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落花时节又逢君看杜甫用最简单的语言,

发布时间:2023/3/24 16:21:21   点击数:
彭洋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5770517405791082&wfr=spider&for=pc

宋代是杜学科学研究史上最牛光辉的章节之一。杜甫这名死前穷愁潦倒、飘泊行吟的作家,在后人逐渐被推上“千古第一诗人”的王位,有宋三百年的陶铸是极为重要的一段阶段。在宋朝,杜甫早己超过了诗文甚至文学类的行业,而变成全部时期文化产业的楷模。

一、杜甫之说

1、圣之时者

从盛唐到中唐,是一个巨大的转变。爆发于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了大唐帝国的盛世,成为唐代历史由盛转衰及整个封建社会由前期到后期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变古开今的大枢纽。

“安史之乱”爆发时,杜甫四十四岁,他的一生,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生活在所谓的“开天盛世”,而四分之一的时间,即最后十五年,是在战乱漂泊中度过的。

从生活年代上看,杜甫跨越了盛、中两个时间段。正是在这一时段,大唐帝国从顶峰上滑落下来,从此一撅不振。对此,杜甫给予了热情的关怀、期待以及冷静的观察和分析,并深刻洞悉了时代的症结和问题的核心所在。

正因为杜甫经历了唐帝国从鼎盛到衰落,从太平到动乱,从欢乐到痛苦,从希望到失望的变化过程,所以,他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更普遍、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能够描绘这个多样而曲折的变化过程,充分反映这个过程的复杂性。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一部杜诗,作为那个大变动时代的艺术化的“诗史”,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具有特别深广的意义,堪称“集大成”。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古典诗歌发展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时代。

在杜甫之前,五七言古今体诗经过了由汉、魏、六朝和初盛唐诗人的长期摸索,在题材内容、艺术技巧、风格流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遗产,为杜甫对古典诗歌进行全面总结提供了基础。杜甫在对前代遗产全面考察以后,做出了合适的扬弃与继承。

2、顺应时代潮流

孔子作为“圣之时者”,他顺应时代潮流,在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折的关键时刻出现,承担了新旧交替时期历史所赋予的使命,总结、发扬了他以前的一切思想遗产,建构了一个充实而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影响了他之后几千年的社会发展。秦观把对孔子人格、思想的这一评价,移至杜甫,为从整个文化史的大背景出发对其作出全面评价奠定了基础。

正如孔子一样,杜甫也是出现在中国封建社会转折的历史关头,他秉承深厚的家学渊源,凭借个人的天赋、学养、功力,在全面高涨的时代文化的熏陶下,其伟大的人格和完美的诗歌,统一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亦如孔子之为“百世师”一样,成为后人学习和膜拜的典范,影响了他以后一千多年的诗歌发展史以及士人风范和文化精神。

二、尊杜思潮

1、宋代哲学

宋代哲学是唐中叶以来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转折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它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建立的一种兼有精致的思辨形式和现实纲常内容的哲学。

黄子云《野鸿诗的》曾说“少陵似孔子”,的确,杜甫继承和恢复了先秦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是自中唐至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真正精神先驱。就对先秦儒家德性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来说,杜甫与宋代哲学精神具有深刻的一致性。

杜甫虽不是纯粹的哲学家,但宋儒却把他高尚的人格和丰富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精神生命,付诸于实践之中。随着新儒学的发展,宋人逐步构建起自己的哲学体系,开始摈弃相对粗疏的韩愈学说,杜诗以其更为含蓄、深刻的伦理内容表述,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推动下,杜甫的儒学思想日益受到重视,李靓甚至以尧舜、周孔之道比拟李杜、韩柳等人的诗文,谓其乃“尧舜之道,晦而复明:周孔之教,枯而复荣”。这预示着宋儒将从杜甫思想中汲取重要营养来建构自身。

