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版本 >> 对一位中文系同学的专访北大学生人生定位的
冯俊龙
黄笛
柳智宇
李林芳
徐艺峰
彭义来
三
个体经验的质性研究:两位同学的心路历程
(二)对一位中文系同学的专访及分析
从记录13(见下)中同学的情况可以看出,该同学选择中文纯出于其爱好,所以在之后的学习中自然就有了比较大的动力。不过其爱好之保持,却是一个可以深入讨论的问题。我们发现,这与多种因素相关。
首先,我们可以注意到该同学在选定院系之前曾对几个感兴趣的专业作过一些初步的了解,包括了解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计划等等,还在论坛上问过一些师兄师姐,有一些初步的准备,因而选定院系时并不盲目,来大学后也不会由于与自己想像中的情况相差太远而后悔不迭。
其次,与中文系的课程设置可能有密切的关系。大一上学期时,中文系的课程并不多,而且较为循序渐进,因而有助于兴趣的保持和浓厚。
再次,与中文系的风气可能也有一定的联系。在前面的记录中我们已经谈到,中文系的老师经常告诫同学们不必太早考虑工作的事情,要先把书读好,因而同学们主要扑心于学业,专心于本务。还有同学之间较多相互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老师还定期请一些学者举办讲座,再加上师兄师姐的督导与关怀,对于同学们兴趣的培养与保持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与这位同学谈到学习方面的问题时,可以看到,他更多关心的是读书问题。也许由于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读什么书、怎么读书、如何把书读进去,一直贯穿在这位同学的言谈之中。在访谈之前,我们曾注意了这位同学的书架,可以看到上面放了不少书;在学校给每人分配的两个柜子中,其中一个几乎已经被他堆满了书。据这位同学说,他在大一至大二期间,一直困惑于如何读书,基本上见到师兄师姐、见到老师就问,现在才终于找到了一些门径。
访谈结束后,我们曾私下问过他具体门径是什么,他说还是受中文系的一位老师的启发,要多抄(抄录),多写(写文章),多背;平常读到好的句子了,记下来,之后有空的时候多拿出来翻翻,是所谓“涵咏”,是所谓改变气质。这些我们感觉很像老生常谈,但他说真正实践过了之后感觉就不一样,不能偷懒,不怕做笨功夫,真正抄一些、写一些、背一些后,才能领略个中况味。从这些言谈中可以看出,中文系的老师、师兄、师姐们都比较注意同学们的读书情况;该同学自己也很有读书的动力。
实际上,当我们之后直接问这位同学为什么会有读书的动力时,他说一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二是出于不敢忘父母的恩德。他说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先秦典籍,有浓厚的兴趣,那时就有了长大后上中文系的愿望。我们还注意到一个细节,该同学谈到他小时候的理想时,眼睛瞪得很大,手还微微有些颤动,可见他内心还是相当激动的,也可见此理想在他心目中所占的分量。可以看出,其院系的选择,专业的选择,以及未来的规划,与此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其次他提到,虽然表面上较为用心于学业,但有时也想玩玩游戏,也想睡睡懒觉,但只要一想到这台电脑不是父母买了给自己玩的,一想到父母在家肯定还是起早贪黑地工作,一想到还有弟弟妹妹等晚辈在看着自己,就马上打消掉了懈怠的念头。
这位同学在访谈中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父母,可见父母对其影响之深。我们还问到了他跟父母的关系,他说基本上是无话不谈,毫无隔阂,更不用说是代沟了。他说,从初中起,就记得在周末时经常跟父母谈话,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即便上到高三,也还常常在下晚自习后与父母交流,倾诉烦恼与痛苦。所以他说总感到有坚实的依靠,也少有什么忧虑的事情。所以在这里我们想到,一些同学在学习生活上出现问题时不知如何排遣,或缺乏责任意识,跟欠缺与父母的交流或者说亲情的缺失,可能有密切的关系。
不过针对他与父母的关系,我们之后还问:是否会造成一种不适应?他说其实不然,“依靠”并不等于“依赖”。依靠是当有问题不能解决时,知道找谁指导;依赖则是让别人代自己解决问题。他说在小时候,父母就注意培养其独立性,很多事情让他自己完成,比如自己洗碗、扫地、拖地等。父母可能略微指导一二,但决不代办。这样他就知道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找父母、老师或其他一些有能力的人帮忙,但许多事情仍最终得自己独立完成。
小的时候很多事情不会做,这时有父母的指导,可以知道怎么做;长大后远离父母,但由于已经知道怎么去做,所以很少有无措感,也基本上没有什么不适应。据他自己说,尽管以前从没住过校,现在大学住校了,但仍感觉与之前的生活并没什么差别,“仿佛之前也一直在住校似的”。这对于我们通常以为早点住校培养独立性,可以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反思。
总之,这位同学有自己的理想并努力读书,与其家庭、与院系学风、与专业课都有密切的关系。在家庭和院系的双重推进下,该同学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在中文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至于从大一至大二具体的学习历程,这位同学随后做了一个详细的反思和评注,以冀为将来的同学提供一个借鉴。现备录于此,以全面反映其在大学的情况,亦以全质性访谈启人思考之意。
大一看书,主要是忙英语,而学分选得很少,只有16学分,没体育和通选,因为自己被分到四级,觉得很不适应。(现在想想当时在英语上浪费的时间太多,用了太多的时间做快速阅读和听力,确实将能力练上去一些,但有过分追求之嫌。不过上四是有好处的,早点考掉四六级,早省心。并且还能早接触英语专题课,更能深入英语之精髓。)
主要是沿续高中的习惯,看《论语译注》等(感谢后来老师要求我们背),还看一些感兴趣的课的参考书,如现代汉语的《世界文字发展史》,古代汉语的《古汉语词汇纲要》,都详细地做了笔记。(初看书,没什么方法,要不就是盲目抄录,要不就是不动笔墨。后来问了许多老师师兄师姐方知:一要抄,即把自己有感触的内容抄下来,或分类做成札记;一要写,即写作,写感想;一要记,即不是抄过就完了,好的内容在平常还要多读,并尽量背下来。这些就是古人讲的“涵咏”。)
对教学内容、难度、老师、课程数量都没什么想法,主要想着读书,没太想其它。但并没感觉时间多,因为被英语占了许多。压力大,因为英语老学不好,而且古汉、现汉内容多,尤其是古汉,课本都看不完。当时也不分轻重,乱耗精力,常注重一些没什么定论的问题。(后悔没听老师指教,对原典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bb/23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