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价格 >> 李雪涛鲁迅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王澄如及
作者简介:
李雪涛,年生于江苏省。德国波恩大学文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全球史研究院院长,东亚文化交涉学会(大阪)会长以及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全球史、中国学术史以及佛教史的研究。有多部著作出版。
年9月18日,来自中国贵州省的女博士生王澄如在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跟随石密德教授撰写了有关鲁迅的博士论文:《鲁迅的生平与著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并且通过了博士考试。这是德语世界,乃至世界上第一篇有关这位当代文学家的博士论文。论文发表之时距离鲁迅去世还不到三周年的时间(鲁迅于年10月19日在上海去世)。
1波恩大学汉学系、石密德教授与波恩的鲁迅研究传统
尽管波恩大学(全名为“波恩莱茵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Rheinische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tBonn)早在年就已经建立了,但直到威廉时代的年,普鲁士文化部(Kultusministerium)才决定在波恩大学设立东方学系(OrientalischesSeminar)。最初文化部仅仅提供了马克的年度预算以及0马克的采购基金。并且从年至/26年的大学大事记中没有任何有关汉学的讲座或练习课的记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确切地讲是在/27年,才在东方学系中设立了一个中文专业,并且聘任此前在柏林大学(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tBerlin)以无薪讲师(Privatdozent)身份任教的汉学家石密德(ErichSchmitt,-)博士为波恩大学中文专业的教授。石密德博士早在年就出版过一部有关中国道教的著作,[1]在学界产生过一些影响。年他又出版了一部有关中国人及其信仰的专著——《中国人》。[2]在翻译方面,石密德也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年他翻译出版了一卷本的《聊斋志异》。[3]此外,他还翻译过“五十则出自太原府的歇后语”(FünfzigHsieh-Hou-YuausTai-Yuan-Fu),刊载在AsiaMajor(《泰东》)杂志上。石密德所主持的波恩大学汉学系主要开设以汉语为重点的研究课程,同时兼顾中国文化史的研究。他在年去世之前,还出版过一本简明中国文化史的小册子。[4]石密德的著作大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而是面向广大普通读者的读物。
石密德教授一生来过中国三次:第一次是在-31年,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收集歇后语(Hsieh-Hou-Yu)。他大约收集了条歇后语,但并没有全部翻译出版;第二次是在-39年,他来到上海,出版了他与波恩大学的中国同事陆懿(LouY,-)合编的一本《现代汉语入门》。[5]一年前陆懿曾希望将手稿带回中国,但他所乘坐的客机在从香港飞往汉口的途中,被日军的战斗机击落,陆懿也因此不幸遇难;第三次是在-47年,此次他想要编一部标明书面语和口语的汉德词典。在此期间,-45年,他在上海的德国医学院教授中国文学和历史,并于年被任命为德语教授。
石密德教授的学术声誉并不高,司马涛(ThomasZimmer,-)认为:“石密德是某一类汉学家的代表,他们不属于出名的学者,只是在某段很短的时期在某一专业领域有过一点小作为,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名字最终被淹没在了漫漫人海之中。”[6]
