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法舫法师唯识学思量能变识人生论一

发布时间:2018/3/17 21:19:39   点击数:

年正月十六晚11:00时热闹退去后的河北省井陉县和谐广场花灯区

第一节 叙   言

一、人类社会所要求的是自由平等,西洋人说:“不自由毋宁死。”当然不平等之奴隶生活,也毋宁死。因此,近世人类竞相斗争者,没有不以自由平等相呼号。但是实际上,今日之世界人类,弱者仍然是不自由、不平等,过着奴隶生活,在强者们的意识上没有真的自由平等,自由平等是他们的,不是他们所统治的人民。不论讲什么政治主义,旧民主也好,新民主也好,国家主义也好,民族主义也好,都应该以真正的自由平等来对待他的人民。中国古时有“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近来美国人提倡四大自由和天下一家,是极美善的,若能彻底实行,对于人类是有着实际利益的。

但是人类自从有史以来,从未能实行真正自由平等,这原因在那里?这是因为人类中的每个人,都有一个自私的“我”。从自私的“我”上,经历种种学习的经验,而有“我见”,这“我见”是所谓每个人对每种事物的知识、见解。这些知识、见解,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有了思想系统(即所谓见解)、组织具体化,在政治上就曰什么主义、什么政策,在文化思想上就说是什么理论思想。这些主义或理论,能在社会之上、人类之中,生起一种信仰的力量的时候,他那见解,即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或洪流了。因此,世间上一切的知识见解,都是依据其个人的智能和社会的经验而产生的。其智能的出发点,就是那“私我”。因为有了“私我”,就必有私我相对待的“你”与“我”;有了你我,就有“我是你非”;“我们是你们非”;“我们的见解正确,你们的见解不正确”;“我们是民主,你们是不民主”。于是引起烦恼,引发感情,引发行动,创造出一切人类社会的痛苦,自由平等快乐从此就永远不能得到。此中所谓“私我”的来源,依唯识学说,就是末那识的妄执。

二、人生在社会中,总要有人格,有人格的人,在社会上才能为人所尊重;没有人格的人,就为人所卑视,故云:“人格要伟大”,可见人格对人生的重要性。但是,什么是人格呢?那是很难捉摸的,如果他人问你,某人的性情如何?行为如何?聪明如何?人格如何?你可以答复他,那人的性情好,行为不十分好,也还聪明,人格是十分健全的。究竟什么是人格?依社会心理学说,人格的发展,是顺适家庭社会等环境而发展的。换句话说:人格是社会环境养成的,而另一方面又是以个己行为为主的发展。若依生理学说,人的体格、性情、健康等,可以影响他的人格。依心理学家说,人格是气质,中国古书上说的气节就是人格。所谓气节、人格,内心上究竟是什么使其如此呢?佛学上说就是“我”。具有个性的我性,在某一方面的发展、表现,就是人格或气节。私欲(或私我)个性特重的人,一定是小气、自私,作官是贪污、害民,人人曰此人无人格。私欲(或私我)个性轻微的人,一定是宽宏大量、清廉爱民,人人曰此人有人格。又如我们忠于国家民族,古时说忠于皇帝,如果为国家民族而牺牲,人人曰此人有气节、有人格;如若反国家民族,人人曰此人无人格无气节。信宗教的人为其教而牺牲,世人亦曰有人格,如果反教,人曰此人无人格、无灵魂。这私我、人格、灵魂,在佛学上又是以第七识的我执为基形的。这种私欲是本能的,不是学习的。但另一方面说,人格可以由环境养成。

三、第七末那的特性有二:一恒审思量“我”,及恒常以我为出发点,而活动而影响第六意识。二它的特别心理现象是烦恼:我见、我慢、我痴、我爱。四烦恼又都以“我”为主体而各别活动。第八识之所以成为阿赖耶识,就因为此识的我爱心理所执持:以为第八识就是那个生死而不灭的“我体”义。其它的意义,都不算是主要的意。

四、人生之目的,在求得真自由真平等,而能发展其个性天才与高尚人格。但是,这是次要的,首要的是要达到个人内心上的真自由真平等。禅宗与理学的参悟,就是为达此种境界,这个人内心上的真自由真平等,必须打破“我执”,即宋儒所谓私欲。这我执或私欲不能破除,必定随物转而不能转物。佛学要入见道才能进入平等性智(第七识)。故在见道以前,是绝不能有真的自由和真的平等心境的。

五、无我是佛教基本的学理。得无我的解说,就是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的境界,故第七识不转变,绝不能得到真正的无我境界。

第二节 举颂释名

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   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   及余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   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

颂云:“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说过了知识论的了境能变识,其次说人生观的第二能变识,此能变识名曰末那。所以说“是识名末那”,末那译为意。在梵文上有二末那:一指第七识,此中译音,他处译曰意;一指第六识,译曰意识。因为恐怕两个识名相混,故第七识只译音。

在唯识学未发展完成时,佛学上只说六识,第七、第八都摄在第六识中。《成唯识论》亦说:“意及意识,名意识故。”就第六识上的特别作用,大乘学者遂别立为第七识,末那特别的含义是“思量”。所以名思量者,是示别于第八和前六识而言的。如云:“心意识三”,这三种名词本可通名八个识的,但有各别偏胜的意义,所以分别而立。“心”为集起义,指第八识,它能收集一切法的种子,又能起一切法的现行而发生作用,这特殊效能他识没有。“意”是思量义,指第七识,它是恒审思量第八识为我故,即念念不断在执着第八识为我。虽在梦中,仍执有我,这行相很微细,我们平常很难觉察得到。故《八识规矩颂》云:“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它这种特别效能也是他识所无。“识”是了别义,指前六识,各别了知外境作用最强,这又是七、八二识所不及的。了别就是于所缘境界上去认识、去分别,吾人平常活动的都是这前六识;前六识的主体是第六意识。末那的意义,特别表示思量,对于集起和了别,就不如八、六二识了。(待续)

(作者法舫法师{-年},俗名王智,河北省井陉县台头村人,他是“太虚大师座下第一弟子”,用现代语汇揭示佛法的内涵(明海大和尚语),两度出国传教,任首次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中国籍常务理事。原文来源《唯识史观及其哲学·第二编》、《法舫文集·第二卷》。编辑程淑萍,井陉县统计局)

图片来源:原创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







































白癜风费用
白癜风医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bb/1539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