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翰墨千秋话抚州第三讲书画名宦

发布时间:2018/11/15 18:37:13   点击数:

抚州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政绩卓著、勤政爱民的仕宦官员,其中不少是书画名家。他们不仅在抚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且用自己的才情书写了流芳后世的千秋佳话。在本期的《抚州文化大讲堂》中,市社科联编辑部主任方亚伟将为您讲述。

在书画方面影响较大的有东晋临川太守王羲之,唐代抚州刺史颜真卿,清代南城知县赵之谦等。

王羲之(—),字逸少,人称王右军。出生于书法世家——琅琊王氏。咸和四年(),他由会稽王(司马昱)友改授临川太守,其间,置宅于临川郡东高坡,取名为“新城”,并建造供生

活用的水井和练习书法的洗墨池。咸和六年(),其兄籍之和母先后亡故,灵柩埋于临川,此后三年间,羲之在临川为母守孝,并刻苦练习书法。守孝期满,先后出任庾亮幕府参军,征西长史,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护军将军、会稽内史、右军将军。

王羲之书法早年从学于卫夫人和叔父王廙,后广涉前代名家,草书师法张芝,楷书得力于钟繇。善隶、草、楷、行诸体书法。他在继承古法的基础上,一变汉魏朴质书风,推出了楷书缜密欹正、行书遒媚劲健、草书意韵连绵的新书体,推动了行书和草书的艺术革新。第一次把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书法的艺术表现力,使书法艺术进入到多姿多彩的境界。王羲之俊美飘逸的书风深得历代帝王的推崇,奠定了他在我国书法史上“书圣”的地位。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不仅广泛征集王羲之书法作品,命虞世南从中精选三百多件珍藏于内宫,以供欣赏临摹,而且撰写《王羲之传》,评价王羲之书法“尽善尽美”。清乾隆皇帝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收入内府,与王献之的《中秋帖》、王洵的《伯远帖》同贮于养心殿温室内,名命名为“三希堂”,视《快雪时晴帖》为“三希”之首,并在此帖前写下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神乎其技”等赞誉之辞。他的书法作品被列为“神品”,历来为人们所珍藏,主要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序》、《初月帖》等,皆为摹本。其中《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能够享有“书圣”之名,这与他在临川“临池学书”,刻苦练习书法有着很大关系。请继续收看《翰墨千秋话抚州》之《书画名宦》。

他居临川时,书法技艺尚未精湛。南朝羊欣曾说:“(张)嘉师于钟氏,胜王羲之在临川也。”(张嘉,善隶书,官至光禄大夫。相传,王羲之早年看到他的书信都留存赏玩、学习临摹。)至今,巷间还流传着王羲之在临川苦练书法的故事。据传,临川乡民新建一座“飞云阁”,请他书写匾额,王羲之书写数副后,始终觉得不满意,随后决定苦练三个月再题,其间因废寝忘食、专心致志苦练书法,他竟然把家人送来的馒头蘸入砚台的墨汁,当做蒜泥甜酱来吃,弄得满嘴墨黑。三个月后,终于将自己满意的“飞云阁”书于匾上,神韵俱佳。正是他在临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刻苦磨炼,师古出新的书法实践,才成就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重要地位。

王羲之是把书法艺术的种子撒播在抚州土地上的第一人,王羲之洗墨池以及“墨池精神”是抚州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激励着历代抚州学子。北宋庆历年间,州学舍教授王盛“恐其不彰”,便在洗墨池楹柱上写下“晋王右军洗墨池”,并邀请曾巩写下了千古名篇《墨池记》。宋代诗人谢薖作《王右军墨池》云“右军睥睨难抗行,恨不临池作书癖。”清代文学家李来泰作《墨池》云“笔陈曾经洛下闻,临池犹忆右将军。”等等。在其书法作品《兰亭序》存世的版本中也可看到抚州籍人士或观赏题跋,或收藏传家。如宋代王安礼、黄庆基观跋《神龙本兰亭序》,元代书法家饶介家藏《兰亭序》刻本十多种,晚年收藏到《定武本兰亭序》,更是视为珍宝。明代益宣王朱翊鈏祖孙三代相继镌刻了大、小卷《兰亭图》,清代李宗瀚收藏《黄庭经》宋拓本、《定武兰亭序》宣城本等,民国时期李瑞清、欧阳竟无更是将其奉为“人品书品”的典范等。

此外,王羲之集的草书作品《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此帖是王羲之出任征西长史时写的一幅帖子,讲他见到庾敳(—,字子嵩)之子(当时征西将军庾亮的从兄弟),询问临川家中的情况之后所写,表达对临川及家人的牵挂之情。从书法上看,用笔自然洒脱,结字简洁明快,气韵连绵流畅,意境笔短情长,体现了王羲之今草书法的面貌与风格,可惜传世仅为临摹本。先后著录于《淳化阁帖》《大观帖》《戏鸿堂帖》。

