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版本 >> 张中良鲁迅笔下ldquo中国rdq
作者简介
张中良,曾用名秦弓,年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先后毕业于吉林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年获博士学位。曾任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外国人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特聘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文学评论》编委,《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委。
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抗日战争敌后战场文学研究”等课题。出版《觉醒与挣扎——20世纪初中日“人的文学”比较》、《中国现代小说叙事风貌》、《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五四:新与旧》、《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民族国家概念与民国文学》、《走近鲁迅:由崇拜到对话》等学术专著12种,《中国现代杂文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图志》、《中国文学通史》等合著4种,《“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等译著,总主编《-年东北抗日文学大系》(20卷),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抗日战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读书》等报刊发表评论余篇。另有随笔集4种。
鲁迅笔下“中国”的歧义
“中国”一词,古已有之,初指京师,继而扩大到京畿、诸夏,具有国之中心与正统的意涵;等到“中国”作为近于现代国家意义上的概念来使用时,则已包含了先前环绕诸夏、渐次交织聚合、进而融为一体的蛮夷戎狄。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的进逼侵夺,使得中国的有识之士国家意识愈加自觉。到19世纪90年代初,中国概念在文人的日常写作中时有所用。譬如光绪十八年十二月除夕(公历年2月16日),梁启超在《覆汪穰卿同年书》中写道:“中国人士寡闻浅见,专以守残,数百年如坐暗室之中,一无知觉。创以新学,则阻挠不遗余力,见一通人,则诋排犹如仇雠。”[1]进入20世纪,运用更加普遍。如鲁迅留学时期所作《人之历史——德国黑格尔氏种族发生学之一元研究诠解》、《破恶声论》等篇里,“中国”这个概念就已经运用自如,前者上溯“中国古说,谓盘古辟地,女娲死而遗骸为天地”[2],后者认定诗歌“中国已于四千载前有之矣”[3]。
在以往的鲁迅研究中,始于留学、到五四时期进入高峰、而后脉息不绝的个性话语,年以后的阶级话语,都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国家话语所受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哈市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bb/16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