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学子风采middot学科论文论

发布时间:2020/11/7 20:04:07   点击数:

韩金超,现就读于大连市第十一中学高二九班,是一名优秀的共青团员,学生会成员。他性格开朗,待人诚恳,踏实勤劳,一丝不苟,与人相处时,能够做到礼貌待人,与人为善。酷爱数学,魔方,滑板,喜欢挑战,把每一次挑战、挫折化作前进的动力。

《论语》中的人生智慧

摘要

中华民族在历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创造了无数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产生了无数英雄豪杰。儒学无疑在这片华夏土地上占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孔子周游列国到秦始皇焚书坑儒,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宋明理学兴盛。儒学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革故鼎新,不断地融入时代精神。《论语》作为记录“圣人”、儒学创始人孔子言行的作品,其中无疑包含着大智慧。此次研究避开了初中课本所学的“《论语》十二则”,从作品其他篇章上,探寻论语中的大智慧。

“天不生夫子,万古如长夜。”这是宋代理学大儒朱熹评价孔子给予的极高评价。但是在古代,儒学(理学)作为一种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学派,现如今,其中的内容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有些思想可能并不适用于今。《论语》全书共20章,篇。在初中我们学习了《学而》、《为政》、《里仁》、《子路》、《卫灵公》这些篇章里的部分内容,但它们并不能完完整整体现孔子的儒学思想,但这其中更多的人生智慧需要我们去发掘。在这里,我的观点或许会有阐述不当等错误,还望指正。

《论语》作为一部经典的古代文学著作,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通读的同时需要有注释,不然容易会错意,不能深入理解其内涵。研究文学类的作品,不同于科学实验,无法采取实验法、问卷法等显而易见调查方法。需要一定量的文献阅读,从多角度辩证的分析看待《论语》中的内容。在这里我以山东大学侯仰军教授的《论语评注》为主要参考书籍,以文献内容结合自身所学来完成本次调查研究。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智慧

在《论语》的《学而》篇中,孔子及其二代弟子大量的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学习方法。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有关于学习的智慧。在此次研究《论语》之中,我又学习到了如下内容: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卫灵公》

孔子教育弟子子贡,一个做手工或工艺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应该先把工具准备好。正如成语:"磨刀不误砍柴工",要办成一件事,一定要事先进行筹划、安排,这样才能稳步把事情做好。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学习要谦虚好学。

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

孔子说:“君子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能力。”君子需要广泛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意为在寻求真理的时候,凡是不合乎仁的,必须据理力争,就是有老师在面前,也决不能迁就退让。强调了尊重真理的重要性。

《论语》中关于为人处世的智慧

在课本上我们已经学过“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等内容。在此次课外学习中我又学到了如下内容:

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有智慧的人不会对事情感到迷惑,仁爱之人不会忧愁和担心,而勇敢地人没有什么恐惧的。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种基本品德,那就是仁爱,智慧和勇敢。引申可理解为一个人要是有足够的道德修养,内心足够强大,没有什么能扰乱他平静的心态。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孔子说: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

3.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即“杀身成仁”,体现了人活着需要有底线,而底线就是道义。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处世,这就像牛车没輗,马车没有軏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这句话强调了信用的重要性。

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论语》中关于治国理政的智慧

此前的课本中关于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并没有涉及。而在历史学科,我们了解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以区别于法家的严苛执法的“仁政”为主。王道与霸道有别,在此通过课外学习,能更深刻的感受到:

1.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孔子说:“(作为管理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3.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季氏》

如果按那样做了,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通过此次研究学习《论语》,我学习到了许多人生智慧。在这里仅从“学习方法”“为人处世”“治国理政”三个方面挑选了课本上所没有的13条内容。《论语》中还蕴含着许多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深刻的引用在《论语》中学到的知识,利用古代贤者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以上是本次学习《论语》的简单总结,我会再接再厉,成为一名孔子所描绘的“君子”。

参考文献:《论语评注》侯仰军,中国文史出版社,(3)

撰稿:高二九班韩金超

指导教师:房玉秀

编辑:金璐

审核:马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bb/2022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