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版本 >> 这里有70本好书来自新京报书评周刊的
点击上方蓝字 版本: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年9月
台湾作家袁哲生三十八岁去世,留下的作品不多,却被张大春誉为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的两位作家之一,其作品也对台湾文学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寂寞的游戏》是袁哲生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容纳七个短篇,虽故事各异,但都指向人类不可避免的共同困境:孤独。同学之间的友情、父子之间的亲情、夫妻之间的爱情,在袁哲生冷静、简约的笔下慢慢淡化,人与人疏离开来,渐行渐远,孤独的本质开始显现。
作为文学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孤独被太多作家写过,但袁哲生笔下的孤独又是独特的。他善用儿童的单纯眼光审视世界,因此看到的孤独也是单纯的,这是极度敏感心灵的分泌物,不掺杂质,几近透明,我们仿佛看到他用孩子式的“游戏”眼光看着纷繁嘈杂的世界,变得沉郁不堪。
面对孤独,有些人选择了逃离,就像《寂寞的游戏》这篇中的“我”对“躲藏”的强烈渴望,就像《父亲的轮廓》中离家出走的父亲。这是孤独的延伸,并不罕见,却在袁哲生笔下有了如此沉重的力量。几乎没有完整的故事线,没有抒情,袁哲生在片段式的孤独叙述之后,又似乎指向了更终极的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4
《鹰的王座》
作者:(墨西哥)卡洛斯·富恩特斯
译者:赵德明
版本:作家出版社 年8月
卡洛斯·富恩特斯热衷于批判自己的祖国墨西哥。整整一生,六十多部作品,他都在用文字展示墨西哥的种种社会弊病,用抨击表达对祖国的爱。他的文学根植于墨西哥文化,延续历史传统,并用写作发扬这一传统,也因此获得了多种奖项和殊荣。
拉美文学有与政治紧密相连的特性,富恩特斯的作品也不例外。加上出生于外交官家庭,后又长期供职外交界,还曾在至年任墨西哥驻法国大使,富恩特斯对政治有着不同于其他作家的直接洞见。在《鹰的王座》中,富恩特斯把时间设置在年,用七十封往来书信的方式,描绘出一场扣人心弦的总统争夺战。为了这至高权力,一群高官显要——国务秘书、各部部长、将军等人尔虞我诈,以金钱、肉体等为交易筹码,在联盟与背叛、利用与反利用、忠诚与奸诈之间,暴露出各自的隐秘欲望。
这是一部现代版官场现形记。富恩特斯以其对政治的高度敏感,为我们带来肮脏又真实的政坛风云,并用墨西哥政府及官员们的劣性,衬托出爱与自由的珍贵。
编辑个性推荐
《坐在你身边看云》
作者:(葡)费尔南多·佩索阿
译者:程一身
版本:99读书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 年8月
虽然费尔南多·佩索阿已被称为“欧洲现代主义的核心人物”,但后人对其两万多件遗稿的整理还远未结束。在幽闭单调的漫长生活中,佩索阿不断沉入生活本真之地,用诗歌和随笔记录着自己的所思所想。他的奇特之处在于,不只用自己的身份写作,而且用七十二位“异名”尝试不同风格的写作,构建了一个广阔纷繁的文学世界。
为了更好地写作,他拒绝婚姻,甚至拒绝恋爱,以期实现自己“思想的生活”。这个爱写作胜过女人的人终生与文字待在一起,却对写作并不自信,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他“展现”世界而非“比喻”,尽可能呈现世界的真相,辨析真与假、爱与不爱,为我们看待事物提供了一条复杂且深邃的道路。在这条路中,有对自然的赞美,对爱情的渴望,也有禁欲的克制和痛苦的阴影。
《女巫的子孙》
作者:(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沈希
版本:未读·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年8月
莎士比亚的剧作对后世影响巨大,用电影、话剧、音乐剧等方式对其致敬是常有之事。为纪念莎翁逝世周年,英国霍加斯出版社联手八位著名作家,开启了改写莎士比亚经典剧作计划,阿特伍德就是其中之一。她选择改写莎翁临终剧《暴风雨》,无疑是个挑战。
作为已功成名就的作家,阿特伍德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但面对莎士比亚,她不得不使出解数,以期不愧经典。她用现代化的视角,设置了一出戏中戏,把古老的复仇故事放置在监狱中,近乎完美地完成了对《暴风雨》的“重述”,且频频给我们带来新意。阿特伍德在原作中注入自己的理解,并延续、阐释了沙翁的人文主义思想,用“救赎”和“自由”消解“仇恨”,给人性以光芒。
《温柔之歌》
作者:(法)蕾拉·斯利玛尼
译者:袁筱一
版本:浙江文艺出版社
年8月
文学不是疗愈的工具,而是“揭露的艺术”。这点在《温柔之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蕾拉·斯利玛尼通过对社会真实事件的改写,呈现出社会残酷的一面。她将敏锐的眼光投向阶级差异、女性生存、爱的欲望和孤独,挖掘出看似井然有序的生活表象之下的“黑暗的湖”。本是天使般的保姆,却因无法真正进入雇主的生活铤而走险。而在作者不断给出的信息中,保姆孤独、敏感、负债累累的面目逐渐清晰。在最终无法得到自己索求的“对爱的占有”时,她选择用最极端的暴力方式解决困惑。
