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赵枫随笔浅谈写作与人生致太阳雨文学

发布时间:2018/3/10 20:30:56   点击数:
点击上方"太阳雨文学"我们

随笔浅谈写作与人生

——致太阳雨文学社

作者/赵枫

由于时间和诸多原因,《死里逃生》下部一直未能如愿动笔早日峻稿。因为我不想在没有时间没有心境没有创作冲动的情况下去零碎的拼凑作品;我喜欢在呼之欲出提笔难收的创作氛围里一气哈成。因为创作灵感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只有具备了创作激情,你才能和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同喜怒共哀乐,把自己转换成故事里的每一个角色,发自心灵深处的感动,从而准确把握,尽情挥洒。因此我不想用生硬的仓促成篇的作品去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每一篇作品都应该成为作者的宠儿而倍加呵护,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读者的。这不但是对读者也是对自己最重要的责任感和态度。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根据现在对《死里逃生》下部的构思,和原来的故事情节安排有很大变化,仓促动笔可能事与愿违,有碍作品整体故事情节的顺利完成。近一段时间,在构思下部作品的时候不禁让我思绪万千,竟然萌生了在适当的时候要“出家”的念头。不过大家不必担忧,这是根据下部故事发展,作品中的人物有出家的情节安排,我必须去体验了解熟悉出家修道者的内心状态生活环境等等,不然你怎么能够准确描写你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况呢。要想写出让读者喜欢的作品,你必须熟悉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只有和作品中的主人公感同身受,才能把他(她)们写真写活。因此,《死里逃生》下部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方能动笔。(其实先前写了三章,可是根据对下部的重新构思,需要大动手术)我也曾试图把早年写的另一部中篇小说进行修改,先行付诸网络。然而纠结的是,一个篇幅较长的纸质草稿再经修改之后敲到电脑上,对我来说实非易事。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文学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构思《死里逃生》下部的时候,并且让我意识到上部故事情节安排存在一些缺憾,无疑会影响到下部故事情节的发展。不过,作品一经发表是无法补救的。时过境迁,思路上难免会有新的变化。现在想想,还是应该把全部作品完稿再予发表更为妥切。因为文学作品,特别是篇幅较长,故事情节较复杂的小说作品,是需要埋下诸多伏笔而前后呼应的;在写作过程中,随时都可能爆发出意想不到的灵感;因此你需要对整个故事情节发展,哪怕是一个些微的细节进行修改,以便调整更精妙的构思。甚至有时需要对你原来的思路加以舍弃,忍痛割爱,才能使作品更贴切更感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般写作常识。当然,在没有全部峻稿就直接发表也未尝不可,但可能会使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以及故事情节脉络的最佳构思大打折扣。因为你过后再去修改会给自己和读者带来一定的遗憾,达不到传播精品的目的。因为谁也不可能有那样的耐心和精力去反复阅读你屡经修改过的作品;你因此也就失去了向读者展示最佳文笔的机会;因为作品里哪怕一个传神的细节一段精妙的叙述一句画龙点睛的语言拟或一个惟妙惟肖的表情动作,都会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心灵体验和精神愉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妙笔生花。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那些出色网络写手边写边发表的写作成就,特别是那些科幻,武侠类作品,可以随意杜撰,相对比较得心应手,游刃自如。也许那些天赋充盈,能够游刃有余的驾驭文学的大师例外。但总归经过精雕细刻和简单打磨的东西是难以等同的。尽管我虽于是坐而论道,眼高手低,但起码我们都要有一种认真负责的写作态度。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最能让我们悟出艺术之个中滋味。但不管怎样,一个有良知的有责任感的作者,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为了滥竽充数而去胡弄读者。对作品最有评判权的永远是广大读者,而不是自我感觉。打个比喻,一个品尝者比任何一只母鸡更能品味出鸡蛋的味道,虽然他们不会下蛋。有的艺术家终生仅成就一件珍品,但她代表了不朽,经得起时间的跨越。当然,任何一篇作品不可能满足每个读者的欣赏要求。说到这里,我想提及早年曾经在一家知名媒体连载过的一篇知名作家的作品。这篇作品促使我几乎每期要看的原因并不是文章本身对我的吸引,而使我当时纠结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为何这样的知名媒体去选择连载这样的作品?我每期要看是为了期待是否会有精彩篇章精彩之笔莅临,但这种期待给我带来的只是失望和遗憾,每次看着心里都不是一股滋味。所疑惑的是仅仅因为这是名家之作吗?试问,假如这是一篇无名之辈的无名之作,是否能予发表并且连载呢?更不理解这位知名作家为何这样去拼凑作品而毁了自己的声誉呢?仅仅是为了稿费?不应该是的,我甚至想象,可能是他培养的自己一个没有文学天赋和文学功底的孩子所代笔,来应付百忙之中盛情难却的约稿的。荷!我的想象力也够丰富啦啊!当时,我还为此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写作和欣赏都有一个渐进提高和升华的过程。后来想一想,这真的属于文学欣赏方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范畴。每一篇作品都众口难调,因为每个作者的写作思路表现手法不同,同一个文章题目,一百个人可能会有一百种写法,因为人们的审美观和对文学欣赏趣味各有不同。就像人们对美女的审美,有的喜欢丰满有的喜欢骨感是一个道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一件作品是否经过作者细心雕琢,它所留下的痕迹,明眼的读者是能够窥见其端倪的。所以,一个作者应该把每一篇作品当成自己娇宠的孩子,把最美的一面展现给人们。近些年来,我们似乎从一些成名作家的身上发现其敷衍读者的惰性;为了充塞篇幅,不惜用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气氛烘托,景物描写感情抒发等不着边际的连篇累牍的笔触,让人读起来不知所云。似乎东西越长就可称得上宏篇巨制传世佳作。也许他们真的忘了,生活的视野越大越好,而艺术的窗口越小越好。诚如诗圣杜莆诗中所描写的那样“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于尺幅之内见精髓,于管洞之窥见浩宇,这才是文艺家应该追求的艺术境界。我不完全反对写作者“无病呻吟”和“多愁善感”因为她体现了作者活跃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世界以及文笔功力包括阅读见识;适度的渲染是必要的;可以给读者带来既有宽度又有深度的精神享悦。能把一块石头写出莎士比亚灵魂的人,无疑是文学高手;但一定要有的放矢,有逻辑性和艺术感,不能离题万里,风马牛不相及,让人读了一头雾水,甚至产生审美思维混乱。

