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法律人生论及生死,唯愿从容

发布时间:2020/7/26 14:54:41   点击数:

在一个个平凡的日子里,我们对于活着太过习惯,以至于无法深刻体会告别的分量。

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提出灵魂拷问,“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诗人江淹在《别赋》里感慨,“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年岁徒增,面对这一人生必修课题与必经历程,我们无处遁逃。亲人的离去,让生者惊慌失措,湮没于强烈的痛苦。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死之事,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从容隽美?

更何况,在法庭里我还常常看到猝不及防的反目与争吵,难以释怀的遗憾与悔恨,甚至,亲情无可挽回的泯灭与决裂。

而这一切,常常源于逝者没留下一份遗嘱。

我们的文化避讳谈论死亡这个话题,似乎只要不提及,生命便能无限循环。殊不知,不明不白间,生生错过了安排后事的机会,徒留哀怨。

无可挽回的世情凉薄

用老话形容,他是个亲缘薄的人,85后,父母双亡,两边祖辈也都过世。母亲那头的亲戚里,仅一位姨尚存世。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同《千与千寻》说的那样,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你走完。

他一趟趟参加亲人的葬礼,心如刀割,无法呼吸。为了处理父母生前的房子,他起诉了亲伯叔姨姑,表弟表妹。

你或许会觉得奇怪,自己父母留下来的房子,和这些亲戚有什么关系?在继承案件中,往往会涉及代位继承、转继承的情形,带来复杂的继承关系。代位继承即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转继承即继承人在被继承人死亡之后,遗产分割之前死亡,其应继份额转由他的法定继承人继承。

他的父母走在了奶奶、外公前,按照继承法,他的这些亲戚对这套房子多多少少都有继承份额。

那天开庭,乌压压的当事人把小法庭挤满了。

父母办丧礼时都未能伸手帮他一把的亲戚,平日里有事指望不上的亲戚,现在居然到得整整齐齐。对于“天上掉下的馅饼”,似乎没有人愿意错过。

“可能上辈子做了很多对不起亲人的事,这辈子才有报应的吧。”他苦笑着自嘲。回想当时父母病重,他本想问一句还有什么要交代的,又觉得是一种诅咒继而惭愧不已。

“你准备怎么办?”庭后我问他。“依法判决吧,什么结果我都接受”,他的回答平静得如同波澜不起的湖面。

“调解一下试试?”我还是不死心,期待能挽救这濒临破灭的亲情。

“感谢你,但我不需要”,冰冷又决绝,令人心疼。

在这尘世间,他茕茕孑立、形单影只。而如果,他的父母能为他写下一纸遗嘱,或者他能提醒父母留个交代,那么,可以提前扼断亲戚们的觊觎,他还会对这世界葆有希望与暖意吧?

付诸东流的尽心付出

她是自己推着轮椅来开庭的。她的双腿,仅与轮椅的椅面一样长,我没忍心再看第二眼。她的丈夫也是残疾人,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20多年,也没想过要领结婚证。

那年,夫家祖房动迁,窘迫的经济状况终于迎来了转机,而她却被告知不符合被安置的条件。幸好,在他的争取下,家里人同意,等房子下来可以办产权证的时候,拿出一套写他们俩的名字。

那段时间,她每天都在笑。命运其实没有那么残酷,虽然给了她不完整的身体,但给了她爱的人,现在还要给她属于自己的房子和相对舒适的生活。谁料想,她没有盼来那份好运,却盼来了他的突发恶疾。

接到病危通知书后,她把他拉回家里洗澡、理发,以前也都是她做的。“让他体面地走”,这是她能为他做的最后一件事。

他瘫在客厅的沙发上,泪流满面,“连累你了,这么多年也亏得你照顾,以后的房子是一定要留给你的……”她抱着他,哭得无法自已。

然而,极度虚弱的他,已然无法写字,遗嘱的“遗”字只写了一半……

所有的后悔、不甘、忿恨,停留在那半个字上蔓延开去,成为挥之不去的隐痛。她没有去找人替他代写,不是没想过,而是内心总期待再等一等,就会有奇迹发生。

至亲似乎是横亘在死神与我们之间的屏障,至亲的离去,让我们更加深切感受到死亡的含义。他离世后,她一下子老了。

更让她难受的是,他家里人全部反悔,极力否认曾经对她的承诺,丝毫不顾数十年的情义。听被告代理人舌灿莲花、义正词严,说得既对又错,难以辩驳。

“他们原来不是这么说的……”她想不通。是啊,你也可以慷慨陈词,冲上去指责为何不近人情,埋怨何以出尔反尔,但是在法律的准绳面前,若无凭据,皆属虚幻。

开完庭,她写下了撤诉申请,嚎啕而去。而如果,他能留下那份完整的遗嘱,或者让别人代书,那么,余生陪伴她的,不再只是人财两空的无尽哀伤吧?

