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版本 >> 聚焦改革美育入中考,何以成为国家教育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这一重要文件,强化了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那么美育从何而来?又为何成为国家教育改革新阵地?从西方对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来看,又有哪些启迪?
何为美育?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美育”概念的出现,早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鲍姆嘉通建立“美学”学科体系之后,由席勒提出。他于年发表了《美育书简》,对美育的性质、特点及其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和分析,该书也因此被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但美育实践和美育意识,古已有之。在中国,摆脱原始氏族社会的野蛮状态进入古代文明的西周奴隶制社会,便就有周公“制礼作乐”,礼是伦理关系的规范、仪式,乐是包括诗、歌、舞在内的综合体艺术,礼乐结合,既是治理国家的法律、制度,又是进行教育的方式。到春秋末期的孔子,把教育从国家政治生活中独立出来,创立了古代教育体系。他以“六艺”——礼、乐、书、数、射、御教授弟子。乐,实际上就是专门的美育课。孔子结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奠定了中国古代美育的思想基础,并在一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了中国的美育传统。
在西方,也是从奴隶社会开始就产生了卓越的美育思想。古希腊的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规定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有哲学、科学、道德、体育,而且要有美育。音乐教育尤其受到柏拉图的重视,以音乐“作为滋养”、“浸润心灵”,使性格变得“高尚、优美”,因此要成为必修课。亚里士多德更全面地总结了艺术审美教育的功能,其中包括“教育”、“净化”、“精神享受”。他认为音乐和诗(悲剧)能提高认识、陶冶感情、审美娱乐、振奋精神。这些基本观点,成为西方古代美育传统的思想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近代,最早把“美育”介绍到中国的是王国维,而真正倡导美育并建立中国近代美育体系的人是蔡元培。蔡元培把康德、席勒美育思想与中国“礼乐相济”的传统融会贯通,他在《教育大辞书》的美育条目中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这个定义概括了美育与美学和教育的关系,但是并没有明确美育的特殊性质,容易使人误认为美育就是美学教育。
美育教育,成国家教育改革新阵地
我国对美育的真正重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年6月正式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标志着我国美育事业开始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从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今,从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真正进入到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新时代。同时,随着《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文件的发布,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走向了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体系。在高等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的今天,除了文化课外,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体素养与能力(包括创造力、审美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此次《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部分省市开始试点将音乐、美术正式纳入中考,利用中考指挥棒“倒逼”学生们掌握一定的艺术知识。早在之前,就已有许多省份实施美育中考,比如江苏、湖南、云南等省份,已正式启动美育中考。此外,山东、四川、山西、内蒙古等5个省、12个地市也开始将中考美育纳入计分科目,分值在10分到40分之前,占据重要比例。《意见》的发布可以看到,将会有更多省市将美育纳入中考,影响初中升高中考试的方方面面。艺术教育不再是少部分人的专利,将被更多学生接受。
《意见》还指出到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评价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更加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到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近年来,许多地方大力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育教师不足的状况。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音乐和美术教师人数有49万人,到年达到了74.8万人,增加近一倍。其中,年至年增加了14.9万人,增幅更高。这表明,从国家到地方、学校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有了更深的认识,且有了实际的行动。
在“素质教育”整体大纲的要求下,“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意义不可取代。面向未来所需要的人才并不是只有单一技能的人才,而是各方面均衡发展的人才。
西方美育教育,是伴随孩子一生的教育
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冶人的感情,认识美丑、培养高尚的兴趣、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过去人们因知识、思想的狭隘,往往认为美育就是吹拉弹唱,殊不知美育最核心的意义和价值是培养学生深层次的综合素养,也就是审美和人文素养,是要对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修养、审美能力、精神境界全面培养,它的功能是在素质、修养、能力、境界这些方面,同时也要贯穿于学生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全面性。
纵观西方的美育教育,早在19世纪下半叶,英国人莫里斯就发起了著名的“工艺美术运动”,看重工艺品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加强公立学校的绘画课教学,使国民普遍拥有审美能力,成为一种国策。英国的小学生每周有半天左右的时间在艺术课堂学习,学习的内容很丰富,基本涉及到了艺术的全部形式:素描、绘画、陶瓷、雕塑、纺织等等。除了课堂内的教学外,老师也会定期组织同学们去参观各大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等。
美国幼儿园、小学校园里,在并不宽敞的楼梯间和教室里,处处是学生的艺术作品。除了美术课教室外,其它的不同年级的普通教室都布置得像美术课教室一样,桌椅上和墙面上都是孩子们的艺术作品、图片。
德国的学校艺术教育鼓励由学生自己创造,很多学校的艺术教育课堂类似手工作坊的工场。法国所有的幼儿园都把美术教育看成教育的根本,80%以上的幼儿课程都和美术有关。为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他们很重视参观和旅行之类的活动,让孩子们用画笔或语言描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而在地理、音乐等其他科目的学习中,也积极鼓励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品,以此培养孩子对艺术的热爱。
研究显示,艺术体验不仅能使孩子获得愉悦,还能给孩子带来多方面的益处,无论是数学,阅读,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还是口语技能。学习艺术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专注力、自控力、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孩子跟环境发生更深层次的联系,从而开阔视野,获得人生的幸福感。
美育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转移在个人成长的始终。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接受审美教育,能够从小就认识美,鉴赏美,久而久之,审美观念就会变得愈来愈强,循序渐进。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应注意的审美教育,以多元化的方式,熏陶润育高尚的趣味和品格。对学校而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组织好第二课堂,传承、弘扬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艺术,让高雅艺术进校园、进课堂,开设人文素养课程和兴趣活动小组,供学生选修,滋养养育青少年的心性,温润他们的心灵,启迪他们的心智。对社会和政府而言,要把提升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大众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作为美育教育的追求目标,通过高雅艺术,艺术展演,博物馆展品,城市景观等各个方面,培养他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实现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美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一件艺术作品、一首歌、一部电影都是一个时代生活的反映、精神的体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才能温润学生心灵,丰富想象力,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更适应未来教育的多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