类银尚雪”,黑瓷、彩瓷在不同的装饰类型中都被赋予了不同的美学标准。这些标准超越在工艺之上,成为文化的缩影,如“雨过天青”之釉色、如“蚯蚓走泥痕”之窑变、如灿若银河的“杯中宇宙”,釉色体现了中国美学精神的意象之美,釉的变化与意蕴恰恰符合了中国美学所追求的大象无形,言有尽而意无穷,从有限到无限的美学精神。陶瓷的装饰也是如此,装饰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有别于釉色意象语言之外另一层面的艺术形式,民窑器物上绘制的飞动、流畅的线条所构成的图像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修饰,形成了独特的抽象意味,官窑除精益求精的烧造工艺之外,在绘画装饰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从大明五彩到康雍乾的釉上彩,器物上的“画卷”追求线条的流畅与运笔、追求色彩的明艳与和谐、追求构成的留白与题款……传统陶瓷艺术在造型中所追求的均衡、匀称的形式,在釉色与装饰上所追求的含蓄、意味性、象征性的特征,成为中国传统陶瓷艺术所独有的古典之美。
《大悲咒-1》陆斌陶年(左右滑动查看)
一般来说,受“现代性”影响的陶瓷艺术常常表现为对传统的反叛与对传统审美秩序的解构,打破传统审美样式,打破均衡、匀称,建构新的精神意趣与伦理道德。《现代性的回响——中国现代陶艺评论》一书,通过对10位中国陶瓷艺术家个人成长历程以及作品的解读、分析、品评,概要出艺术家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对陶瓷艺术创作形式与存在形式的再思考,提炼出对现代性的回声、反响。这10位陶艺家作品风格迥异,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与生活背景,然而这10位陶艺家却有着同一种共性——扎根于传统,带着对传统陶瓷艺术技艺与形态的传承以及对“现代性”的思考,他们的作品中有共同的“文化基因”,是本土化的、不脱离传统陶瓷审美意象本质的、基于传统之上的创新。如王修功的彩釉瓷盘,朱乐耕的“生命之光”“天水之镜像”,高峰的“涌波”,陆斌的“碎岁”,吕品昌的“阿福”“遗迹景观”,高振宇的“玉出昆冈”“泥洹”,胡小军的“溪山春水”“海上丽人”,熊开波的“古风”,耿雪的“韩熙载夜宴图的表述之一”“海公子”等,这些带着个人风格与表现语境的作品,都没有背离陶瓷这一材料的独特审美,都具有深刻的民族性、意味性、意象性,运用陶瓷材料独有的细腻与含蓄进行创作,这种基于传统根基之上而不改变陶瓷艺术“本真性”的创新,被林洁视为中国陶瓷艺术的现代性回响。
《大士说法》之一胡小军29×42cm釉下彩绘瓷年
林洁以对陶艺创作队伍近三十年的观察为基础,以类似于历史研究的“三重证据法”,对作品、文献、口述进行研究,正如她自己所言:“尽可能看全艺术作品、查找阅读艺术家撰写的书籍文章以及关于他的研究评论文字、与艺术家当面访谈,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撰写评论,所有这些,都是基于独立立场进行,取来的只是素材,观点是自己的。”当然,品评作品,论衡流派,臧否人物,匡正是非,是批评之所在,批评应该深入艺术本体,不乏客观性、逻辑性、学理性的高度,批评亦有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是美学的,而非道德的,换句话说,对艺术作品的不同评判,只能是审美习惯与喜好多元化、多样性的表现。10位艺术家,从长者到后起之秀,品读他们的人生经历与创作历程,正是一部中国陶瓷艺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史。虽然只有10位艺术家,十篇艺术评论,但内容却丰盈而厚重,图文并茂,生动精彩。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所谓“圆照”,是刘勰在佛教思想与语言的影响下创造的美学词汇,它表现为一种准确、彻底、公正、全面、深刻、没有偏见、差错、遗漏的美学判断。中国古代文艺批评中一些既有民族性又有前瞻性的观点和追求(诸如“风骨”说、“气韵”说),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艺术领域、不同艺术流派的代表性作品及现当代一些大家的优秀作品,都为“品味”二字做了明确的注脚,反对低俗、拒绝平庸,是批评家的职责。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自古至今,所有能够超越“年寿”,超越“荣乐”而不朽的优秀文艺作品,无不是因为其本身具有永恒的精神价值。田青先生在《艺术评论》杂志《创刊词》中写道:“作为创作者,可以不拘泥于‘文以载道’的束缚,可以标榜‘不假良史之辞’,但文艺批评家不可以如此!文艺批评必须‘载道’,文艺批评家必须努力做一个发现美、发现伟大、发现永恒、发现人才的‘良史’”!林洁选择的十位艺术家,虽然不是业内最有名的,但却是具有代表性的,他们的作品既延续传统,又具有思想性,从作品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在形式美感之外,对哲学、对社会进行观照与思考,并用其独特的含蓄意蕴传递着这种思考。
《空间·结构系列》林振龙48×34×77cm陶年
阅读此书,在充满学术性又不乏文学性的文字中畅游,品味10位艺术家的创作生涯,了解中国现代陶艺对传统精神的继承。这种基于传承的创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韵味与魅力,是中国陶瓷艺术面对全球化的立足之本,也是对“现代性”的铮铮回响。期待林洁的著作,能够在中国乃至国际陶艺界引起回响,引发艺术家的反响与思考,引起评论界、学术界对中国陶瓷艺术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zs/27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