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期专栏李海燕植树的牧羊

发布时间:2021/4/5 21:54:34   点击数:

作者简介

李海燕,杨陵区第一实验学校语文教师。从教十余年,爱岗敬业,注重实效,积极进取,乐学善研。曾先后荣获“杨陵区中考优秀班主任”“省级教学新秀”称号;“第十四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杯征文指导”一等奖、“第八届全国语文教师读书竞赛”一等奖;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数篇,其中《浅议如何构建课堂小组评价机制》在“省第十三次教科研论文成果交流中”获得二等奖;参与国家省级地市级课题研究数个,均已成功结题。

杨陵区汤会娥名师工作室成员

编语

牧羊人把荒原变成绿洲,成就一片奇迹。李海燕老师也如牧羊人一样,不断在自己的课堂上“开荒”,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如此老师,课堂定会如绿洲般生动!

〓我们都将前程似锦,与更好的自己不期而遇〓

文本分析:本课编入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围绕人文主题“人生之舟”共选入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难度适宜,从不同的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彰显了理想的光辉和人格的力量。《植树的牧羊人》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几十年在荒漠中孤身一人默默无闻地植树,凭借着一己之力创造出一片森林,将曾经的荒漠变成绿洲的感人故事。小说语言质朴,有很强的震撼力,相信学生阅读后,能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中获得一些人生的感悟,从而达到初步思考人生意义的目的。本单元的要求是继续训练默读,同时整体把握文意,理清作者思路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学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本课的学习恰好可以给予学生一次精神的洗礼,带给学生一次特殊的情感体验。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自己对人生意义和人格品质的思考,希望借这篇课文的教授将爱心与善心根植于学生内心,力争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都将前程似锦,与更好的自己不期而遇〓

设计分析:这篇课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学会预习,学会梳理,学会概括,学会结合具体词句认识主人公,真切地去感受牧羊人人性光辉美。从而启示学生:幸福是靠双手创造的,梦想是靠坚持获得的,自然是靠人力能改变的,进而让学生了解此文创作意义及社会反响。用杨善洲,格桑德吉两人事例,进行课外拓展延伸,加深学生对自然保护的认识,这些平凡的人之所以能干岀这么伟大的事业来,皆源于他们大爱情怀和责任担当。让学生学着给牧羊人写颁奖词,目的是想训练学生获取知识,提练语言,学会感知与评价人物的能力。第二课时,在此基础上,安排以下几个环节:

1.总结人物塑造方法(正面,侧面,细节等);

2.探析环境描写作用:分析出三次高原变化描写作用不同。如第一次是为主人公出场提供了历史背景(战争),第二次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最后一次则是与前文形成对比,从而让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更加立体,鲜活。

3.多元主题探究(结合文章历史背景,介绍第一世界大战的历史伤害,让学生明白和平的意义;再结合当今生态现状:如澳州山火,欧洲蝗灾,全球疫情,倡谈环保意义,最后再启发学生思考人生意义:我们活人一世,不仅要有理想目标,还要有责任担当,更要有牧羊人救世主般的大爱情怀。最后以达到本节课情感价值观渗入教育。

4.写作训练:借鉴学习本文人物刻画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以及环境烘托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再记述身边类似牧羊人闪着人性光辉的默默无闻者的感人事迹。以期达到读中思,品中悟,进而在写中提升自我认知。让学生在探寻牧羊人奇迹之路的旅程中,获得精神感化教育。

课堂反思:这是一篇小说,我依据小说文体特点,来借助小说文体常识来强化学生语文阅读素养,教会学生依托小说三要素来挖掘文本。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的处理,我们应通过默读法来快速梳理情节,借助环境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所以我在教会学生预习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法指导,使得学生很快对文本的主要内容予以把握。这篇新入课文体现了部编教材的人文性,文章情节脉络清晰,好教,但教好实属不易,如何基于学情进行有效设计,我还在摸索中,虽说孩子们课堂表现较为大胆积极,但主观探究环节有点浅尝辄止,学生在参与学的深度上,还有些欠缺。

改进思考:

1.语文有别于其他学科,它相对更灵动更广阔些,所以建构文体意识势在必行;

2.从单元导语入手,让学生很快明确文本学法及所教读文本的审美体验目标;

3.对于小说主题的探究,应倡导多元化解读,点燃学生课堂探究激情,大胆链接资料,力争让文本探究更具张力。

4.语文课力争做到朗读品析相结合。此文虽长,但线索明晰,在教会学生圈点勾画梳理方法的基础上,珍视学生课堂独特感受的体验,激发学生在读中细致挖掘,深入思考。确保让学生人格陶冶,审美情趣尽可能落到实处。

-END-

本期编辑

马泽童

往期回顾(期)

何子鑫:考场作文《重新认识你》(期)

汤会娥:心在哪,课堂就在哪——《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期)

三坊联动重实践送教下乡促成长(期)

李红桥:考场作文《一张照片》(期)

宋春娟:破解学生“三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g/2122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