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65岁台湾作家林清玄病逝他曾对苏州的孩

发布时间:2020/1/13 0:04:44   点击数:
据台湾《自由时报》报道,台湾知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林清玄病逝,享年65岁。1月22日上午9:32,他还发了一条微博: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桃花心木》

其《和时间赛跑》被选为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的一篇课文,也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期第十一单元第2课,《百合花开》还选入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2课。并且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20次。《桃花心木》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

林清玄著作颇多,他曾说自己不知道今生会写几本书,但是“我知道我会写到离开世间的最后一刻。

烟雨江南,林清玄十分喜欢苏州马路边怒放的花花,喜欢小桥流水、石板小巷的静谧,喜欢喝茶、听评弹的舒缓生活,更喜欢人文气息浓厚的园林。海峡两岸未开通时,他曾特地去美国寻觅苏州园林的踪影。

园林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等非常细微的东西,他都会心生感慨。他说:“倘若心中有一只天马在空中飞翔,它要寻找故乡,大概会在苏州的园林降落。这里是最适合它生活的故乡。”

说茶事

品茶,不在于茶,而是气氛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林清玄亦然。除了写作、学佛,品茶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清晨写作,上午会客,下午品茶,傍晚散步。高山茶、乌龙茶、普洱、龙井、碧螺春……茶换了一杯又一杯,好与坏,他并不去评判,却十分在意喝茶的气氛。恬淡芬芳里,满是人生真谛。于是,便有了《平常茶非常道》。

  虽也喜饮酒,并把茶与酒皆视为更深刻友情而存在的,但林清玄认为二者意境大不相同。“茶让你清明,酒让你晕眩。喝茶的时候你的细胞越来越小,喝酒的时候你的细胞越来越大。所以,喝茶的人都是彬彬有礼,喝酒的人多狂放不羁。”

  台湾的家中,专门有一间房用来藏茶。春茶上市之日,也是他出门寻茶之时。三个冰箱被茶装满后,搬把椅子坐在冰箱前,他开心得宛如孩童:“啊,真幸福。今年的茶都有了。”其实,冰箱中的茶只为当年品饮。那些存放在陶罐或瓷罐中的茶,才是他收藏的。但凡有朋友送茶,他多半会放进罐中,并在罐子上写下朋友的名字。每次看到这些茶,便会想起送茶的朋友。根据储存时间的长短,茶还有各自的名字,“七年之痒”是一罐被他储存了七年的茶;而有一罐普洱茶的名字叫“不惑”,已被收藏40年。他要等到50年的时候,为其改名叫“知天命”。

论朋友

古龙豪爽,三毛浪漫,李敖博学

  

  说及朋友,李敖、三毛、古龙等都可谓是林清玄的旧知故交。文人相处,难免会制造出一些奇闻趣事。

  林清玄在台湾一家报社任主编时,常向古龙催稿,嗜酒如命的古龙说:“你不陪我喝酒,我就不给你写稿。”如此,好几年,林清玄每个礼拜都要和古龙在酒台上醉眼相对,甚至创造了干“盆”的壮举。

  三毛与林清玄是几乎每月都要碰面的好友。三毛曾经因为要去加拿大定居,而决定把房子卖给林清玄。但临到签约,她突然说房子不卖了,原因是“家中种植的柠檬花开了”。林清玄没有介意,他知晓三毛是一个浪漫的女子,也是一个不会说谎的人。

  与李敖的交情始于其入狱时。时在报社供职的林清玄,曾力排众议在报上撰文《我所认识的李敖》声援他,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了李敖。李敖出狱后,林清玄又在报纸上为他开专栏,使李敖的才华得以充分的施展和发挥。有一次去李敖家做客,林清玄发现李敖将自己开给他的稿费单都裱糊在墙上,从未领过。李敖说:“你们开给我的稿费远不及我的文章价值高,所以我拒绝领取。”回去后,林清玄将这件事报告给了报社的老板,于是老板一次性开给李敖万稿酬。