蕾拉·斯利玛尼用透澈的文字舒缓叙述,有着音乐般的分明节奏,对“人的身份和人作为高级动物的命运”提出诘问。这一问题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并将持续存在,对它的诘问展现出作者对人类生存现状的深刻反思。
艺术
推荐人
新京报记者张畅
1
《魔灯:英格玛·伯格曼自传》
作者:(瑞典)英格玛·伯格曼
译者:张红军
版本:理想国
广西师大出版社 年8月
英格玛·伯格曼,电影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其89载的生命历程中,创作、导演和制作的电影达75部,舞台剧场,其中《夏夜的微笑》《野草莓》《假面》等被公认为是影坛的大师之作。这本自传完成于年,当时伯格曼68岁,已拍完最后一部电影《芬妮与亚历山大》,身体和控制力已经不允许他再拍电影了,之后他慢慢淡出公众的视野,直至年与世长辞。
在这部晚年之作中,伯格曼没有过多谈及自己的戏剧和电影成就,反而无情地披露自己的性格缺陷、身体和精神病史,甚至触及最忌讳的政治不确定性。酗酒、自卑、软弱、仇恨、对性痴迷、童年时曾试图杀死自己的妹妹和哥哥、二战期间一度对希特勒顶礼膜拜,其间贯穿伯格曼因作品的失败而一蹶不振,将生命的痛苦化作艺术的创作经历……《魔灯》更像是一个在死亡面前顿悟的老人,因不甘掩饰虚伪的自我而进行的一次彻底的心灵忏悔。这部“仅有的一部投入了自己全部文学抱负”的自传充盈着动人的细节、深沉的自省,其文本超越了诚恳与诚实的道德范畴,直抵人性的坚韧与柔软。我们不禁思索: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并未因其成就获得内心的宽慰,也不曾被所谓艺术的力量救赎,在晚年依然被绝望和痛苦缠身,那么艺术与成就之于人,究竟有怎样的作用呢?
伴随这种思考,我们向伯格曼勇敢而坦诚的自我剖析致敬,向他不曾试图以谎言粉饰和安慰内心的情怀致敬。如他所言,“最重要的是,人必须努力克服人性的限制”。
2
《论巴赫》
作者:(德)阿尔伯特·施韦泽
译者:何源、陈广琛
版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9月
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代表了音乐史上一座毋庸置疑的高峰。施韦泽,德国哲学家、神学家、医生、管风琴演奏家、社会活动家、人道主义者,毕生获奖无数,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在近代西方神学研究领域,他试图还原历史中的耶稣和使徒保罗;在近代古典音乐领域,他译释巴赫,成为西方音乐研究中的里程碑。这两项成就,使他名列西方神学与古典音乐学史册。
这本发表于20世纪初的《论巴赫》即是后者的成果。通过论证巴赫作品的来源,分析巴赫乐思中的图像化倾向,推敲与讨论巴赫作品的正确演奏方法,本书引导人们重新调整对音乐美学的总体观念,刷新了人们对巴赫音乐的理解,填补了国内巴赫研究中的长期空白。直到今天,施韦泽对巴赫的研究依然深刻影响着音乐学界。可以说,恰是这场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促成了巴赫的复兴。
3
《知觉的悬置:注意力、景观与现代文化》
作者:(美)乔纳森·克拉里
译者:沈语冰、贺玉高
版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年9月
19世纪下半叶,伴随演出、展览、投影等吸引人注意的新发明的产生,关于“知觉”与“注意力”——人类有意识地观看或聆听事物的方式——经历了关键性的历史转变。这一过程不仅关乎人类对于自身主体性的理解,更关乎一种新的技术关系和社会结构。
在这本专著中,美国著名艺术史家乔纳森·克拉里聚焦于年至年这段历史,着重考察了主体性的现代化与视听文化的戏剧性扩张及工业化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人类注意力及其在现代西方文化中的重要角色,克拉里考察了现代注意力的悖论性质:一方面它是个人自由、创造力与经验的根本条件;另一方面它又是经济、学科体制、大众消费、景观空间有效发挥效力的核心因素。
作为当今世界最杰出的视觉研究者之一,克拉里于年出版的《观察者的技术》即通过解析19世纪的视觉文化,重估了视觉现代主义与社会现代性的问题。该书可看做是《观察者的技术》的延伸讨论,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神经科学、艺术理论等领域,为理解当今社会的注意力危机问题提供了历史和理论框架。它并非一本纯粹的艺术理论专著,而是更为普遍的文化研究。我们向克拉里对文化现象的敏锐嗅觉、独特的论证视角,以及旁征博引的理性写作致敬。
4
《脸的历史》
作者:(德)汉斯·贝尔廷
译者:史竞舟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8月
脸,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当我们透过大众媒介之眼观看明星时,是什么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整容盛行的当下,人们对改造外貌的狂热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观念?为什么人们越来越喜欢用手机自拍,甚至有人迷恋于此无法自拔?
