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觅径论鲁迅小说奔月中行为者的结构

发布时间:2019/8/24 21:21:33   点击数:
论鲁迅小说《奔月》中行为者的结构模式

摘要:鲁迅于年12月在厦门创作了小说《奔月》,重点塑造了后羿这一拥有昔日荣光但如今孤独无助的英雄形象。借助格雷马斯的行动元结构分类模式,我们能够对小说中行为者的种种行为作更加深入的剖析。以欲望相连接,小说的主体即是后羿、嫦娥及其家仆,客体则是饱腹的生活。发送者与接受者、帮助者与反对者之间数量与势力的不平衡,凸显了小说中的种种矛盾。并且,各行动元中的各行为者之间,又存在着许多细小的区别,他们从各个角度共同营造并加重了后羿心中的孤独感。从对行为者结构模式的分析中,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后羿心中的孤独寒凉,与此时的鲁迅对社会人生的艰难抉择。

关键词:鲁迅;《奔月》;格雷马斯;行为者结构模式

鲁迅小说《奔月》作于年12月,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迫于“三·一八”惨案后北京城中的政治压力与肃杀氛围,鲁迅前往厦门,想要寻找“比较清明的情境”。但全国都处于反革命的惶恐之中,厦门也不例外。鲁迅感受到了革命者们的寂寞与孤独,社会环境使他们只能“荷戟独彷徨”。鲁迅自己也是如此,无处诉说自己对革命的热忱,加之高长虹对鲁迅的伤害,更让鲁迅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寒凉。

《奔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就的。小说中的后羿就是一个孤独的战士。曾经的他叱咤风云,是人人皆知的英雄,如今却只能与乌鸦麻雀为伍,终日为吃食忧心。并且,其际遇之坏,并非只是填不饱肚子这么简单。昔日的英雄落到如此地步,得到的并非同情与关怀,而是嘲讽与抱怨。这就不单是身体上的痛苦,而是心灵上难以抚去的悲哀。刺痛后羿内心的冷箭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既有来自家人的冷漠与埋怨,又有来自外人的轻视与欺骗,更有昔日徒儿想要置自己于死地的诡谲阴谋。借助格雷马斯的行动元结构分类模式,我们对后羿所处的孤独境地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格雷马斯首先对小说中“行动元”与“角色”的概念加以区分。格雷马斯认为,“行动元属于叙述语法,而角色只有在各个具体话语里表达出来时才能辨认”。因此,在格雷马斯看来,行动元是叙事作品中的“基本要素的一般范畴”,“一个行动元是共同享有一定特征的一类行为者”,而角色则是在具体叙事语境中具有自身特性的具体行为者。在格雷马斯的行动元结构分类模式中,行动元被分为六类,即主体与客体、发送者与接受者、帮助者与反对者。

这一模式中的核心是主体与客体,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系,是基于一种目的论关系:“行为者具有一种意图,他们渴望达到某一个目的”。因此,可以说主体与客体是依靠“欲望”联系在一起的。并且,客体并非必须是小说中的某一个人物,也可以是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追求目标。就《奔月》而言,主体即是后羿、嫦娥及其仆人,客体是能够填饱肚子的生活。小说自始至终,都在解决食物匮乏的问题。起初的乌鸦与麻雀,后来孤老太太的黑母鸡,所有的故事与人物之间的矛盾,都是围绕食物展开的。小说的基础矛盾,就是想要食物而不得,欲望的无法满足才引起了嫦娥的不满与孤老太太的诘难,也让逢蒙得到了在后羿猎食路上刺杀后羿的机会。

发送者与接受者,是与客体有关的两个行动元。发送者给予客体或使客体得到补充,接受者则由接受客体的行为者组成。小说中给予或补充食物的发送者,一是提供猎物的大自然,二是饲养黑母鸡的孤老太太,三是可以提供烙饼、葱和辣酱的后羿与嫦娥的家。而接受食物的接受者,与主体是一致的,即后羿、嫦娥及其仆人。从这里,我们就已经可以看出其中的矛盾与不平衡。先前的大自然可以提供大量的猎物,封豕、长蛇、丈母的门前的黑熊、四处奔走的野兽,可谓是应有尽有。但由于后羿的善射与不节制,野兽越来越少了,以致于后羿出门后,“前面是天天走熟的高粱田,他毫不在意,早知道什么也没有的”,“大约又走了十多里,这才接近树林,然而满眼是胡蜂,粉蝶,蚂蚁,蚱蜢,那里有一点禽兽的踪迹。他望见这一块新地方时,本以为至少总可以有一两匹狐儿兔儿的,现在才知道又是梦想”。于是,后羿一家只能天天吃乌鸦肉的炸酱面,间或有一份射碎的麻雀做的肉汤。而饲养母鸡的孤老太太本与后羿无关,只因后羿错将黑母鸡认作鹁鸪,孤老太太才被迫成为了后羿食物的发送者之一。但是,射中黑母鸡也只能有一次,这一发送者是“一次性的”,并不是持久可依靠的。至于可以提供烙饼、葱和辣酱的自己家,烙饼的数量也是极其有限的。赔孤老太太烙饼也要从十五张磋商到十张,并且这十张烙饼也要隔天中午送到,也就是说,后羿是省下自己的食物来赔偿老太太,家中是没有丝毫多余的烙饼的。因此,发送者看起来来源众多,但实际上对食物这一欲望客体的补充是少之又少、明显不足的。

