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版本 >> 理解生态伦理,培养家国情怀
《理解生态伦理,培养家国情怀》一文,是我应《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之邀撰写的特稿,刊载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年第6期。今天贴出来,跟大家分享。
理解生态伦理,培养家国情怀
广州熊芳芳
战疫期间,为防护隔离,全国中小学都改为网络教学。在此期间,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结合时事,立足文学、哲学、美学的多元维度,利用网课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理解生态伦理,培养家国情怀。
一、回归荒野,重建关系
疫情之初,众说纷纭,蝙蝠成了万恶之源。在我看来,蝙蝠只是背锅侠。为此,我的网络教学第一节课,题目就是《“人类是人类自己的敌人和命运”》。这个句子是英国乡村文学作家查尔斯·科顿说的(转引自亨利·戴维·梭罗《河上一周》,陈凯译,商务印书馆年4月,页)。这堂课围绕“重建关系”展开,什么是“建立关系”呢?就是《小王子》一书中狐狸所说的“驯养”。围绕“重建关系”,分三个层次展开:人与自然重建关系,人与人重建关系,人与自己的欲望重建关系。
爱默生说:“在丛林中我们重新找回了理智与信仰。”梭罗说:“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奥尔多·利奥波德倡导“生态良心”和“土地伦理”……回归荒野,发现自然,尊重生命,人类才能与自然重建关系。课中播放“大自然在说话”系列公益影片,展示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辩证思考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分享柳宗元的经典名言:“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还有宗白华所说:“宇宙是无尽的生命、丰富的动力,但它同时也是严整的秩序、圆满的和谐。”(《美学散步》)以及程虹教授的句子:“美来自一种持续感,一种深层的生态感,一个自然有序的世界,一种整体共生的优雅。”(《寻归荒野》)分享王鼎钧的《那树》,讨论人类对于地球上其他生命的立场,思考史怀哲的生命伦理哲学。比较杰克·伦敦的姐妹篇:《荒野的呼唤》和《白牙》,反思发现人类对狼的态度决定了狼对人类的态度。
人与人重建关系,讨论电影《大圣归来》中江流儿对大圣永不放弃的召唤,因着这种爱的召唤,“齐天大圣”才可能从长久的沮丧与挫败中重新找回自我,肩负使命,继续前行。人与人重建关系,是找回人性美好与生命力量的不二法门。
人与自己的欲望重建关系,我们讨论了圣经故事中伊甸园因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而永远失落,希腊神话中佩尔塞福涅未能抵抗美食的诱惑而为冥界所羁绊,以及奥尔多·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所说:“他们已经酒足饭饱了,但他们向上帝索取鸭肉的欲望丝毫没有降低。”回忆了《阿凡达》中纳威人所说的“能量网”以及他们猎杀动物时的虔诚祝祷与由衷谢恩。
全国有一千多名老师和家长也参加了旁听,他们留言说:“触及心灵,聚焦生命的能量,获得当下的力量!这是听课后最大感受!”“因汝之光,得见光明!”“昨晚,在东北小城零下二十几度的路上,我边走边听芳芳老师的直播——《人类是人类自己的敌人和命运》,不知为何,那清脆悦耳的声音让我想起台湾女作家三毛。回到家又做了两页笔记,接下来,还要看老师推荐的电影,买书。我们到了应该好好反省自己的时候。”
二、评论诗歌,辩证思考
在写作课上,我跟学生分享了云南彝良县文联主席陈衍强写于年1月22日的一首短诗《仰望天空》。
为防止武汉的疫情蔓延
我在云南彝良
不仅以驻村扶贫的理由
阻止了一个地上的湖北佬
来我家过年的想法
还像伊朗担心无人机一样
随时仰望天空
看是否有九头鸟飞过
这首诗一度遭遇大众的强烈抨击,直至作者公开道歉并主动辞职。其实作为诗歌,作为文学作品,它必然具有虚构的性质。这首诗中的“我”并不等同于作者本人。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首诗正是疫情严重期间大众心理的真实写照,网上流传的一些简单粗暴的标语和各种段子,其中折射出来的大众的恐慌绝不亚于“伊朗担心无人机”的杯弓蛇影草木皆兵。诗人只是用夸张的手法(如果夸张是一种罪,李白的“白发三千丈”肯定经不起测量)真实地反映了这种惊弓之鸟一般的大众心理,诗中的“我”其实是你是我也是他。接下来我跟大家分享了陈衍强另外的作品《一份讲稿》,了解他的作品的一贯风格。
我选取了三种评论在课堂上跟大家分享:
汤世杰的《我的愤怒无可名状》:“幸灾乐祸从来都是令人不齿的!每逢这样的时候,中国人的传统美德都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和衷共济,度过难关。像陈衍强这样不但不出手支持、声援,而是极尽损人利己之能事,借灾难为文谋取名利的,千古亦无几人!他已失去了作为人的基本人性,离禽兽已不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