波恩大学汉学系似乎与鲁迅研究和翻译有着不解之缘。除了我下文要讲的王澄如的博士论文之外,近半个世纪后的年,顾彬(WolfgangKubin,-)被任命为波恩大学东方语言文学院(SeminarfürOrientalischeSprachen)汉语专业的教授,并于年在DFG(德国科学研究基金)的支持下,在波恩举办了中国作家鲁迅的研讨会(DerchinesischeSchriftstellerLuXun(-))。顾彬教授多年来一直研究鲁迅,并将鲁迅的大部分重要著作翻译成了德文。年,由他组织编译、作注的《鲁迅著作六卷本》在瑞士出版:卷一《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头发的故事》等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共页;卷二《彷徨》(),包括《祝福》、《孔乙己》在内的短篇小说名篇,共页;卷三《朝花夕拾》(),共页;卷四《故事新编》(),共页;卷五《坟》()是鲁迅以犀利的笔触撰写的杂文,共页;卷六《醉土》,[7]包括《集外集》()及《集外集拾遗》和《集外集补编》()中的诗歌,以及《野草》中的散文诗,共页。[8]此后于年,顾彬教授又出版了鲁迅与许广平(-)的通信集《两地书》的德文译本。[9]
曾在波恩大学跟随顾彬教授攻读博士学位的冯铁(RaoulFindeisen,-)教授于1年出版了页的《鲁迅:文本、编年、图片和文献》,[10]这部用德文出版的文献巨著,将大部分鲁迅研究的重要图片、文字文献都介绍给了德语世界的读者。此书的出版对德语世界的鲁迅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王澄如的生平及其他
1.王澄如博士论文前所附的“作者简历”
在王澄如(WangChêng-ju)博士论文的扉页上有“作者简历”(LebenslaufderVerfasserin),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王澄如最为详细的履历了。其中她和她父亲的名字有汉字标注。这一简历中最重要的信息如下:
王澄如,女,年6月7日生于贵阳,其父曾任贵州省某市的市长(原文为:BürgermeisterWangHou-an王厚安inKuei-chou,China),名王厚安。
王澄如曾就读于该市的女子学校;
至年,王澄如在广州中山大学学习教育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并通过考试;
/34年,任上海国民党妇女会书记;
年到德国,/37年冬季学期——/38冬季学期在柏林学习教育学、哲学和新闻学;年夏季学期转至科隆;/39年冬季学期——年夏季学期就读于波恩大学。
年9月18日在波恩大学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考试。
在波恩大学档案馆中的“博士考试登记簿C”(Promotions-AlbumC)的第页上,王澄如的编号为,她当时在波恩大学的专业为:汉学、哲学和教育学。她的博士论文和综合成绩都是“良”(gut)。而“是否雅利安人”这一栏空着。博士考试(口试)日期为年9月18日。[11]
2.波恩大学档案馆中的“博士考试登记簿C”的第页,王澄如的编号为。
有关王澄如留学时的情况,波恩大学所藏年《中国留德同学录》(民国二十五年九月)在“补遗”中收录了“王澄如”的一些个人信息:外文名字为:LucyWang;籍贯:贵州安顺;学科:教育学;国内通讯处:南京中苏文化学会。[12]而在年12月编纂的《中国留德同学录》(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中,“王澄如”的信息如下:姓名:中文:王澄如;西文:Frl.WangLucy;年龄:26;籍贯:贵州;现在学校:仝上;研究科目:仝上;学历:国立中山大学毕业;国内通讯处:中央党部妇女科。[13]其中,现在学校栏下的“仝上”是“王治孚”所在的学校“柏林大学”,而“王治孚”的研究科目为“教育”。在年的《中国留德同学录》(二十八年八月)中,“王澄如”的信息如下:姓名:中文:王澄如;西文:Frl.WangLucy;年龄:28;籍贯:贵州;现在学校:仝上;研究科目:教育;学历:中山大学。[14]以上三期《中国留德同学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1、王澄如的外文名字:LucyWang;2、有关她的籍贯,在年的“同学录”中她填的是“贵州安顺”,因此她父亲王厚安很可能曾任安顺市的市长;3、年王澄如确实还在柏林大学学习教育学,年4月她转到科隆大学,同年10月她又转到了波恩大学,直到年9月完成她的博士论文;4、有关她的国内通讯处,不论是“南京中苏文化学会”还是“中央党部妇女科”都能看出她的政治倾向和高调的处世态度。
3./4.波恩大学所藏年《中国留德同学录》书影(左)以及在“补遗”部分收录的“王澄如”的一些个人信息(右)。