言写作

不关心书卖得好坏,更看重人生见解是否更深刻

  实际上,“林清玄”不是他的笔名,而是真名。这,多少让人十分意外。8岁立志成为作家,17岁正式发表作品,30岁前拿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直至召开记者会宣布不再参赛。有谁能想到,这位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才子,当年在说出自己的愿望时,引来的是众人捧腹大笑和父亲的一记耳光。

  他从来不认可自己是天才的说法。为了练习,年少的他从小学会在散步中思考,一步步敲开写作的大门。

  写作宛如练功。为时刻保持巅峰状态,读高中时,他规定自己每天必须写字;服兵役时,觉得该努力,每天写0字;工作后,想着要再努力,于是每天写字,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今天。

学习看见我的心

在人生最底层也不要放弃飞翔的梦想

年4月,林清玄还在苏州独墅湖畔做了一次主题为《从人生的最底层出发》的讲座,通过对自己的传奇经历和人生感悟的分享,来激励听众勇敢的面对人生。其达观的人生态度、澄澈的生活智慧,对和孩子一起成长中的年轻的爸爸妈妈是很好的启迪。

林清玄的人生几乎是最底层出发的。生长在一个几乎没有文化和文明的地方,而且家庭十分贫困。他没有读过什么好的学校,学校里的老师经验也都很不足,就像给他们教英文的老师,其实他只是受了几个月的短训就上岗了。但这没有妨碍孩子们的成长。

这个老师教他们用汉字来记住英文单词,「土堆」是today,「也是土堆」是yesterday,而tomorrow就理所应当的变成了「土马路」。于是,林清玄记住了这些单词,还明白了一个道理:「今天是土堆没关系,昨天是土堆也没关系,只要明天能成为一条土马路就行」。十七岁那一年,林清玄决定离开家乡。临行前,妈妈送了他一样东西,一个玻璃的瓶子,里面装着黑黑的东西。母亲说,你别小看,这里面装了三样重要的东西,一样是拜祖先的香炉里的香灰,一样是农田里的土,还有一样是井里的水。闽南的祖先们在离开家乡的时候都会带着这个,说是带着这个去到别处就不会水土不服了,而且有了它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你的家乡。这个瓶子至今还摆在林清玄的桌上,它让他明白了什么是家乡。因为身上没钱,离家后的生活一度过得很苦。林清玄曾经在餐馆里当过服务生,做过码头工人,摆过地摊,还在洗衣店烫过衣服,甚至还杀过猪。杀完猪回到家,洗完手,就继续写作,变成作家。那会儿他才十七岁,开始陆续发表作品,被一部分读者视为「天才」。他一直坚持写作,希望能够变成一个成功的作家。在林清玄那个地方几百年来没有出现过一个作家,林清玄知道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定要比别人更勤快。他从小学三年级时开始,规定自己每天写五百字,不管刮风下雨,心情好坏;到了中学,每天写一千字的文章;到了大学,每天写两千字的文章;大学毕业以后每天写三千字的文章;到现在已经四十年了,他每天还写三千字的文章。在他生长的年代,要当作家很难,因为稿费很少。他还有个习惯,就是绝不废话,能三千字写完的,绝不会写成五千字,能五百字写完的绝不会变成一千字。想当作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为了生存下去,林清玄开始去报社上班。他对成功的欲望很强,和当时的所有年轻人一样,希望得到名利、金钱、影响力。他工作得很卖力,因而很快就升迁,第六年就当了总编辑,同时还在报纸上写十八个专栏,主持节目当电视公司的经理,还做了广播节目《林清玄时间》,一时风头无两,成为大众眼中成功的人。到如今,林清玄一共写了一百七十几本书,摆起来比他的身高还高。当时台湾有一个杂志,评选「四十岁以下的成功人士」,林清玄排行第一,排在后面的二人分别是马英九和陈水扁。

他清新隽永的文字

成为我们永恒的回忆

看壹周综合整理自现代苏州、新浪微博等

看壹周

NEXTWEEK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好
白癜风什么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bb/1879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