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版本 >> 一日一背论语bull阳货第十七
读经改变生命
领读:王高苓正读内容串读内容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
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25)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原文: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孔子说:“到了四十岁仍不能改恶从善,这个人一生可能也就无望了。”
◆钱穆《论语新解》:本章或说乃孔子勉人及时迁善改过。四十成德之年,至是而犹见恶于人,则无望有善行矣。然此语当是有为而发,惟不知其谁为耳。或说:本章乃孔子之自叹。当是孔子于时被谗也。《阳货》一篇终于此章,见圣道之不行。下接《微子篇》,皆仁人失所,及岩野隐沦之士,亦由此章发其端。然孔子自叹,不当用见恶字,当以前说为允。
◆李炳南《论语讲要》:郑康成注:“年在不惑,而为人所恶,终无善行也。”孔子四十而不惑,普通人到了四十岁仍然被人憎恶,此人已不能改善了。学者应当及时进德修业。◆朱熹《论语集注》:
恶,去声。四十,成德之时。见恶于人,则止于此而已,勉人及时迁善改过也。苏氏曰“此亦有为而言,不知其为谁也。”
◆蕅益大师《论语点晴》:
“恶”字,不作去声读;“见恶”,谓尚不能改恶从善也。虽云改过可贵,但四十不改,恐终不能改矣,故警励之,意欲其奋发速改也。
◆江谦补注:
欲其不终于恶也;不终于恶,则朝闻道夕死可矣。讲师王凯朋友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阳货第十七》篇的第二十六章。我们一起来恭诵原文——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孔子说:“到了四十岁仍不能改恶从善,这个人一生可能也就无望了!”
这个“恶”字,一种解释成名词“恶行”,“见恶”就是见到有很多的恶行,还不能改恶从善;还有一种解释成“憎恶”、“厌恶”,“见恶”,就是被人憎恶、厌恶,两种解释可以会通。一个不能改恶从善的人,一定被人厌恶、憎恶;人们为什么厌恶、憎恶他?因为他不能改恶从善。
在《子罕》篇,孔子说过同样的话:“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这是孔子从正面所取得的成就来讲,就是一个人到了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声,也就不值得惧怕了。
读到这一章,我们的内心是否被深深地触动到?还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文字,读过就算?如果你还没有到四十岁,可以反观一下自己的生命是否在改恶从善的续流中不断进步成长,生命是否是一直往上走的?如果你已经到了或超过四十岁了,观察一下自己是否已经养成了改恶从善的习惯?如果这个习惯还不太熟练,势力比较弱,那么就要非常警惕自己了。我这一生的生命究竟要追求什么,是希望不断地上升,还是甘愿不断地下流?是追求光明还是黑暗?孔子是在点醒我们,也是在激励我们!
孔子为什么把“四十岁”当作一个界限呢?朱熹说:“四十岁是成德之年”。就是一个人在四十岁时,应当成就仁德的体性,改恶从善已养成了一种习惯,在任何一个境界上能够无功任运而起。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生命经验的结晶。四十岁是“不惑之年”,对我们普通人而言,四十岁已步入中年,不仅已拥有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经验,而且精力十分充沛。又这个年龄,上有老下有小,担子最重,责任最大,能力最强。这个时候,如果还没有在内心建立起非常深厚的德性,就不能支撑得起这个年龄应有的能力和担当得起应负的责任。
孔子已是“四十而不惑”。什么是孔子的不惑?钱穆先生说:“必能对外界一切言论事变,明到深处,究竟处,与其相互会通处,而皆无可疑。”李炳南老先生说:“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即在一切的人事境界之上,因通透事理,故能通权达变,无可无不可,不再有对立处、矛盾处、不可调和处,生命呈现出一种淡定从容、智慧明理、乐观向上的积极姿态。既不为名利而忘乎所以,也不因遇到困境和挫折而沉沦不起,即所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孔子内心那种自由奔放、解脱自在的“不惑”,也许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到,但“不惑”的反面,我们却有切肤之痛。人到中年我们是否更加焦虑和疲惫?识人做事是否还是雾里看花,迷茫一片?凡事能否做到了了分明、进退自如?我们是感到生命越来越有希望,还是越来越颓败?随着年龄的增长,是否有生命开始走下坡路的压力?我们是否还在执迷于外在的诱惑,内心依然荒芜一片,无所适从?
四十岁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重要年限。沿着圣人所示现的生命成长轨迹,对比于我们凡夫所走的历程,显而易见,这是两条绝然不同的道路!如果我们仍“年四十而见恶”,是否说明我们已走入生命成长的死胡同?
