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版本 >> 改变命运最低成本的途径,不是高考,而是
对于看客来说,今年的高考算是结束了,但对于考生来说,却没有结束,被理想的大学录取才是最终目标。
想要改变命运,高考是一生中最公平的机会,但它绝不是最容易的途径,因为想要考进贴金价值高的重点院校,实在是难上加难,看这组数据就知道了:
年有万考生参加高考,大学的录取率为5.2%,高校的录取率为1.9%,仅看清华北大的话甚至连万分之六都不到!
如果没能进入理想的大学,人生就再没有希望了吗?当然不是。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心理学家之一的陈婕君,在著作《可塑的我》中提到:
“真正能掌控人生的人并非事事都要控制在自己手里,而是在事情发生变化时可以从容面对。”
这种能力很难从十二年寒窗苦读中获取,但是世界名校招生时都很看重它,也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可以独当一面的精英,更甚于仅有分数的学霸。
上不了清华北大,并不代表我们就没机会接受这样的精英教育,我们还可以通过《高分读书法》这本书,一窥世界排名前20的高等学府的学生,将得到什么样的教育,获得什么样的能力。
《高分读书法》的作者高冈一诚,实在没什么头衔可说,因为几年前他还在全日本排名倒数的高中排名倒数,仅仅为了能上大学,进入苦苦复读的第三年。而他出版此书的这一年,竟已在东京大学就读大三。
东京大学在世界上的排名,跟北大不相上下,光靠运气是不可能考上的,那会是什么让他在短短的时间内逆袭成功的呢?
仅仅是改变了阅读时的方法。
在《高分读书法》中,西冈一诚把这一能力细分成了读解力、理论思考能力、归纳能力、客观思考能力以及应用能力,每一种能力都对应着某几种阅读方法。
不需要上花钱的培训班,也不需要打鸡血喝补品,无论你是还在备考的学生,还是已经走上社会的社畜,都可以仅仅通过改变阅读时的方法,获得成为精英的能力。
来看看你有没有这些阅读问题:
打开书本,就会直接从正文的第一个字看起,认为目录、腰封这些东西没什么用;
可以把厚厚的一本书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的读完,但事后回忆这本书,却发现什么都想不起来;
认为一本好书的标准,就是作者的观点与自己一致,假如存在不认同的观点,就是本“糟糕”的书。
如果有这些想法,你可能是搞错了读书的真正意义。
读书的意义不在于打卡过多少名著,也不是为了寻找自我认同感,而是通过与书“对话”,将信息转化为知识,这是最低成本获取独立思考的能力的途径。
接下来,我从《高分读书法》中选择了最简单易行的三种阅读方法,用cosplay(角色扮演)的方式,将书本中的精华变现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阅读前:扮演读解力探险家想象一下我们即将进入一片未知的森林探险,除了食物和水以外,必备的东西是什么?
第一我们需要火把,这样才能看清眼前的路,第二我们需要地图,这样才能掌握前进的方向。
对应到读书上,我们可以用“装帧阅读法”来获取火把。
为了找到火把,请先查看书本的标题,封面,目录,序言,甚至可以去搜索作者的经历和其他著作,从中预测这本书的内容,以及作者的观点,预测方向不怕多,把他们一一记录下来。
再来获取地图。地图上通常包含出发点,路径,目的地。
我们可以利用已搜集的火把,通过“做假设”,找到这三个关键点。
阅读目标:我想要通过这本书获得什么知识或者提升呢?这就是地图的目的地。
实现方法:我要如何通过这本书来达成阅读目标呢?这点可以借助目录来进行,预测可能对阅读目标有帮助的章节,这就是地图上的路径。
阅读起点:相比阅读目标,我现在处于什么阶段呢?比如我想了解心理学,但我现在一窍不通。这就是地图上的出发点。
拿好火把和地图,通过扮演探险家来读书,成功调动起大脑的运动,不但可以提升理解能力,还可以无形中提升阅读速度。
这一步能获取的信息毕竟有限,地图也仅仅是个假设,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弄错了是很正常的现象。
我们可以用便签纸记下这些信息,当实际阅读时发现有出入,就在对应的地方写下新的内容,更新你的地图。
这其实是件很有阅读乐趣的事情,就像我们看侦探小说时都会猜测真凶,有时候猜错反而比猜对更有意思,不是吗?
