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版本 >> 胡适你的空闲时间,决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提示:点击上方"旬阳国学基地"↑免费订阅本号
胡适(年12月17日—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徽州绩溪人。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他于年代办《努力周报》,年代办《独立评论》,年代办“独立时论社”。~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年去美国。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先生曾说过:“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一个人成就怎样,往往靠他怎样利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了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
这是胡适于年在一次演说中,鞭策大学毕业新生的一段话,可谓句句经典,字字珠玑。一句“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仿佛让人醍醐灌顶,大梦初醒。一个人怎样利用闲暇时光,往往决定了这个人的前程。
胡适曾总结自己一生的成就,谈及白话文,便言完全是业余时间的充分利用。
他当时每天做十几份兼职忙得不可开交,可一旦有空闲时间,便会思索如何让普通大众听得懂自己的课,并不断地尝试,寻找不同的方法测试白话文推行的效果。
于是,在别人闲聊闲逛时,他让白话文占领了中国,成了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人物,为思想解放运动做出了伟大贡献,成就了一番伟业。
东汉末年有个叫董遇的人,是当时非常著名的知识分子,与其他六个人一起并称为儒学宗师。董遇之所以能够成为大知识分子,也是和他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分不开的。
有人问董遇:“你是怎么读书的?”
董遇回答:“我遇到读不懂的书,就反复地看,反复地读。”
这个人反问:“反复读一本书,哪有那么多时间呢?”
董遇:“那就利用‘三余’的时间。”
这个人好奇地问:“什么是‘三余’的时间?”
董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此即三余读书法,意思是冬天是一年中最闲暇的时间,晚上是一天中最闲暇的时间,阴雨天是四时最闲暇的时间,而在这些闲暇时间做什么呢?他建议人们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读书。
东汉兴平年间,关中大乱,董遇随哥哥在一位将军的庇护下在关中做体力活。董遇去劳动时都会随身带着经书,在空闲时间看书。虽然经常被他的哥哥取笑,董遇也没有放弃过,终于成为曹魏七个最有学问的人之一。
可以说,董遇的成功,与他充分利用时间来读书是密不可分的。
心学大师王阳明35岁那年,被贬至贵州龙场担任驿丞一职,但并没有多少公务,这给了王阳明大把的空闲时间。在无事的日子里,王阳明也并未让自己彻底闲下来,而是时刻都在思考,“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长时间的静心思考终于给了王阳明应有的回报,在某一个午夜王阳明突然从床上一跃而起,他说:“圣人之道,我性自足。过去从外物求天理是舍本逐末了。由外及里的路子整个是场误会。”史称“龙场悟道”。
在闲暇日子里,王阳明不停思考,终于找到了他的“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人人皆可成为圣人。
“龙场悟道”这一大事件,标志着千古心学的真正开端和正式诞生,是王阳明从此迈入圣人行列的人生关键一刻。
利用闲暇时间,成就美好人生的还有很多。
齐白石原本只是个木匠,只是休闲时间玩一下画,结果一玩就玩成了“中国毕加索”。
写作曾是余华的业余爱好,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总在灯光下奋笔疾书,伏案而作。几年后,一个普普通通的牙科医生,转身成为了著名作家,作品远销海内外。
当年明月原来是个公务员,只是休闲时间玩一下“明史”,结果一玩就玩出了《明朝那些事儿》
一个人的闲暇时间里,藏着他的未来。
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业余时间生产着人才,也生产着懒汉、酒鬼、牌迷、赌徒。由此不仅使工作业绩有别,也区分出高低优劣的人生境界。”
台湾作家吴淡如曾说过一句话,“你选择的娱乐方式,不知不知觉间决定你的未来。”
对她而言,学习就是特别减压的“娱乐方式”。她每年都会利用闲暇时间,安排自己学新的东西,比如陶艺、摄影、弗拉明戈舞、表演、游泳潜水等。
这些新鲜的尝试,不仅丰富了她的生命体验,也为写作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她的作品《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由台湾著名导演杨德昌拍成电影,享誉台湾及世界影坛。后来人们给了她一个称号,“台湾畅销书天后”。
她现在的工作——主持,也只是她多年前所选择的“娱乐方式”,如今竟然变成了主要的工作。
记得有人曾经做过一个分析,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按72岁计算,其一生中睡觉占了20年,吃饭6年,生病2年,文体活动8年,工作14年,而闲暇时间有22年。
因此,怎样利用空闲时间,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
“如果你每天花1小时来学习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一年后,在这方面,你所获得的知识将会比世界上99.%的人都要多。即使每天下班后,只拥有30分钟的自由时间,一周下来,你也能轻松读完一本书。你或许不是专家,但你会比你的同辈知道的更多。”
胡适主要成就学术成就胡适对中国近三百年来的学术研究作了总结。
胡适把整理国故或国学研究纳入了他的“中国文艺复兴”的范畴之内。
胡适发表了《说儒》,这不但是胡适治学的巅峰之作,也是年代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成就的代表作。