然而,接受者的数量和对食物的需求量却是巨大的。除后羿与嫦娥外,还有一堆仆从。能够说出姓名的,就有女辛、女庚、女乙三位使女,马夫王升和家丁赵福五人,而门口还有一些出门迎接后羿归家的家将们。如此多的人丁都需要食物,这就使得发送者的发送量与接受者的需求量大大矛盾,才使得后羿终日遭到嫦娥的埋怨与家人的冷淡对待。其实细细品味,这其中是很有问题的。孤老太太独自一人都可以养天天生蛋的黑母鸡补贴家用,而仆从如此多的后羿家却天天只烙饼,烙饼之外就是等后羿打猎归来。因此,主体欲望的无法满足,并非全是客观因素造成的,后羿家人的懒散无作为也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再来看小说中的帮助者与反对者。这二者是就主体而言的。帮助者是有助于帮助主体实现欲望的行动元;而反对者则与帮助者发挥的作用相反,这类行动元往往营造障碍,制造麻烦,阻止主体欲望的满足。这也是《奔月》这篇小说矛盾最突出、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我们从小说中是很难找到实际的帮助者的,如果硬要说有,那就是做饭的仆从们。后羿打回猎物,使女就做几碗乌鸦肉的炸酱面或一份碎麻雀的肉汤,除此之外就是做烙饼和辣酱。而其他人也至多是牵牵马,报报信,站在门口等后羿归来。所以,当后羿白天在外打猎时,这些所谓的“帮助者”就在家中无所事事,甚至是垃圾也不处理的,后羿只能“在垃圾堆边懒懒地下了马”。有这样的一堆家人,后羿也实在打不起什么精神。与这些家人仆从相比,反倒是后羿的马在打猎中为后羿提供了更多帮助。这是十分讽刺的。他看不到未来生活的希望在哪里,外面的世界充满凶险,家中也毫无温暖可言。

与寥寥无几的帮助者相对应,反对者的队伍却异常庞大。从出场顺序看,第一位反对者就是与他关系最亲近的人——嫦娥。嫦娥与后羿一样都是主体与接受者之一,却也是后羿的反对者。她对后羿的打猎行为并没有进行直接的阻挠,但给后羿的内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与伤害。从小说一开始,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后羿巨大的心理压力。后羿“到底硬着头皮”进了门,看嫦娥回头瞥了一眼他的猎物,“不觉一惊,脚步登时也一停,——但只得往里走”。这很难让人接受二者是夫妻关系,后羿在嫦娥面前,更像是心怯受审的罪人。后面的描写更是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后羿内心的痛苦与孤独:

他仍旧走近去,坐在对面的铺着脱毛的旧豹皮的木榻上,搔着头皮,支支梧梧地说——

“今天的运气仍旧不见佳,还是只有乌鸦……”

“哼!”嫦娥将柳眉一扬,忽然站起来,风似的往外走,嘴里咕噜着,“又是乌鸦的炸酱面,又是乌鸦的炸酱面!你去问问去,谁家是一年到头只吃乌鸦肉的炸酱面的?我真不知道是走了什么运,竟嫁到这里来,整年的就吃乌鸦的炸酱面!”

“太太,”羿赶紧也站起,跟在后面,低声说,“不过今天倒还好,另外还射了一匹麻雀,可以给你做菜的。女辛!”他大声地叫使女,“你把那一匹麻雀拿过来请太太看!”

在自己的妻子面前,后羿竟然是“支支梧梧”、紧跟在嫦娥后面“低声说”,为了使嫦娥高兴“大声地叫使女”,以至后来嫦娥说到麻雀已经粉碎时,后羿已经是“很惶恐”了。二人之间全无温情。并且,从嫦娥的话中也可以看出,并非家家因为外面没有猎物而一年到头只吃乌鸦肉的炸酱面,这就说明,后羿一家落到如此地步更多的不是自然界的客观原因,而是因为他们一家的做法。依理而言,嫦娥作为想过饱腹之日的欲望主体和接受者,也应当同后羿一样做出自己的努力。不能外出打猎,可以在家中耕田、种菜、饲养家畜,嫦娥与家仆一起努力至少可以过上温饱无忧的生活。但是,后羿一家的现状是,嫦娥一面在家无所事事,坐享其成,一面对后羿百般埋怨,冷漠至极。这给后羿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后羿要出门打猎时都要跟使女反复强调:“我今天打算到远地方去寻食物去,回来也许晚一些。看太太醒后,用过早点心,有些高兴的时候,你便去禀告,说晚饭请她等一等,对不起得很。记得么?你说:对不起得很。”

