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版本 >> 新时代社会心理建设呼唤中国本土社会心理服
甘肃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新型智库--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社会心理研究智库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年国家召开卫生与健康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学习《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健康中国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需要强化社会心理研究,开展社区心理服务,促进居民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社会心态。
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专家学者齐心协力
社会心态体现社会文明程度,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人用40年时间进入不愁吃不愁穿的时代,但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向过程中,贫富差距、区域差距、阶层差距、行业差距、岗位差距、地位差距造成了全社会的心理动荡,民众工作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群体焦虑感增加,负性情绪潜滋暗长,社会心理更加复杂敏感,特殊群体失衡心理积累,普遍的个体心理障碍蔓延,这些障碍引起的连锁反应就是躯体疾病增多、人际信任恶化、对立情绪蔓延、职业倦怠普遍、人格发展扭曲,如此等等,极易引发个人极端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或事故导致某些群众生活陷入困境,乃至面临生存或心理危机,容易引起人们心理波动和精神障碍,进而引发的自杀、自残、甚至报复社会、报复他人的极端事件,严重挑战社会公共安全,疏导不及时、服务不到位,极易引发社会问题。因此,及时救助帮扶,缓解心理压力,疏导不良情绪,让当事者看到希望,防止极端事件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健全社会心理危机预防体系,不仅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也是专家、学者的责任。
二、努力建设中国本土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全国的心理卫生和心理教育工作者分为学院派、医院派、社工派、政工派,学院派主要开展基础研究,发现心理活动的规律、发现心理要素相互作用的真理;医院派主要开展临床研究,总结心理咨询的经验和心理治疗的技术;社工派主要开展心理学与社会学、文学、文化学结合的应用研究,将心理学的原理应用到社会工作领域,提高社会工作的实效;政工派主要开展政治学、哲学、教育学结合的应用研究,将心理学的原理应用到政治工作领域,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和意识形态的纯正。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了现代学术界称为哲学、文学、文化学、教育学的思想,也包含了现代科学界称为心理学、管理学的思想。哲学、文学、文化学、教育学都是人学,都是思想科学、人文科学、行为科学,更是心理科学,因此很多学者都愿意将自己的称为心理学家,我们将其称为本土心理学家、哲学心理学家、理论心理学家、经验心理学家、常识心理学家、文化心理学家。要将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思想、人生心理哲学复兴起来,吸收现代西方进口的科学心理学原理、基础心理学知识,建设中国本土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促进全国人民的心理和谐、生活幸福。
三、高校心理学者积极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义不容辞
高等学校是各个学派的学者、专家聚集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场所,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展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活动。以甘肃省为例,以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点硕士点和甘肃省心理学会为基地,甘肃的心理学学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全省各级各类政府、学校、社区、司法机构的心理学工作者绝大多数来自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城市学院、河西学院、天水师范学院。以甘肃省精神卫生中心和甘肃省心理卫生协会为基地,甘肃的心理卫生临床治疗工作,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正在逐步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的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治疗机构遍布天水、张掖、武威、白银、定西、陇南等市州,为社会稳定和居民心理保健做出了巨大贡献。以甘肃省心理咨询师学会和全省各类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为平台的社会工作者,以西北师大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基地为基础的政治工作者,团结党政机构和各界干部、医院医师,团结社会专家和文艺作家,积极倡导全民健心,努力建设和谐社会,正在引起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bb/21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