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今天我来说第十一周眼前直下三千字

发布时间:2018/8/25 22:22:27   点击数:

至乐书友精选图书,6月6日起,连续66天持续推荐。

每周一更新

百分百的诚意推荐

百分百的新鲜体验

百分百的一手分享

DAY

/08/13

49

张梁推荐

威廉·夏伊勒

《第三帝国的兴亡》

推荐语

关于作者

威廉·夏伊勒,生于美国芝加哥,是著名的驻外特派记者、新闻分析员和世界现代史学家。他为美国环球新闻社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担任战地记者期间,报道了许多关于纳粹德国从柏林兴起到灭亡的经过。本书最初于年出版,刚一面世就轰动了整个世界。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特雷弗·罗泊在纽约时报上称赞他是“活着的证人与史实结合为一体”的非凡杰出的历史学家。

推荐理由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书是美国作家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国的兴亡》。

这本书是一部全面反映纳粹德国历史的权威性著作,描述了从纳粹党的诞生和希特勒的青年时代,直到纳粹帝国在柏林的废墟中土崩瓦解的全过程。细致地保存档案是纳粹政权的一大特点。因此,第三帝国留下了其自身从兴起到覆灭整个过程的堆积如山的证据,它们使历史上所有可以与其相提并论的大帝国所遗留下来的记录相形见绌。德国在二战后期突然和迅速的投降,使得盟国得以缴获德国政府及其所有下属机构,包括其驻外机构,陆军和海军,国家社会党和希姆莱秘密警察的大多数机密档案。本书以其大量的,真实的资料成为论述纳粹德国最具权威的作品,是有关希特勒纳粹德国令人颤栗的故事的最杰出的研究成果。

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有其不可超越的命运,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会发现很多事情在不断重演。纳粹造成的巨大悲剧,不是希特勒一个人造成的,而是全体德国人共同作用的结果;二战的巨大灾难,也不是仅仅成因和作用于那个时代,而是与前前后后的时代有着非常复杂和深远的因果联系。

推荐想了解这段历史、想了解希特勒这个人物的书友阅读。

一句话摘抄

“集权主义三件宝:宣传、群众运动和让人恐惧的权力”。——《第三帝国的兴亡》

DAY

/08/14

50

贾皓程推荐

饶平如

《平如美棠》

推荐语

关于作者

饶平如,年生人,江西抚州人,黄埔军校第十八期学员。他参加过抗日战争,也参加过解放战争,后来做过文字编辑、美术编辑,在《大众医学》杂志工作。年在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第五季的舞台上实现了与毛美棠举办钻石婚礼的愿望。在老伴美棠去世后,饶平如每天笔耕不辍,手绘了18本画册,记述了他与美棠从初识到相爱相守的七十年时光,取名为《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

推荐理由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本书叫《平如美棠》,最初买这本书的理由已经想不起来了,这本书也是断断续续看完的,之所以推荐给大家,是觉得真实。作者饶平如,一个普通的老人,86岁的时候,妻子美棠离世,无法承受心中的痛苦,便决定将相思赋予纸笔,用文字和图画记录下和妻子这一生的点点滴滴。这本书通篇没有惊天动地,却写的真实有趣。

关于平如与美棠70年的婚姻记录和美好感情,我没有其它人读后那种深刻的触动,书中所描画的夫妻生活,在我看来,也是日常中每天都在发生的事。而真正打动我的,是作者这种对生活的态度——珍惜平凡、感悟平凡、记录平凡。

这也让我联想到上周末大家在一个下午一起读书,旁人或许会慨叹这份“诗与远方”的悠然情致,但于我们而言,这就是平凡生活中的一部分。短短两个小时,很简单、很幸福,充满希望。不需要标榜什么,却也发自内心地享受和珍惜,发现平凡生活的可贵,珍惜平凡生命的相遇和相知。

这是一本很真实、很坦诚、很温暖的书,推荐给大家。

一句话摘抄

“对于我们平凡人而言,生命中许多细微小事,并没有什么特别缘故地就在心深处留下印记,天长地久变成为弥足珍贵的回忆。”——《平如美棠》

DAY

/08/15

51

佩瑾推荐

张喵喵

《最后一只猫》

推荐语

关于作者

张喵喵,《最小说》签约作者,作品主要刊发于《岛》书系和《最小说》杂志,多次被编辑评为“精彩文字”,是一位既可以生动刻画校园爱情的青春和美好,又能够深刻诠释职场婚姻的世俗和无奈的80后作家。

推荐理由

今天我来跟大家分享的书是张喵喵的《最后一只猫》。

我是读高中的时候在学校图书馆看到的这本书,起初只是觉得名字比较特别才有兴趣读一读,没想到越读越喜欢。我读书基本不会读第二遍,第一遍读完记住多少就是多少了,但是这本书,我读完后又专门买了下来读第二遍。

本书作者张喵喵是《最小说》的签约作者,但是她的文字平实易懂,不似其他作者一般奢华繁冗,没有华丽造作,只是用平淡的口吻在平静的讲述生活。这让当时还是个高中生的我很容易进入书中的世界,能够更真实的去体会。

这本书讲的是女主角从三岁到三十岁所发生的事,期间她遇见不同的人,不同的猫,也随之而成长。

它带给我的不仅是女主的故事,更是感动,是细腻,是青春,是真实无比的生活,或许还有些遗憾。

这本书,你可以说它是“一个姑娘的回忆录”,是“一场青春的流水账”,或是“人和猫之间的情感故事”,怎么讲都是对的,也都无碍于你会承认它的治愈能力真是无比强大。

主人公陈芸是一个爱猫的女孩子,情商智商都不低,尽管大部分时间都表现的神经大条。阿黄是她人生中的第一只猫,那年她三岁,而从此后,猫咪成为她每个人生阶段的不可或缺。和猫一样来来去去的是经历过她青春的男孩子:青梅竹马的丁方宇,家世跌宕的何峰,默默陪伴很多年的邱陵,爱到最后没结果也继续做兄弟的关海,温柔到死最终幸福在一起了的阿檬。这些人或猫,他们都是伴随了陈芸成长的某一个时期,他们只是“之一”,不是“唯一”,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他们都是独一无二的。

前面带你回忆你的童年、少年,中间带你追忆你的青春,后面女主老公的甜蜜齁到你不用吃糖!适合七夕阅读哦!

