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版本 >> 经历百家思想的熏陶,汉代造物艺术延续了怎
汉代造物艺术集艺术性与思想性于一身,在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中,无论是其装饰纹样、造型、还是其用途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象征寓意,和汉代艺术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心理与哲学思想。
汉代造物艺术给予人们的是后世空灵精致的艺术所无法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这与中国人历来追求的朴实淳厚、超逸豪放的品格与态度相契合,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不管是汉代造物艺术中的自然观、人伦观,还是审美观,均与中华民族传统思想不谋而合。
一、汉代造物艺术中的自然观
所谓“造物艺术”,“造物”的概念滋生于中国先秦哲学经典之中,张道一先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了“造物艺术”的说法。由于造物艺术具有功能美与形式美的统一的特点,合理的功能性也具有了美的意蕴,因此“造物艺术”的涵盖范围十分广阔。
艺术源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过程也是人类发展的历程。人类对自然了解、认识、利用和改造等活动都是基于人类生存的内在需求。
关于艺术的起源最古老的说法——模仿说,其主要观点就是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人的主观感觉与思想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神所赋予的,而是从客观的事物产生的的影像中所产生的,这就说明了人的很多行为和创造都是对自然的模仿。
自然观是研究汉代造物艺术思想最基础的环节,也是造物艺术的本原。汉代自然观又可分为时空观、阴阳观、天人观。
人类生于自然、长于自然、死于自然,并且人类依靠于自然才得以发展。长达亿万年的时间里,人类一直在寻求自身与自然之间的一个平衡点。人类社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工业革命到人工智能,这个过程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亦是人类与自然不断“博弈”的过程。
汉代是继秦之后的又一大一统王朝,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方面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汉代人找到了造物艺术这一载体,将四百多年的自然思想融入其中,其恢弘博大的时空观、神秘的阴阳观以及气吞宇宙的天人观,为汉代造物艺术注入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直到今天仍然在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核心,演变成中国独有的艺术精神,使其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二、汉代造物艺术中的人伦观
人伦指的是儒家思想中特别重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尊卑长幼之间辈分关系。人伦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思想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甚至与天性、天道同等重要。
因为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是由若干个不同阶层组成的,这些阶层相互联结、相互依存,还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阶层关系极为复杂。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维持国家的稳定,必须出台一套秩序井然的人伦关系与相关制度,并且在磨合与发展中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固定模式。
在汉王朝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政治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成为了维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点。社会秩序具有延续性,经历了西周时期的礼法、秦朝的极端政策后,汉代的人伦秩序被归结成为“三纲六纪”约束着当时社会人们的行为,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自董仲舒提出了“三纲六纪”后,人伦秩序逐渐建立起来,尤其是形成了以长幼尊卑为基础的三种关系,即国家、家庭、社会,这三种关系主要化为五种基本的人伦关系,即君王与臣子、父亲与子女、丈夫与妻子、兄弟姐妹以及朋友之间的关系,这几种关系在汉代造物艺术中都有所表现。
其中最为重要的关系是君臣与父子,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通性,即家国同构,这两种关系都是用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与维系的。加之汉代无科举制度而“举孝廉”,这一选拔制度使得忠孝思想无论是官宦贵族还是百姓布衣都愈加重视忠孝思想。
而这种忠孝思想实际是汉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秩序社会”的缩影,是汉代统治阶层为了巩固统治之措施。
汉代造物艺术思想中的人伦观,实则是善的折射。艺术中的善与人伦中的善在本质上其实有很多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发扬人性中的善,让真、善、美照耀人的内心世界。艺术中的善是让创作主体受到生活中的感动或启发创造出艺术品,将情感从艺术作品中传达出来,让审美主体产生共鸣,这就是艺术的深刻性。
艺术中的善是以情感人、以情化人。汉代造物艺术中有很多善的思想融入到了艺术作品之中,它们包括君仁臣忠、孝子贤孙、夫妻和睦、兄弟义气种种,都是人性中善的体现,艺术之善与人伦之善在此融为一体。
三、汉代造物艺术中的审美观
审美观亦称“审美观念”,主体对美、审美、创造美所持有的观念和指导思想。从广义上来看,它指的是相对稳定的总体的美学观;而从狭义上来看,是指具体的审美观点,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与审美意识的组成部分。
审美观与人的哲学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历史观、自然观等互相影响和渗透,因而审美观具有非常深层的社会内容。审美观不仅受到一定时期内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还受到审美对象与自身世界观的制约。
审美观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周围环境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断调整的,人可以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节和改进充实自己的审美观,当审美观一旦形成,又会制约和决定着人的审美选择、感受、情绪等等,并且它还指导着人们的审美实践,人们在审美观的影响下创造物、创造美、发展美,从审美的角度去改造世界和自身。
汉代美学思想是汉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美学与汉代造物艺术思想的发展紧密相连,在汉代造物艺术思想中反映为一种审美观表现出来。汉代美学思想集大成之作当属《淮南子》,《淮南子》以道家为主,而兼采儒家、墨家和法家思想以适应时代要求。
《淮南子》是在汉代大一统的历史条件下,在美学思想上,它从道家之‘道’或‘一’出发,充分肯定了美的客观性。《淮南子》虽然高度推崇自然美,但是又对道家的自然无为进行了改造,要求面向大自然本身去欣赏自然界的雄伟与博大。
并且认为对大自然的美的热爱是人的一种本性,只有当人的物质生活得到基本的满足时,人的肉体和精神才会处于自由的状态,才能去欣赏自然的美。这可以说是汉代大一统王朝统治下的进取精神和广阔视野的表征。
同时,《淮南子》还充分重视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尊重不同的美,表现出汉代审美观的气魄。《淮南子》中的美学思想是相当丰富的,关于美的整体性,以及美的创造中的形神关系还有审美情感的差异性等问题都有相关论述。
《淮南子》中儒家思想占据了相当大的分量,但是又在前人基础上对道家思想进行总结和创新并兼采各家,是对先秦美学思想的全面总结。
汉代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同时也是中国艺术美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汉代是一个大一统且具有很强包容性的朝代,先秦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仍处于诸侯纷争、社会动荡的时期。
在这种背景下,以儒家为主导的艺术美学侧重于道德建构,艺术审美服从于道德伦理标准;而道家的艺术美学一如道家无为而治的指导思想,主张艺术审美服从天地的规律,在这两种思潮的融合之下,汉代的艺术美学并没有将艺术看作独立的审美对象。
汉代一统天下,建立了强盛的中央集权专制国家,社会由上至下的各阶层,都需要不同的艺术形式,这也使得艺术的审美维度增强了,这也为魏晋风流奠定了基础。汉代造物艺术满足了汉代社会各个阶层的审美需求。如书法首先作为一种技能而存在,后来才成为具有审美价值的书法艺术;又如一些陶器装饰品,本身就具有审美价值。
无论是从内涵还是从表征来看,汉代造物艺术都蕴藏着丰富的审美价值,最终到达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的境界,营造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使人回味无穷。
结语
中华民族在汉代迎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这从汉代的艺术发展状况可以得到佐证。汉代的艺术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纵观整个汉代四百余年间的造物艺术,从画像石画像砖到汉苑宫廷,从陶俑到汉隶书法,这些种种所呈现出来的是中华民族整体的民族精神。
在汉代造物艺术蕴藏的思想影响之下,现代艺术从中吸取养分,不断得到创新和超越。这种传承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是中国人在经历几千年风雨沧桑后依然对传统精神的坚守,正因如此,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