脸,关于面具、肖像、自我,也关于仪式、崇拜、真相、镜像,既是人类学、心理学,也是社会史、艺术史。正如德国著名图像学家汉斯·贝尔廷所言:“脸的文化史本身构成了一个开放性场域,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概念加以总结。”
这本《脸的历史》就是一部阐释“脸”的艺术哲学著作,通过回顾脸的历史,重新审视脸的文化意涵。贝尔廷从石器时代的面具讲起,从宗教仪式到殖民地博物馆,从戏剧舞台上演员的脸部表情到欧洲肖像画、摄影、电影和当代艺术中关于脸的观念变革,从大众媒介的造星运动,到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的虚拟脸,作者论证了:“作为脸的媒介,面具与各种不断变换的关于脸的阐释相伴相生;也可以说,正因有了面具,才形成了各种关于脸的阐释。”这是一部关于脸的图像史,它突破了艺术史研究的传统框架,试图打破某些流行观点的老生常谈,是对漫长历史中诞生的人类自我认知的一次全新的探索。
编辑个性推荐
《游隼》
作者:(英)J.A.贝克
译者:李斯本
版本:浙江教育出版社
年8月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对游隼迁徙至英格兰东南沿海过冬,一位叫贝克的人一连十年,始终追随着这对游隼的身影,以极其精准和动人的笔触记录下它们的活动和身姿,于是有了这部关于如何成为一只鹰的书。尽管直到他逝世多年后,人们才获知他的全名:约翰·亚力克·贝克,但读者们依然传颂着这部关于游隼的挽歌。
与其说这是一本纯粹的自然观鸟记录,不如说是一段凝练了一个人与一只鸟一生的故事。他向往它的自由,同时厌恶身为人类的自己,开发、发展、战争,人类闯入并破坏了游隼的世界,杀戮、毁灭、抹去游隼的踪迹。而只有在乡野之上,和寂寞孤傲的游隼一道,贝克才能看清自然界的悲悯与渴求,看清自身对于人类世界的厌弃和疏离。
《万物归一》
作者:(德)君特·格拉斯
译者:芮虎
版本:天地出版社
年10月
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颁奖词评价他“以令人开心的黑色寓言描绘出被遗忘的历史真相”,“在语言和道德受到破坏的几十年”之后,为德国文学带来了新的开始,在“清醒的黑暗的虚构故事中展示了历史遗忘的一面”。这本《万物归一》收录了君特·格拉斯创作的96篇诗文和60幅插画,记录了这位伟大作家人生的最后阶段。
这部书中,不乏格拉斯对世界和社会问题的思索,当然更动人的当属他对于生与死、善与恶、爱与欲、幸福与磨难的深切感悟。面对即将告别的世界,格拉斯写到:最后的希望被老年击沉。年8月,这部书的德文原版首印5万册,在德国《明镜周刊》畅销书榜上名列前茅,被译成二十多种外语。以写作抵制遗忘,他到死都是这样。
《最接近生活的事物》
作者:(英)詹姆斯·伍德
译者:蒋怡
版本:上河卓远·
河南大学出版社
年8月
什么是最接近生活的事物呢?在英国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这本6万字薄薄的小书开头,即引用乔治·艾略特的《德意志生活的自然历史》回答了这个问题:“艺术是最接近生活的事物,它是放大生命体验、把我们与同伴的接触延展到我们个人际遇以外的一种模式。”
在这部杂糅了私人回忆与小说评论的册子中,伍德延续了《小说机杼》中对于小说理论的独到创见,透过对契诃夫的《吻》、W.G.泽巴尔德的《异乡人》和菲茨杰拉德的《蓝花》等作品的评析,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对日常的观察,论证了小说与生活的关联: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小说在描述我们的生活形态、从死亡与历史遗忘中拯救那些生活的肌质方面有着独特的能力。正是一个个文学细节丰富了我们对庸常生活的贫乏想象,真正去理解生与死,不至于堕入虚无。
更多
……
秋季好书全部门类推荐词,欢迎点击链接,移步新京报书评周刊旗下“有时书评”公号查看以历史启发当下|历史、国故类好书推荐世界很大,不如来书里看看生活、新知类好书推荐
FIN
往期推荐
对话实录
书店的样子?塑造阅读的轮廓
《马克思名言书法集》
马克思伟大思想与中华翰墨艺术的结合
用书法展示马克思名言,既可以弘扬马克思的伟大思想,又可以彰显中华文化中的翰墨艺术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年11月·第29期
年11月·第29期
赞赏
长按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样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治疗效果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bb/14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