在去德国留学之前,王澄如已然是一位非常活跃的政治活动家。年3月,王澄如曾代表南京妇女界自发组织了南京妇女解放协会。[15]《中国妇女运动通史》第五章“国民党领导下之妇运”中指出:“民国十六年三月,革命军奠定东南,妇女界觉悟分子王澄如等,自动组织南京妇女解放协会,设筹备处于府东街益友社内……。”[16]尽管这一协会不久即告改组,但却体现了王澄如本人的政治倾向和组织能力。
年5月20日“民众学会”在上海创立了《民众生活》旬刊,编辑者为徐绿芙,由上海文华美术图书印刷公司负责印刷发行。年5月30日出版的第1卷第2号的封面所刊载的正是“中央通讯社名记者王澄如女士”(三色版梁雪清敷色)。[17]当时这一刊物的定位为:“本旬刊是民众娱乐的指导员,可以给你许多消遣的好小说,可以告诉你许多社会的好新闻,可以贡献你许多名贵的好照片,在足以安慰人们无伤的快乐!”[18]王澄如时年21岁,很可能由于她在国民党妇女会中的积极活动,加上一些文学上的才华,时尚、有活力的她被作为封面人物也是可以想象的。这是一幅王澄如的半身像:她身着紫色丝光旗袍和绿色披肩侧坐在镜头前,双手叠放在腿上,正面朝向镜头。齐肩的短发,描着眉,双颊绯红。俨然一位摩登女性,这正迎合了当时刊物的需要。这种先将彩色原稿通过滤色片和网屏拍成三张分色照相的底片,再把底片分别覆在涂有感光胶膜的铜版上曝光,经水洗显影及腐蚀后成为三块印版的铜版印刷方式,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印刷的质量也非常高,因此时至今日王澄如的这幅照片依然非常清晰,色彩依然鲜艳。
5.年5月30日出版的《民众生活》旬刊第1卷第2号的封面——“中央通讯社名记者王澄如女士”。
王澄如在国民党政府文化界是一名活跃分子。年下半年“留俄同学会”在南京举行成立大学,选举于右任(-)、冯玉祥(-)、邵力子(-)为名誉理事,推举蒋介石(-)为名誉会长,王澄如是当时三十多人的理事会的成员。[19]这可能也是王澄如为什么在年的“通讯录”中将她的国内通讯处署为“南京中苏文化学会”的原因吧。
曾任蒋介石侍从秘书的邓文仪(-)在年出任驻苏联大使馆首席武馆后,经欧洲其他国家回国时,于年4月下旬先到了波兰华沙,之后到德国柏林。他写道:“这时我国驻德大使为程天放先生,武馆邓力余同学仍未到任,副武官唐纵、助理武官左曙萍都是多年相识的同学或好朋友,相见晤谈至为欢洽。程大使请吃饭并介绍了王澄如留俄同学见面。”[20]此处“留俄同学”显然是“留德同学”之误。王澄如可能当时刚到德国,但因为已经是国民党的“重要”人物,连程天放大使(-38年任驻德大使)也是不敢怠慢她的。
王澄如是继熊伟(-)之后任波恩大学中文讲师的女教员。她在石密德的指导下于年完成了有关鲁迅的博士论文。而这一时期在德国并没有谁表现出对中国现代文学感兴趣。此外,她在论文中主要强调鲁迅的革命立场,认为,鲁迅是“一个真正富有使命的革命者”,他既不是“狭义的宗派主义者,也不是性格懦弱的理想主义者或空想家”。(S.64.凡是直接引自王澄如博士论文处,仅注明页码。下同)
王澄如在年秋季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后,于年1月1日至7月31日在波恩大学汉学系担任中文讲师。[21]之后她究竟去了哪里,并没有史料提及。曾任上海《国民日报》编辑、后任《中央日报》社长的陶百川(-2),于年12月29日在纽约见到王澄如,陶百川写道:“十二月二十九日王澄如先生向我诉苦,说台湾要人不大理会在美华侨和他们的意见。她说:侨胞对祖国政府并无要求,但官员们的架子似乎很大。连K先生在内,对她的信也置之不复。王女士是我在上海的同事,她现任纽约华埠美国民主党分部的总干事,在华侨社会中相当活跃。”[22]从王澄如的简历可以知道,她于-34年任上海国民党妇女会书记,由于年就去了德国,所以陶百川与她在上海做同事,应当是33-34年间这段时间。通过陶百川先生的描述,我们可以判断,王澄如之后是去了美国,并在上世纪60年代初出任纽约唐人街美国民主党分部的总干事,同时她对于国民党的官僚作风也不甚满意。关于王澄如之后的情况,我没能找到任何文献资料。但无论如何,王澄如的一生都是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即便是在德国读书期间,她似乎也没有完全脱离政治。
王澄如的晚年是否还在纽约?她是什么时候、在哪里去世的?这些资料尚付阙如。
3博士论文
3.1以往文献中有关王澄如博士论文的论述
有关王澄如的博士论文,德语世界的汉学家虽然很早就有提及,但一直没有出现专门的研究论文。中文世界的学者,从年代开始也逐渐皮肤病治疗医院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g/14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