第二位出场的反对者,是饲养黑母鸡的孤老太太。在物质层面,老太太先是给后羿提出了他无能力接受的补偿条件——两柄锄头、三个纺锤,后又愿意以炊饼作为赔偿条件,但磋商让步之后仍然剥夺了后羿两三顿饭的炊饼。在精神层面,她伤害了后羿的尊严。“夷羿?……谁呢?我不知道。”孤老太太相信了民间散播的谣言,认为封豕长蛇是以逢蒙为首的一伙人射杀的,“也许有你在内罢;但你倒说是你自己了,好不识羞!”这对后羿而言无疑又是一记沉重的打击。平日为生计所迫,在家中受尽嘲讽欺侮已让后羿痛苦万分;在外也保不住自己的名声,无人知晓自己曾经的丰功伟绩,倒让自己的徒弟窃取了自己的功劳,使自己蒙受孤老太太的调侃讥讽。后羿此时内心的孤苦与寒凉可想而知。

在归家的路上,后羿遇到了他的第三位反对者——徒弟逢蒙。师徒关系也是人与人之间十分亲近的关系之一,但后羿的徒弟却比前面两位反对者更恶毒,他想直接置后羿于死地。逢蒙一箭“正中了他的嘴”,“见羿已死,便慢慢地躄过来,微笑着去看他的死脸,当作喝一杯胜利的白干”。鲁迅毫不掩饰地写出了逢蒙内心的恶。有这样的徒弟,后羿内心自然又痛苦万分。回想自己如今的生活,妻子、徒弟和孤老太太,无论是亲近之人还是不相干的外人,对自己都只有冷漠、讥讽、轻视,看似在家有妻子仆从,在外有昔日徒弟,但在后羿的精神世界里,真可谓举目无亲。他没有一个可以倚靠的人,只能独自驰骋于猎场之上,回想昔日荣光、身心俱疲地打猎的同时,还要提防四处射来的冷箭。

对后羿而言,还有一个隐于过往之中的反对者——昔日的自己。如今无猎物可打,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并且是后羿一手制造的。从前的后羿,“熊是只吃四个掌,驼留峰,其余的就都赏给使女和家将们。后来大动物射完了,就吃野猪兔山鸡;射法又高强,要多少有多少”。因为后羿的精湛射艺与不加节制的猎杀,使大自然的资源匮乏,并且也养成了使女家将坐享其成、懒散终日的毛病。因此,后羿也成了后羿自己的反对者。

小说的结尾亦耐人寻味。后羿既然可以“明天再去找那道士要一服仙药”,为何不一开始就要两服而与嫦娥共同升仙?有学者据此认为,后羿之前只打乌鸦回家是有意为之:既然走远一些就有可能打到猎物,为何要几日不去只在近处狩猎乌鸦?哪怕与家将一同走远一些,几日不返,但回来时亦可带回许多猎物,够后羿一家吃好多天。后羿现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逼嫦娥偷吃灵药独自飞走。这样,等后羿再讨来一服仙药,就可以独自去向自己想去的地方,再也不用受嫦娥的冷漠对待。因此,“明天”对后羿而言是充满希望的,后羿就是典型的“无毒不丈夫”。这一说法也不无道理。从小说内容看,后羿即使有这样阴险的想法,也是可以较容易理解的。面对如此冷漠的家庭,这样荒寒的世界,先保证自己的独自解脱又不受世人的道德谴责,也是人之常情。毕竟,与嫦娥这样坐享其成却对他终日讥讽的人生活在一起,无论走到哪里都改变不了这样的痛苦现状。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鲁迅此时内心想法的矛盾。如今学界普遍认为,后羿的身上有鲁迅的影子,而逢蒙就是影射高长虹。而对鲁迅而言,冷箭来处又何止一个高长虹。鲁迅就像后羿一样,在一望无际、四顾无援的旷野上,“荷戟独彷徨”。这样的处境使鲁迅的内心极为痛苦。多方的攻讦与世间的荒凉,使鲁迅一方面认为独自的解脱也不是完全不能考虑的,并且也许先有几个人醒来,才能打破这世间坚固冰冷的“铁屋子”;但另一方面,鲁迅对后羿这样的解决方式还是有些迟疑的,鲁迅不是一个追求自我解脱的人,他希望的是整个中国都在革命中获得解放,单个人的幸福不应成为一个拥有昔日荣光的战士的最终选择。后羿的结局,鲁迅的抉择,也是我们应当深思的。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李希凡.“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奔月》《铸剑》的创作与“鲁迅精神”[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4):-.

[5]李馨宇.试论鲁迅小说《奔月》中的“明天”[J].鲁迅研究月刊,(8):73-76.

▼往期精彩回顾▼覓徑

札记:吴虞两国之关系覓徑

随笔:读《孔乙己》覓徑

实用、象征与文化载体——论唐诗中的“薇”

文字:王不白

编辑:王不白责编:段不易

王不白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比较好
白癜风诊疗康复标准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g/1835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