以上所言真的扯远了。下面粗浅的谈谈人生这个沉重而让人望文兴叹的话题。谈到文学写作和人生,真的是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年轻时走上文学之路,是源于高中时我的语文老师张希文老师对我作文的一个批语,由此点燃了我对文学的热情!那时把文学这条道路想象的山花烂漫,完全不知道还有荆棘丛生。在未出茅庐涉世浅薄的当时,一开始竟然就埋头写作长篇小说,把年轻人的好高骛远妄想一鸣惊人体现的淋漓尽致,甚而还自认为是志向远大呢!以至于被现实这把皮鞭抽得伤痕隐隐作痛,几致梦想濒于破灭,致使荒废了太多的美好的青春时光。让我更深切体味到鲁迅先生一首诗中所说:“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那样的现实境界,现在想起来真的是百感交集!但文学也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人生的多姿多彩,无形中成为我精神世界一个坚固的支点。始终认为文学给我带来不一样的人生情怀和人生理念,不一样的价值观取向以及不一样的思维方式等。总而言之,回首近半生经历过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可以这样说,文学给我带来的利弊兼而有之。正所谓,信念能让人成功,也能让人毁灭!写作与人生的关系其实会有一种微妙的联系,对人生及命运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由于这些人想象力比较丰富,善于形象思维,倾向于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思维模式和习惯,这在无形中会影响到对现实对未来的认识带有过多的脱离实际的理想主义成份;像自己虚构杜撰小说一样去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由于现实和主观思维大相径庭,因此遭受现实的无情捉弄也在情理之中也是咎由自取。因为你完全可以随心所欲的驾驭作品中的人物命运,但是你无法预见和驾驭自己的命运轨迹。这就是写作养成的思维惯性给你的人生带来的弊端,我自有切身体会。有时反观自问,如果自己当时热爱的不是文学而是其它,也许可能现在是另外一种境况,因为周围和我同时代的一些人让我很受启发。那时天真烂漫,风华正茂,刚二十出头,同龄人都忙着搞经济或学习一技之长的时候,我却关在屋子里读世界名著,虚构那些罗曼蒂克般的故事,现在想起来真的有些太过简单幼稚。可那时对文学真可谓一腔热血万丈豪情,看了下面中学时代写的一首诗,那时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天高地厚不知量力的少年轻狂似可窥见一斑:四言诗暴雨中狂奔坐在屋内看西游,只识名山不尽休。一声惊雷走门外,踏入暴风迎雨稠。想起来真的如古人诗词中所描写的那种情形“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尽管如此,我似乎也无怨无悔。虽然付出很多辛勤与努力落下一堆没用的稿件,但是在几次搬家中,不少东西都扔掉了,唯有这堆废纸一样的草稿我却怎么也不忍心舍弃,就像自己再不争气孩子我也与他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一样!因为它记载着我的心血,见证了我的心路!对文学的热爱,似乎让我从来没有感觉到精神世界的寂寥和对未来憧憬的失落,少时的梦想和渴望好似薄雾阴霭笼罩下一道挥之不去的绚烂彩虹若隐若现!谈到写作一定离不开阅读。阅读对人生的最大益处是,能够借鉴历史和古人及他人而反观自身,不断发现真理,纠正自我,升华自己。回首往昔,即使在人生处于最低潮阶段,也始终没有丧失一个正常的心态。这和写作阅读不无一定关系。我个人认为,写作阅读掌握知识,不但是为了让自己内心更充实,而且更踏实更淡然,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懂得很多道理,更重要的是为了懂得怎样去调整好一个良好的处世心态,这样你才能避免受到无谓的伤害。不然,这些知识可能会成为你融入这个社会的包袱。写作和阅读还可以让我们养成善于包容和理解别人的优良品质。