年,抚州市在洗墨池原址附近修建博古苑,新建了洗墨池、《墨池记》碑、采芹亭、右军祠和王羲之书法碑廊,现为抚州市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

在王羲之离开抚州的四百多年后,另一位中国书法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又与这片沃土结下了不解之缘。

颜真卿(—),字清臣,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政治家、书法家。一生命运坎坷、仕宦多舛。三岁丧父,兄妹十人随母先后投靠舅父殷践猷、外祖父殷子敬。他在颜、殷两家长辈的谆谆教诲下,刻苦读书习字,二十六岁考中进士,之后从政五十年,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因忠义耿直,不惜得罪五位奸臣宰相,六遭贬斥,而不计宦海沉浮,不忘为君守政。后遭宰相卢杞陷害,被叛将李希烈缢杀,义殉蔡州。德宗闻讯后,辍朝五日,追赠司徒,谥文忠。著有书论《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等,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大历三年()四月,颜真卿由吉州别驾起复为抚州刺史,官阶也由从四品下阶升为正四品上阶,此后官阶一路升至太子太保(从一品)。所以,抚州也是颜真卿宦海生涯的福地。殷亮在《颜鲁公行状》中简述了他主政抚州的大致情况:“大历三年迁抚州刺史。在州四年,以约身减事为政,然而接遇才人,耽嗜文卷,未曾暂废焉。”他政务上实行惠政,兴修水利千金陂,整顿民风审判杨志坚离婚案,擢用本土人才杨志坚、左辅元、姜如璧等,褒奖清德官员抚州刺史张景倩、崇仁县令元子哲等,深得人们敬仰。后来,抚州人们建有颜鲁公祠、忠孝堂来纪念他。政务之余,他主持编撰《韵海镜源》三百卷,创作了大量诗文,撰书碑铭20余篇幅。离任前夕,左辅元等将他所赋诗文编成《临川集》十卷。

颜真卿书法师出多源、雄秀独出、韵情兼备。在广泛汲取“初唐四家”书法特点的基础上,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创造出一种遒婉筋骨,端庄雄伟的“颜体”书法,确立了唐楷法度,影响久远。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合称“楷书四大家”。终以字如其人的形象,成为后世书家的楷模。历代书家如柳公权、杨凝式、苏轼、黄庭坚、蔡襄、米芾、李东阳、刘墉、钱沣、何绍基、翁同龢、赵之谦、谭延闿等都受到其人其书的深刻影响。抚州籍的曾巩、王安石、汤显祖、李传熊、陈希祖、李瑞清、何砚青等都曾师法颜真卿,当代东乡籍“红军书法家”舒同书法初从颜体入手,并在颜体的基础上,独创磅礴浑厚的舒体,被视为当代书法史上的里程碑。

颜真卿在政务之余流连于抚州的山水之间。也许这里的秀美风光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颜真卿在抚州创作的书法作品约有21幅,可惜存世仅有5幅,皆为楷书。

大历三年()四月,初到抚州,即为道士谭仙岩书《马伏波语》(拓本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大历五年()正月题额“逍遥楼”,(拓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颜体中风格独特的榜书。还有他为南城天一山道院所书“天一山”大字匾额,字体端庄遒劲,浑厚有力(清代重刻石匾,现存于江西省博物馆)。此外两幅就是广为熟知的《麻姑山仙坛记》和《大唐中兴颂》。

《麻姑山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是六十三岁的颜真卿,在大历六年()四月游览南城麻姑山时所作,后将全文勒石成碑,又称“鲁公碑”,安放在仙都观内。南宋时丢失,明代正德年间,当地一樵夫在山涧发现已断缺一角的碑刻,但字迹无恙,后被郡守私藏,便再无原碑踪迹。年时任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篆刻家许亦农先生以大字本楷书镌刻成碑,重立于南城县麻姑山。目前,仅见大字本、中字本和小字本三种书法拓本存世。其中大字本,字径约5厘米,以明代益端王朱祐槟重刻宋拓本为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字本,字径约2厘米,首见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小字本,字径1厘米左右,以南城刻本为贵,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历代书家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董其昌、翁方纲、张廷济、何绍基、罗振玉、谭泽闿、丁敬、赵之谦等对此多有版本考论或书法评鉴。《麻姑仙坛记》书法拙朴古雅,骨力挺拔;用笔以篆法入楷,起笔、收笔多藏头护尾,精力内蕴,含而不露;结体宽博大方,线条厚重,字体中宫留白,向四周扩张、外拓,多显朴拙意趣。康有为评说:鲁公诸碑,当以此为第一也。是为楷书临摹研习的重要范本。