如果能够“四十而不惑”,必定已形成改恶从善的续流,不再被人憎恶、讨厌。所以要在每个对境的当下,了知如何进退取舍。要了知如何进退取舍,就要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具有辨别善恶的智慧力。所谓善,就是你现在做的,将来能够感得快乐的果;所谓恶,就是你现在做的,将来能感得痛苦的果。但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的果,大多数要在将来某个时候才能显现,而即使显现了,也很难证明这是由于当初种了某种因而感得的果。因此,对善恶因果我们是很难认识和相信的。
通常显现在我们眼前的境界或现象有三种:一种是显而易见之事。就是透由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能够直接感受得到而作判断认知的,如颜色是红还是黄,味道是甜还是苦等等。第二种是隐晦不现之事。就是凭我们的感官,不能直接观察到事物的现象,但可以透由逻辑推理作出判断。如看到烟,可以判断有火。第三种是极度隐晦之事。就是不能透过感官,也不能透由逻辑推理来判断,必须亲自去证得,才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譬如在《了凡四训》中,说到袁了凡做了若干善行,就感得增寿二十年,我们凭什么就能相信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呢?所以善恶因果,是属于第三种极度隐晦之事。
对于显而易见或者隐晦不现这两种事情,我们透由五官感知或者逻辑推理,容易生信;而对于极度隐晦的善恶因果等规律,我们很难相信,也就不能产生断恶修善、改过迁善的力量。
观待圣人所说的隐晦或极度隐晦之事的不同态度,就会开展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命状态,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生命轨迹。一种是相信“圣人不出,万古如长夜”,万事依着经典和圣人的言教而行,就会时时处处得到圣贤的眷顾和指引,避免走很多弯路,生命苟日新、日日新;一种是不信圣贤而去自我摸索,就会得不到圣贤的指引,容易陷入困境或绝境,成长之路迂回曲折,乃至进入死胡同,生命呈现出不断下堕之势。
现代人之所以相信科学,是因为科学所指出的事实,都是经过实证而眼见为实的。如果没有亲自看到事实,我们怎么敢坐飞机,敢玩过山车?由此,我们养成了一个以“事实为依据”的思维习惯,就是必须眼见为实,凡不能亲自看见,就不太容易相信。所以,现代人容易相信科学,而不太容易相信圣贤和经典。因为圣贤和经典所揭示的道理和规律,或者说心法,很多不能眼见为实,极度隐晦。
另外,在我们很小、懵懵懂懂的时候,因为相信父母是在这个世界上对我们最好的人,所以才会愿意去吃奶、去上学,去做许多不了解的事情,才会被养大,健康成长。但是,随着我们年龄和知识的不断增长,我们的自我意识也不断膨胀,父母、师长的话开始不信、不听。而对古圣先贤,以及他们所留下的经典,更是抱持怀疑,乃至起傲慢之心。圣贤对我们的恩德,对我们生命成长的意义,更是不太容易看到。从古至今,圣人辈出,他们都是我们的心灵导师,但我们不知他们对我们有恩,对我们有遮天覆地的恩德!其实最大的愚痴是不懂得知恩图报!
如果以自我为中心,一切凭自力去摸索,幸运的话,在吃尽冤枉苦头,得到一点经验教训之后而醒悟的话,也要到四十岁以后。而到这个应该成德的年龄,却才成为人生的起点,未免太晚,难成大器。能够四五十岁幡然醒悟还算是幸运,但这是极少数。更为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养成了相信自己、不相信过来人的习气,形成了不依靠有经验人的等流。这种等流和习气一旦形成之后,特别是人到中年,改变它的难度非常大,所以孔子才说:“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我们生命的高度,成长的速度,完全是由我们所仰慕的人的高度决定的。如果在我们的生命中,没有你所仰慕的人、崇拜的人,你只是相信自己的话,那么宇宙人生中那些极度隐晦、无上甚深的真理,作为凡夫的我们是无法了知的,更是无法在自己的身心上产生证悟的力量,决定你会走入生命成长的死胡同。所以,我们一定要去找到能引领你生命不断成长的圣贤和师长!
有位师长曾经说过,如果在我们的周围找不到比你更强的人,你可以到周边以外更大的范围去找;周边更大的范围也找不到了,就要到这个时代中去找;如果在这个时代中也找不到了,就要到历史的长河中去找。总之,我们一定要找到我生命中仰慕的人,才可以完成这一生的学习之旅,走上一条最为快速的心灵成长之路。否则我们一定会在迂回曲折中浪费最为宝贵的生命时光,其结果一定是堕落!
好,这一章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每周进度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