因为你是你作品中每个人物的灵魂的设计师,或者说你是作品中所有人物的化身;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恐忧,在你的想象中,你每时每刻都在和她们面对面和心与心的交流,你会更理解他们的内心;这种潜意识会影响到你在处世当中更能设身处地去换位思考对待别人。这对一个人的心态会有很大影响。早年曾读过一个孔子的故事,终生受益匪浅,一直很受启发——孔子周游列国,在陈国与蔡国之间,几天没有吃到饭。一天,她七十二贤中的得意弟子颜回弄来一点米,煮给老师吃。煮到快熟时,颜回先抓起一把吃了,这时候在旁边睡觉的孔子正好醒了,他看见了心里很不高兴。过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先吃,孔子心里不快,但是婉转地说:“我刚梦到先君了,应把干净的食物先供养再吃。”颜回马上回答:“万万不可,刚才有土灰掉进锅里,我虽把它抓出来吃了,但饭已经弄脏了,所以不能供养先君。”此时,孔子才知道错怪了颜回。所以,孔子深有感触地对弟子们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也!”意思是:我原来相信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现在看来也不能完全相信;我原来依靠用自己的心去思考,现在看来,心也不能完全依靠。弟子们要牢记,真正了解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任何人,一定不要只看到表象,要了解一个人和事物的本质,需要全面深入,需要时间。试想,如果孔子没有了解到事情的真相,他可能会一辈子误解颜回,这不但对颜回不公平,其实伤害的是孔子的内心。所以辩证地去思考,偏见猜疑嫉妒和恨等等,心态被扭曲的是你自己,这些会对你的身心产生负能量,其实是在惩罚自己。多读书的益处是让我们能够全面而不是片面地对待一切事物和所有人,当一个人不能公正的对待别人的时候,肯定也不能公正的对待自己,必然失去自我,迷失自我。然而理解和包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你的宽宏你的包容,不但是人生历练出来的极高境界,也是对你自身保护的壁垒。因为任何人的一生都难免会遇见有意或无意伤害你的人,甚至会遭遇小人暗算,本人也不例外。但是你能做到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就行,阴德虽无人见,善恶自有天知。时间最终会把公正还给每个人,只不过形式和时差不同而已。另外,读书写作思考的目的,不应该是让我们变得复杂变得浮躁和自命清高。也就是俗话说的,别把自己太当会事,别当自己太高端,时刻保持谦卑之心,这才是学习的至高境界。包容和理解,还在于我们不能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别人,不要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在闲暇之余,有时候去淇河边鹤壁枫岭公园溜达,在公园经常看见一个拉京胡的小老头,个子约有一米五多,又黑又瘦其貌不扬,穿戴也很破旧,但京胡拉的很好,京戏也唱的不错。在我眼里,他就是民间艺术家。我有时这样想,假如他走在大街上,不了解不认识他的人尤其是那些长的帅气漂亮的男男女女,很可能会用鄙夷的目光去看他,殊不知他也是才华出众,有自己的绝活儿。假如有命运的垂青,他可能也会有着令人刮目相看的人生而让人肃然起敬!所以,我们看待每个人,不能戴着有色眼镜,更不能以貌取人,任何人都有比你强的地方,任何人都有优秀的一面。不是只挂着标签的东西才有价值。长棍儿短棍儿都有用。所以,对那些熟悉的,陌生的,不起眼的人物,要保持一份敬畏之心!一个人如果不能准确的认识自己评估自己和正确的认识别人评估别人,对你的一生都会贻害无穷!人生最重要最可贵的感悟是能够抛掉约定俗成的偏见和浅薄。反省自我是提高自己的重要功能。回顾半生的坎坷经历,得失约略掺半,苦乐平分秋色。而那份天然禀赋的少时的单纯和童心竟然还未远我而去。岁月这把锋利的尖刀,还没有在你心灵的幕墙上刻下太深的印痕,没有在如烟红尘中迷失自我,想一想,这才是人生过半的最大收获。青涩的苹果虽然有碍口感,但是熟透的果子更会过早的腐烂。红尘喧嚣物欲洪流,写作和阅读其实在不知不觉中为我们的灵魂划出了一方净土。这可能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领悟得到的。