阅读时,扮演思考力记者关于阅读方法的经典《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有这么一句话:“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什么是主动阅读呢?我打开书本这个动作不就是主动的吗?
这个主动当然不是指身体动作,而是指我们的脑袋有没有动起来。想象一个采访的场景,有记者和嘉宾,你认为谁会是这场采访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呢?
显而易见,记者是主动者,因为他会提问,把握采访的内容和走向,而嘉宾只需要根据记者的问题进行回答,所以是被动者。
阅读中,我们就要来扮演记者,把书本当做被采访的嘉宾,主动质询,从书本中挖出我们想要的情报来。
我们该怎么向书本提问题呢?
保持对疑问的敏感,揪住作者安插在书中的线索。
作者经常会在文中设置疑问句,它们起到了类似于走神时被老师点名的作用,目的就是提醒读者,我要讲重点了,注意看!
利用疑问句找到重点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掌握全书核心,并且加深记忆力。当然,并不是每句疑问句都有如此大的作用,我们只要着重注意这三类就行:
①开篇时就出现的疑问句,暗示整本书的脉络走向。
②同一个问题,作者给出了多个答案。
③可能存在争议的问题,比如审美标准,对还没发生的情况的预测。
疑问还可以升级,从作者安排好的“采访稿”中开发新的问题。
比如西冈一诚在书中写到:“你对一本书的所有提问,有八成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真的吗?为什么是八成?是做了调研还是作者瞎估计的呀?调研的证据在哪里?
像这样来发现可疑之处,并且设法从书中或者书外寻找解答,哪怕最后无解,也会对我们培养思考能力大有裨益。
阅读后,扮演解剖学美食家曾任北大校长的胡适先生说过,“有意义的读书要讲究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这节我们重点讲讲手到,也就是动笔输出,对书本进行自己的解读,可以写读书笔记,可以写书评,可以画视觉笔记,今天我只说用时最少的方法,“整合输出法”。
非常简单,用个字来总结这本书在说什么就可以了。
“只有读者可以用自己的话把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说出来,才叫读懂一本书!”
你可能会觉得我在胡扯,十几万字的长篇大论,如果读者能用个字就总结出来,那作者干嘛还花这么长篇幅来写啊?凑字数骗钱吗?
其实在作者眼里,一本书就像一条鱼,他想表达的观点就是鱼刺。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他的观点,作者会安排很多好吃的鱼肉把鱼刺包裹起来,这些鱼肉就是证据事例,或者更浅显的说明。
了解了这个原理,我们就可以来扮演吃鱼的美食家,解剖整本书。
该如何辨认哪些是鱼刺,哪些是鱼肉呢?有个最常用的办法:大部分情况下,每段话的首句和尾句是鱼刺,中间都是鱼肉。
如果感觉很难一口就把鱼肉挑光,我们可以一小块一小块地吃,最后把鱼刺拼起来就好了!实际运用到读书上,我们可以每看完一章,就总结成30个字,最后再根据每个章节的30字,总结出全书的个字。
如果觉得以一章为单位还是困难,就可以再小口一点,一节一节地来找鱼刺。
结语掌握了这三个阅读方法,实践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不止是读书的理解力和记忆力提升了,对我们的人际交往也有帮助:读解力的提升,让你能更快掌握对话者的观点;理论思考力的提升,让你不会偏听偏信;归纳力的提升,让你说出来的话更有逻辑。朋友们会更喜欢和你对话,也更愿意听取你的建议。
如果实践后感觉这三个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你的求知欲,《高分读书法》中还有更多易于理解的方法等待解锁!仅仅改变一下阅读方式,就可以获得掌控人生的能力,这才是改变命运最低成本的途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