没有善果的善意谎言

她比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幸运很多。

房子写的是一家三口及爷爷的名字。母亲和爷爷先后离世。爷爷生前公证了一份遗嘱,遗产都留给她父亲。而母亲一直被隐瞒病情直到离世,什么书面遗愿都没有留下。母亲走在了外公前,牵涉进来一堆亲戚。

开庭那天,父母两头的亲戚都到了。

想起之前那个案子,我心里不禁打了个寒战。

谁知,“我愿意把继承份额赠与原告”“我也愿意”“我也愿意”……亲戚们争先恐后地表态。我极力掩盖自己惊讶的表情,看到原告偷偷抹了下眼角。除了,一位和原告年龄相仿的被告态度不同。

这名被告是原告外公第二任妻子带进门的,并非亲生,说是养母和继父,其实年龄上足可以当祖辈。她说,一直感觉被这个家族排挤,养老送终的辛苦,也没能换来认可与善意。更何况,她自己的生活并不好,不孕、离异、身体孱弱。开庭期间,她几次要求休庭喝水,眼里的恨意似乎能刺透其他人。

曾经的家至少还是个家,哪怕她厌恶至极。随着至亲的离去,这个家与她再无瓜葛。

看着他们热热闹闹、和和睦睦,她难以释怀。看着他们主动放弃继承份额,她就偏不。似乎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缓解曾经寄人篱下的艰难痛楚,争得内心的一点平衡安慰。

“这人怎么这样”,亲戚们窃窃私语,带着各种鄙视与嫌弃的神态。这个案子,我后来调解了。这名被告收了原告的折价款,扬长而去。

过了几天,原告哭着给我打了个电话,原告无意中翻到了母亲病期的日记:人的生命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原来,在这个善意编织的谎言里,母亲什么都知道,并选择了默默配合。

而如果,家人没有对母亲隐瞒病情,让母亲能留下一份遗嘱,那么,她的身后事会如爷爷般井然有序,亲情也存在挽回与弥合的机会吧?

好好告别的正确态度

他爱人病了很久。每天他拖着残疾的腿,医院之间往返。于他而言,是种欣慰,不觉辛苦。他知道,自己是撑起她生命的那抹艳阳。

病情如何发展,她都很清楚。那天,她深感时日不多,要求戴上他送的第一条项链,在病床头找了一张电费账单信封写下遗愿,将房子留给了他。

“我们夫妻一场,一直是同甘共苦的,生活上一些不开心是难免的,因为他的身体不好,还要照顾我,所以我愿意理解他,望我的娘家人也理解我做的一切……”

歪歪扭扭的字里,尽是为他的打算与不舍,如同他对她一样。她老母亲已逾耄耋之年,她病逝的事情家里人都瞒着。如果不是他的腿脚越发不便,他或许不会想要换到底楼居住;如果不是想置换房子,他或许也不会拿出这份遗嘱,至少也瞒到老太太走了以后。

一听他要卖房子,大舅子、大姨子们上蹿下跳:要配合签字卖房可以,先把妹妹的遗产折算成钱拿出来!他只能来起诉老丈母娘和儿子,要求依据遗嘱确认房子归他所有。房子原本写在一家三口名下,对于儿子的份额,他愿意支付对价。大舅子、大姨子作为老太太的代理人来到了法庭。大姨子匆匆看了一眼遗嘱,随手扔在桌子上,忿忿地说:“一看就不是我妹妹写的!”大舅子翻来覆去看了N遍,斩钉截铁地说:“我妹妹写这个我们怎么不知道?肯定是伪造的!”

我问:“要不要申请笔迹鉴定?”“要!”他们异口同声,并纷纷拿出了她生前的笔迹作样本。我瞄了一眼,字迹根本一模一样。鉴定送出去了,一个月后,原封不动退了回来——他们没交鉴定费。

我再三询问,他们表示不想交了。无从知道,他们是真正想通了要尊重妹妹的遗愿,还是担心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我知道的是,法槌落下,我支持了原告的主张,他与她心愿可了。还有,值得欣慰的是,老太太仍被瞒得好好的。

人生是一场单程旅行,纵使有太多遗憾,也丧失了从头再来的机会。如果有可能提前准备,好好告别,你会怎么做?

三毛曾经说过,她愿意在父亲、母亲、丈夫的生命圆环里做最后离世的一个。因为一个人爱有多深,牵挂与不舍就有多长。

死亡,并非如其本身般冷酷决绝,而是始终存在温情萦绕。因为在生的世界,会有人在思念。

为什么有的思念静谧美好,有的思念却痛苦不堪?有这样一个统计,80%以上的绝症病人希望知道自己的病情,而只有40%以上的家人会选择告知病情。不忍心他们直面死神的残酷,便用善意搭建一个保护壳,让亲人没有负担地离开,把所有痛苦与煎熬都留给自己——这或许是多数人的执念,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那么他们有没有想过,这真的是患者所需要的吗?还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是替亲人做决定,还是让亲人有机会自己选择?是让亲人在疑窦丛生担惊受怕中离开,还是敞亮明白、向死而生,利用好最后的时光?

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寻梦环游记》描绘了墨西哥亡灵节的人们,载歌载舞与逝去亲人欢聚的场景。生死互补才是完整的生命周期,死为生提供了永恒的重点与延续的可能。我们希望故去的亲人在另一个世界安好,同样,他们也希望我们在这个世界,继续勇敢前行。

留下一纸遗嘱,不仅是逝者给自身的交代,更是给在世的至爱以保护,给眷恋的世界以温暖。我们为何不努力,帮助他们表达并实现最后的愿望?我们有何资格,去剥夺他们这个珍贵机会与重要权利?要知道,经历了漫长岁月,他们远比我们想象得坚强且有力量。

我们常说,人世间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每一次再见都可能是再也不见。在这段无比遥远的距离里,穿越生死,不留遗憾的是我们已经全力以赴。

论及生死,唯愿我们从容。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编辑:刘洁审核:李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g/1924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