一个人如果能够超然物外,就会发现别人难以看到的风景。人人都会经历许多风雨沧桑和命运的低潮高潮,而人生的最终定论,不一定是你获得占有了多少财富和享乐;随着时间的流逝,物资的东西皆有生有灭,都会消失殆尽,唯有精神的东西能够永远存续而留给子孙留给世人,被无限延伸和分享。一个人,别太看重身价和结局,能献身于你钟情的事业这个过程就蕴含无上乐趣!你只要为之倾心的愿景付诸了努力,这样在你行将就木之际,你因此不会感到懊悔和遗憾。人能带走什么?能带走的只有心灵的安宁!然而大多都太看重功利和成败,不知道这些其实都是过眼飞云。而写作阅读的过程会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等的思考带来一定影响。天地悠悠潮起潮落,纵观历史演变,想想古往今来,就如奔腾江河泥沙俱下,来去匆匆你方唱罢我登场。所谓的幸福与不幸,痛苦与欢乐,成败与得失等等都是主观幻象的结果;二者之间有时候是暂时的和互相转化的。所以为什么人人都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由此把快乐和痛苦加以放大,这才是导致人们种种痛苦的真正根源,也是人类的悲哀!很少人去这样想:在浩瀚漫长的人类发展长河中,打个比喻每个人就和森林中的一个蚂蚁没有什么两样。一个乞丐和一个名人,一个普通人和一个成功者,不过同样是昙花一现的微不足道的生命载体,他们最终的归宿是同一去处,从自然中来再回到自然中去。尽管无数色彩迥异的微观个体组成缤纷多彩的宏观世界,每个人生长活动的天地,包括他的爱恨情仇,他的喜怒哀乐悲恐惊,她的各种思维支配下的角色表演,交织汇聚成欲望的洪流让世界波澜起伏!可是个体生命的过程也不过转瞬即逝化作尘埃!所以,多读书多写作多思考,对人生的彻悟会大有裨益。在我们执着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事业,不断写出更多更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好作品的同时,还要能够看淡功利看淡成败看淡生死,把更丰厚的精神财富留给子孙和后人!摆正入世与出世的辩证关系,这也是别样的人生境界!信笔道来,全无章法;词不尽意,语不成文,随笔杂谈也。不当之处,望师友们海涵雅谅!临了,以李密庵的“半字歌”权作增删,聊表半生之慨叹!虚度浮生近半,-半字感慨无边。-半中岁月半悠闲,-半里江山宽展。-饮酒半酣正好,蕊开半时更艳。半扇张帆免翻颠,马放半鞭稳便。半少滋味缠绵,-半多难免生厌。-半生得失半相掺,-半醒半醉半眠。半工半农半笔耕,半俗半圣半神仙。半命半天半奋发,半贫半富半自安。门栅半开半掩,-心扉半暖半寒。-半脸泪痕半欢颜,-半生苦乐掺半。-情有半多嫌少,-爱有半多梦缠。-半边日月半家园,-半生与谁相伴。