胡适将禅宗史研究的问题点,由西天二十八祖的传承问题,转为禅宗革命家本身的问题。胡适的论断承载了日后的许多成果与成就。
哲学成就胡适哲学思想不在于胡适提出的学术观点的本身,而是在于他在思想史上的开创性及其深远的影响。使中国传统哲学真正步入现代化进程的第一人,就是胡适。正是胡适于年2月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第一次突破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思想史的原有观念标准、规范和通则,成为一次范式性的变革。这一变革确实起了典范的意义和前驱的作用,它不仅给当时学术界以破旧创新的空前冲击,影响了一批学人如梁启超、顾颉刚、郭沫若等,就是在以后的八十余年的风风雨雨中,甚至在今天,它仍然为人们所肯定。
其次,胡适对中国哲学的贡献在于他为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所做出的努力。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自胡适开创之后,又有一批哲学家如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金岳霖和冯契等人不断的在哲学思想上的精进,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征程,而且显示了胡适在中国传统哲学现代的转换中所作的开创之功。因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换,是在胡适的勇于创新精神的烛照下不断向前推进的。
文学成就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其后陈独秀高张“文学革命”大旗,由此二人成为文学革命的领军人物。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胡适堪称开路的先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之父”。胡适所发起的文学革命,包括诗歌、戏剧、小说几个方面。
·诗歌
胡适出版了第一本白话诗集《尝试集》。他在语言、形式、诗体、风格等方面展开了自己的白话诗尝试。这是一场声势并不显赫、但却十分深刻且与前代“诗界革命”有着本质区别的诗歌革新。正是以胡适这些“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桥梁”的前“五四”白话诗为标志,中国诗歌结束了其几千年来在古典形态里的发展变化,初步确立了中国诗歌新的艺术形态,转换了中国诗歌古典与现代的题型,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新诗纪元”。经过几十年的演进,汉语抒情诗的本文结构形态发生了整体锐变,而这一切就始于胡适的《尝试集》。
·戏剧
戏剧方面,不仅与罗家伦合译了易卜生的《娜拉》,而且自己创作了戏剧《终身大事》。胡适的戏剧翻译和创作是不可分割的,翻译使胡适吸取了外国戏剧的养分并创造出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话剧。
·小说
小说方面,虽没有创作,却翻译了一些西方短篇小说。他在《短篇小说》“译者自序”中说:“我是极想提倡短篇小说的一个人,可惜我不能创作,只能介绍几篇名著给后来的新文人作参考的资料。”胡适后来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指出,《文学改良刍议》主要着重于破坏,从建设的角度讲,文学革命需要注重的两点,其一便是方法,而这就需要向西方学习,包括西方短篇小说的翻译。
在胡适看来,“小说之宗旨有二:一以娱人,一以淑世。无论娱人淑世,小说之法不出两端:一在状物写生,一在布局叙事,吾国小说盖以状物写生胜,西方小说则兼二者之胜。今当以西方之结构,补吾之不足。”学者邹新明认为,胡适留美期间对西方短篇小说的阅读和翻译,是其文学革命主张与实践的重要源泉。
此外,胡适还在文学理论上作出贡献,写就了中国第一部具有现代学术风格的文学史专著《白话文学史》。
政治理论胡适一生在政治上追求民主、法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的实现。他反对暴力革命,坚持渐进的改革。他从“五四”时期提倡“德先生”(民主)到晚年在台湾领导《自由中国》。他的自由主义的友人(丁文江、蒋廷黻、吴景超等)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独立评论》时期都一度发生了动摇,主张“专制”是“建国”的有效方法,“建国”成功以后再建立民主不迟。在争论中胡适不肯退让,他坚信只有民主制度才真能造成一个稳定的现代国家。“专制”——即使是“开明专制”——最后一定弄到强大的政府不受监督和制裁的地步。
胡适的贡献在于“创造了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他之开拓公共舆论的空间也就是对于他的政治理想的一种实践。他全力倡导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出版自由等,是为了争取人民有批评执政党及政府的合法权利。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迁台后,雷震为了宣扬民主自由而创办《自由中国》杂志,请胡适担任发行人。《自由中国》杂志连续出版了10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台湾最重要的言论刊物,是传播民主思想的堡垒。杂志的后期转向了反对国民党的高压统治,社长雷震以杂志发声,筹备成立反对党参政,终于因此而惹祸上身遭停刊,雷震也遭诬陷入狱(雷震事件)。但自由中国推行胡适所提倡的民主思想和言论自由,影响到后来台湾的党外运动与民主进步党的成立,是台湾民主运动的播种者。
人际成就胡适曾执教高校,高徒中包括牟宗三、罗尔纲、顾颉刚、俞平伯、傅斯年等。其中顾颉刚还表示他的整套治学方法是看胡适《水浒传考证》一文看来的。
此外,胡适还注意帮助同侪、提携后进。林语堂在其留学期间,清政府取消对留学生资助,林语堂靠着胡适的资助继续在国外读书。三十年代,胡适独具慧眼,提拔、任命、帮助梁实秋完成了日后号称梁实秋对文坛的三大功绩之一的翻译莎士比亚全集。陈之藩与胡适为忘年之交,赴美留学得到胡适赞助。致胡适信件收入《大学时代给胡适的信》。季羡林虽不是胡适的学生,但归国初期也受到胡适提拔。
编辑:冯国刚
长按到哪家白癜风治疗好北京好的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bb/14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