《大唐中兴颂》是隐居湖南祁阳浯溪的元结,请好友颜真卿书写刻石,大历六年()六月刻于浯溪崖壁,至今碑石残损严重,现以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宋拓本较为完整。其文为上元二年(),由时任荆南节度判官元结撰于九江。观其书法,采用中锋用笔,点画圆浑厚实,结体以宽阔取势,外密内疏,长方并举,宏伟浑厚,凸显人书俱老的古拙意趣。采用了竖写左行,勇于打破常规的做法,更是让人感叹鲁公超乎常人的魄力。黄庭坚赞说:“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名崖《中兴颂》。”的确,颜真卿大字多为粗锋饱墨,端庄浑厚,正不拘窘,庄不板滞,被后世榜书家奉为至宝,至今书法界仍有“大楷当学颜”的说法。

颜真卿在抚期间的书法具有字内精微,字外磅礴,形神兼备的书法特征,是体现颜真卿书法“人书俱老”的重要时期。五幅书法作品虽全为楷书,却风格不同,意趣各异,尤其是《麻姑山仙坛记》和《大唐中兴颂》的书写时间相距不到2个月,《仙坛记》朴拙秀颖,《大唐中兴颂》则雅厚森严,雄深肃穆,已完全看不到“二王”书意余韵。五件作品中四件是大字榜书,《麻姑山仙坛记》也有大、中、小字版本之分,小至精微,大到极致,无不体现出饱经沧桑的颜真卿书法艺术意随笔至、人书俱老的书法境界。这一时期对他一生书法艺术发展和颜体榜书地位的确立均有重大意义。

第三位和抚州结缘的书画大师是清末的赵之谦。赵之谦,字撝叔,号冷君、无闷、梅庵等,浙江绍兴人。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科考都名落孙山,四十四岁才得以初入仕途。

光绪九年()出任南城知县,任期内,整顿吏治、筹备军需、筑城备战,体现了他为官才能与智慧。光绪十年()十月卒于南城县官舍。就这样一位被誉为“西汉文章,北朝书法;南城仙吏,东浙通人”的艺术大师在南城县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却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他在南城办理万氏一案的判词(硃笔堂判卷),被书画大师吴昌硕收藏,并在其后跋以长诗云:“无闷宰南城,吏才著卓卓。风流文采余,心细能折狱。……朱书千余言,霞光耀人目。狂草如张颠,可当格言读。”表达了对赵之谦断案的钦佩和对其书法、文采由衷的赞美。此卷虽说是公案判决书,却也是一件十分难得的书法作品。观其字里行间,酣畅淋漓,慷慨激昂,一气呵成,不乏魏碑的方刚又兼文稿行书的流畅!后由吴昌硕之子吴东迈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珍藏。

赵之谦学识渊博,近代书法家沙孟海曾说:“赵之谦一代才华,经学、史学、词章、金石学、绘画、书法、篆刻各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

在书画史上,赵之谦是将诗书画印有机结合的典范。他与任伯年、吴昌硕并称为“清末三大画家”。请继续收看《翰墨千秋话抚州》之《书画名宦》。

他的书法,从师法颜真卿入手,三十五岁开始专攻北碑,笔致婉转圆通,形成“颜底魏面”的北魏书,篆隶书在邓石如的基础上参以魏碑笔意,以北碑笔法写行书,日臻其妙,自创了富有金石气的笔法勾勒,粗放厚重而妙趣横生,开创晚清碑派书法的新境界。他的篆刻,初学浙皖二派,并以其深厚的金石学养和敏颖的艺术视角,融合浙皖两派,开创出直接撷采周秦两汉众多古器文字入印,形成了别具古劲浑厚、闲静遒劲的新模式,对其后著名篆刻家来黄士陵、王福庵、陈巨来等都产生较大影响。他的绘画把恽南田的没骨画法与“扬州八怪”的写意画法相结合,同时,汲取小写意的手法,将清代两大花鸟画流派合二为一,创造出色彩鲜艳,笔法放逸的新风格。

赵之谦入仕之前,先后在浙江、北京等地鬻书画,书画是他维持生计的重要来源,在某种程度上他的艺术创作附带了对索画者需求的迎合。正是这种迎合和摸索,使赵之谦的创作开始接地气,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成为新兴市民阶层喜欢的雅俗共赏的艺术品。这也正是他高出其他清末书画家,成为艺术大师的重要因素之一。

王羲之以俊美书风,颜真卿以拙美书风,赵之谦以艳美画风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于抚州书画艺术史册。

往期精彩

抚州物业新规出台!停车位、乱搭建、物业费...权威解读来了!

昨晚抚州的晚霞刷爆盆友圈,美得让人心醉!(附视频)

这群年轻人,为何被肖毅书记寄予殷切期望?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马培华在抚考察调研,点赞我市这些地方!

图文编辑:髯夫子

?抚州市广播电视台

抚州市广播电视台

赞赏

长按







































寻常性白癜风
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bb/1725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