2、理学的集大成与尊杜思潮的深入发展

宋人尊杜固然有道学作用,但道学并不等同于理学。理学在宋代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是在南宋,时尊杜、学杜早己成为人们的共识,理学于尊杜思潮有一定程度的深化和补充,朱熹是理学家论杜的“集大成”者。

儒学复兴之初,政治改革、古文运动大体上保持同盟关系。镰洛之学兴,文、道遂分,出现了重道轻文、以至抹杀文的倾向。朱熹并不把杜甫仅当成文士来看待,和陆九渊说杜甫“有志于吾道”一样,朱熹把杜甫看作士大夫的典型,认为他的立身行事,完全符合儒家道德规范。

把杜甫与诸葛亮、颜真卿、范仲淹等将相名臣并提,其评价不可谓不高。朱熹本人立身行事也深受杜、颜诸人影响,在严峻、动荡的南宋偏安年代,他热爱祖国,拥护统一,政治态度明确,至老不变。

杜甫在朱熹眼中,就早己超越于纯粹意义的诗人,成为一种道德象征和身心修养的重要参照,这是理学与老杜思想碰撞和交融的表现。

三、杜甫与宋代的书法思想

1、对主体人品和学养的重视

杜甫论书,非常重视书家的品质和学养。杜甫对“草圣”张旭非常推崇,认为张旭草书之所以出类拔萃,是因为他不慕名利,有傲视王侯的风骨:“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还因为他善于转益多师、为我所用。

唐代书论重性情,认为人的秉性、气质差异影响书法形式的生成,但也注意到了书德和学问功力的重要性,如张怀灌《书断》云:“夫古今之民,状貌各异,此皆自然妙有,万物莫比,惟书之不同,可庶几矣。故得之者,先票于天然,次资于功用。

”在唐人这里,学养是用以辅助书法的,处于第二位:而在宋代,学养是成就书法的前提,处于第一位,由此可见时代取向之不同。由唐入宋,书论由性情第一逐渐转向道德学养第一,杜甫的书论,就预示了这种转折的即将到来。

2、“瘦硬通神”的书学观

杜甫所谓“瘦硬”,指的是洗净铅华、骨气苍劲的力度美,书法要笔力坚实而不是软弱无骨,即所谓“快剑长戟森相向”、“蛟龙盘擎肉屈强”。

历代书家所讲究的执笔、行笔等方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力的表达、美的创造,杜甫对于书法美学这一真谛的理解是比较透彻到位的。杜甫的艺术趣味与他生活的时代并不协调。

唐代书风凡三变,初尚瘦劲,盛唐尚丰肥,中晚唐又有回流之势。杜甫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有激于流俗,有意识地以“瘦硬”来矫时俗之弊。

而中唐社会的急剧变动,引起美学思潮的变化,书法亦然。诗歌除了在篇末表示对山水的向往而有隐逸之念外,其余就是反复形容画作“绘事功殊绝”的象物形似之功了。山水景物画此时刚刚从画面的背景中脱出,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表现对象,能达到形似己是一大进步,逗论其余。

杜甫把山水画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给予细腻的刻画标志着其题画山水与时代思潮是同步的,杜甫并不能脱离时代而存在。

结语:

杜甫对于宋代文化的影响绝不仅限于这四个方面,其他像史学、教育、民俗等无不或多或少受到杜甫其人其诗的濡染。以风俗而论。宋代杜诗家传户诵,杜甫足迹所到之处也受到人们的格外仰慕。

如成都烷花草堂,在宋代就已成为一处充满人文气息的风景胜地。以性情而论。有人说中国人是不长于幽默的民族,然而浸染于儒家礼教、历尽人生苦难的杜甫,却在困穷中始终保持着一点“诙谐”的风趣。他用自己的宽容、豁达与乐观,为沉重、无奈的人生抹上了一缕亮色,这对于宋人理性、柔韧和超脱的人生哲学的形成有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唐国史补》

《资治通鉴》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bb/2592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