一句话摘抄

“其实后来才知道,我应该不要这么早就迫切地想要探究这些问题的。可惜小孩总是不顾一切地想要长大,因为并不知道路只会越走越难,人与人的心也只会越离越远。我们小时候弄不懂的一切,渐渐地都会找到合理的答案,有时候你根本已经忘记去寻找,时间却又抢着要给你沉重一击。”——《最后一只猫》

DAY

/08/16

52

晓宇推荐

余秋雨

《文化苦旅》

推荐语

关于作者

余秋雨,生于年,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电视名人、节目特邀主持人。专业从事散文、艺术理论的写作,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入载了英国剑桥《国际著名学者录》《世界名人录》《杰出贡献者名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推荐理由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图书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作者从祖国大西北的甘肃敦煌起步,一直到大西南四川,再到东南的吴越,最后到境外南洋—新加坡,一路上写下了《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江南小镇》《家住龙华》《华语情结》等37个文化景点,共记载文章37篇,从历史遗迹、名胜景观入手,带我们领略祖国的山河与文明。

在每一个景点故事淡淡的叙述中又蕴涵着浓浓的抒情意味,每篇文章都耐人寻味。我感到作者这趟旅程不是为了旅行而旅行,而仿佛是和历史、文化进行对话;不是单纯描写名胜古迹,而是带着探索挖掘历史文化的决心而浪迹天涯,一站又一站地去探访“人文山水”。

初读《文化苦旅》是在高中时候,看到封皮上的四个大字,何谓“苦旅”一直困扰着我,多次阅读后,有了一点浮浅的理解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其一,在这部书中作者这样写道:“中国文化历史本身就有太多苦难,所经历的天灾人祸、沧海桑田,岂是言语所能说尽”。在很多章节里都可以看得到。譬如敦煌的《道士塔》中的文物被王道士当废品一样卖给洋人,当时的衙门官僚们也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文物被洋人运往国外。在这篇文章里这样描写着:“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仅这个例子就说明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文物的遭遇表现出一种无奈,惊叹,震撼,惋惜的心情。我感到作者对历史的感悟比较多,在与历史的对话中他写到:“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的沧桑感更能引发出人生沧桑感,在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便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生体验与回忆”。所以作者在《文化苦旅》自序中最有感悟的一句话这样描写的:“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苦”的第二种含义大概就是作者本身写《文化苦旅》这本书的苦涩的经历。出版过程坎坷多磨,在“审阅”的过程中几经丢失需要补写、无良出版商为增加噱头提高销量擅自篡改文章内容,“寄回来的原稿已被改划得不成样子,难以卒读,我几次想把它投入火炉,又幸亏知识出版社同行都有心救活它,最后重新清理抄写使之恢复原样,才使这本书死里逃生”。一本书的出版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都得经历七灾八难。这也是《文化苦旅》的又一种含义。

一句话摘抄

“还历史以真相,还生命以过程。”——《文化苦旅》

DAY

/08/17

53

学强推荐

阿尔贝·加缪

《局外人》

推荐语

关于作者

阿尔贝·加缪,年生,年卒。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存在主义文学、荒诞小说代表人物。

推荐理由

今天想为大家推荐存在主义思想大师——加缪的成名作小说:《局外人》。

我有三个粗浅领悟:

1、人喜欢问因为什么,有的事情没有原因。似乎所有问题都有答案是一条真理。小说留给我许多空间去设问。但我感觉作者并不打算,解决我的问题。“就是这样。”——每当我想问句为什么,作者都通过他的文字,无声地向我传递着这样的信息。

2、人喜欢问为了什么,有些行为没有目的。主人公杀人的目的,在小说里与小说外,都令人搞不懂,理解不了。理解不了,或许就是人试着理解之后的多种结果之一。谁说行为必须有目的,就算有目的,那各式各样的“目的”本身,又有什么十足的理由,让人确信,在没有实现它之前,它是必须要被实现的,以至于要求人有所行动呢。另一方面,谁说没有目的就不能有所行为,或者说,无目的的行为,要劣等于有目的的行为。

3、人喜欢问意义在哪,有时生活没有意义。每人对“意义”定义不同。或多或少,我们都会在某个时候,问问自己,关于意义的问题。小说里,每个人都是常见的人,属于他(她)们的生活片段,大概都是“有意义”的。唯独主人公,他自带几分异类气质。他对什么都“满不在乎”。他欣然接受的时候少,不置可否的时候多,严词拒绝的时候也有。他很少追求,甚至可以说是从不追求。或许,没有意义,就没有追求,亦自然没有某种意义上的积极与阳光吧。或许,这就是生活的重要面向之一,也许,是全部,不无可能。

一句话总结

“妈妈已经下葬入土,而我明天又该上班了。生活仍是老样子,没有任何变化。”——《局外人》

更多好书,敬请







































合肥白癜风专科医院
白癜风多少钱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bb/1636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