作者简介:赵成海,笔名:赵枫。河南省汤阴县人。安阳市出版学会会员,鹤壁市作家协会会员,鹤壁市音乐家协会会员,鹤壁市文学艺术联合会特邀创作员,鹤壁市国学研究会会员。曾在多家刊物媒体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杂文等。创作有近六十万字的文学作品。喜欢音乐。愿与热爱文学和音乐的朋友们共同探讨交流。

1、本平台纯公益性质,已经开通原创保护,留言和赞赏功能,所有来稿必须原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体裁不限:散文,小说,新旧体诗歌,时评,摄影等均可。

2、来稿请用文档或纯文本格式,并附上个人简历(字以内)及照片一张。稿件请勿一稿多投,作品一旦选用,将择优刊发在大型文学纸刊《湖西作家》上。3、稿酬由读者来定,超过十元赞赏按四六分,作者六,四作为平台运作,不愿打赏请注明,稿酬以红包形式七天后发放,没赞赏就没稿酬,敬请周知。4、投稿邮箱:

qq,衔文字结巢,只因与你相遇,感恩有你!

太阳雨总第期

顾问:于非鱼秦闪云

总编:睇人

编辑:旭日东升鲁子

朗诵团队:李栋王玺刘宗英静好坦然李莉王爱英薛静许修亚于海洋老牛

历史文章:

赵枫:类伤痕文学悬念小说连载《死里逃生》第十四章

赵枫:诗词两首

赵枫:类伤痕文学悬念小说连载《死里逃生》第十三章

赵枫:类伤痕文学悬念小说连载《死里逃生》第十二章

赵枫:类伤痕文学悬念小说连载《死里逃生》第十一章

赵枫:类伤痕文学悬念小说连载《死里逃生》第十章

赵枫:类伤痕文学悬念小说连载《死里逃生》第九章

赵枫:类伤痕文学悬念小说连载《死里逃生》第八章

赵枫:类伤痕文学悬念小说连载《死里逃生》第七章

赵枫:类伤痕文学悬念小说连载《死里逃生》第六章

赵枫:类伤痕文学悬念小说连载《死里逃生》第五章

赵枫:类伤痕文学悬念小说连载死里逃生第四章

赵枫:类伤痕文学悬念小说连载《死里逃生》第三章

赵枫:类伤痕文学悬念小说连载死里逃生第二章

赵枫:类伤痕文学悬念小说《死里逃生上部》第一章

赵枫:散文游记——古城沧桑

赵枫:理想变奏曲(诗歌)

赵枫:乡土文学喜剧小说连载《称呼》第七章

赵枫:乡土文学中篇喜剧小说连载《称呼》第六章

赵枫:乡土文学中篇喜剧小说连载《称呼》第五章

赵枫:乡土文学中篇喜剧小说连载《称呼》第四章

赵枫:乡土文学中篇喜剧小说连载《称呼》第三章

赵枫:乡土文学,中篇喜剧小说连载《称呼》第二章

赵枫:称呼(第一章)

赵枫

赞赏

人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白癜风治疗一般需要多少钱
西安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bb/1522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