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人生十论探究人生哲学

发布时间:2021/4/25 13:02:29   点击数:
北京去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13

.01

人生

十论

探究人生哲学

汉语言文学班许莹莹

“海滨回首隔前尘,犹记风吹水上鳞。”余英时先生的悼词中这样写道,回忆的正是誉为中国学术界的“一代宗师”、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的钱穆先生,纵然先生的身体先行一步,先生的思想却仍保留在其著作中,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就令萤火一般在黑暗里发出光亮。

细读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其实现在社会的很多问题书中早已有解。该书开篇自序,钱穆从自身经历谈起,联系《曾文正公家训》一书教人要有恒,读书须从头到尾读,不要随意翻阅,也不要半途中止。结合自己关于《论语》的启发,教人切己体察,虚心涵泳。先生自谦,说道这本书只是在不安定的生活境况下,一些一知半解的临时小杂凑而已。其实不然,这本书不止适合学者研讨,更是会让每一个对生活寄予期望的普通人受益匪浅。关于人生,书中便有《人生三路向》《人生的目的和自由》《人生三步骤》等篇章对其进项阐述。

书中在《人生的路向》一章里,先生开篇说到“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然后先生分别从宗教、科学和儒家等不同角度,通过内外、中西对比,讲述不同道路的不同去向。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所言“宗教是软心肠的,科学是硬心肠的。由于心肠软硬之不同,而所向往发展的对象也相异了”。在近代西方,追求逐步向前,不断向前扩张获得所求。于他们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不在某种的满足,而是无限地向前。但这样的观点缺憾也是很明显的,当前进的路上没有了目标,那所作出的努力都没有了意义也失去了方向。而印度人的向往对象,则是向内发展的。他们宣传,向内的是一种洒落的人生,最后的境界则大彻大悟涅槃重生。人生达到涅槃的境界,便不再见有一切外面的存在。例如现在盛行的物欲症,如果人的心不向内发展,就很难理解为什么特蕾莎修女当年路过美国时感慨那是她一生所到过最贫困的地方。但向内发展意味着要把外面的事务遗弃和摆脱,但这往往很难做到。英国作家劳伦斯曾道:“我们文明的最大灾难就是对性的病态的憎恨。”今年微博上闹得沸沸扬扬的盖依林事件,打着戒性戒色的旗号的“大师”,却毅然投入比自己年小二十多岁的同性爱情,不免让人啼笑皆非。而中国儒家则很好的做到了不偏向,却也有向往,提倡至善,立足当下。《精神明亮的人》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一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时代。”近代中国的大多数人把现前享福的旧人生观和西方追求权利的新人生观相结合,既想要权利又想要享福,那么便容易走上歪路。如何把西方的新人生观综合中国人的性格和观念融合到我们自己身上,这个问题不禁让我思考。“正所谓思维如刀,书籍如砥,想磨刀的人,是不必太计较砥的材质的。软、硬、滑、糙适度就好”人生观也是一样,无论是西方也好,中方也罢适合的就是好的,而于我们当代年轻人最重要的便是分清好坏莫要走了歪路,然后再去宣扬。

德国神学家巴文克主张科学真,道德善,艺术美,工技适,宗教神。前三者真善美被世人所熟稔,而在书中钱穆先生就适与神的角度向我们娓娓道来。适字极富有现实性与相对性。宇宙间并没有一真实绝对的境界与事物,绝对里面也含有相对。适字的价值领域,则正在其侧重于人生的现实,是相对的是有限的。在中国人的思想中认为宇宙整体是神,在科学不能解释的地方神即是唯物。这五个范畴将中西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沟通到了一起,发人深省。世界之大,千品万俦,繁然杂陈,钱穆先生认为只有两样东西存在着,即是物与心。林清玄曾言“在茫茫的大千世界里的每个人,都应该保有一个,自己的小千世界”。大千世界中的便是物,小千世界中的便是我们自己的心。身体是我们生命的工具,我们的生命需要活动和行为表现出来。于人类而言宇宙间心灵价值最高,生命次之,而物质价值最低。世人常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后者指的便是心灵的高度,于后世的影响。但心灵价值虽高,它并无法离开它价值为低的生命,生命也得为它价值为低的身躯所牵制。再言物质,早在五十万年前以来,则已是以是一个生命与物质交融的世界,已是一个人类文化与宇宙自然所交融的世界了。先生还强调,我们的身体虽然是不同的,但我们的生命则是可融合为一的。人类生命是共同的,情感也是共同的,思想理智也仍是共同的。因此,我们应该善用我们的个人生命投入全人类的文化大生命历史大生命的建设中。《论语》有云,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有用我者,则行此道于世。不能用我者,则藏此道在身。孔子论用行舍藏,有道亦复有命。与道的本义不同,孔子所指的道是一种超越于时代与人群,普范于时时世世的。换言之,是包括古往今来全人类历史长程所当通行的大道,即天道。释迦推测其道之不行因为众生无始之积业,耶稣认为其道之不行因为人类原始之罪恶,只有孔子将其因归结在天意上。诚然,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地利人和都没有成全孔子之道,但是直到今天道与命之合一,天与人之合一,圣人知命行道天人合一之学问仍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学习。

人与其他生命最大的不同特征便是人在求生目的之外,更还有其他目的的存在。有目的有意义的人生,钱穆先生将其称之为人文的人生,是人类从自然人生中解放出来的一个自由。先生反驳了自然科学家唯物机械论和宗教家目的论的观点,一切人生目的都是人自由的选择并没有高下之分。正如王尔德所说“一件事情的本质是什么,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方式”。目的和自由说到底都是为自己服务的,也只有自己能够评判。

钱穆先生还回答了五个“如何”。一为如何探究人生真理,在这点上中西方又有了分歧。西方是典型的文化外倾型者,他们所强调的真理是客观的,由此衍生出科学、哲学和宗教。但是宇宙是无限的,向外追寻真理也是无限的没有尽头。而中国人则主张先向内体验,再转向外面宇宙去观照,亦可谓是主观的。与西方的宗教科学哲学不同,中国着重讨论的所在人生大道上。综上,在中西方的不同主张上,划定一有限可知的范围,在此范围内寻求一切有限可知的范围是我们唯一探究人生真理的方法。在此之外我们要积极探求已知世界,努力探求更广阔的天地。二为如何完成一个我,即在我的事业与行为上完成自身的德性与品格,做到仁与礼相合一。在第三点如何摆脱人生之苦痛中,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今试问人生何以有苦痛?殆缘人生本属有限。举其大者,人生有两大限:一为人我之限,一为生死之限。人生一切苦痛,则全从此两大限生。”接着先生对痛苦的起源、表现与解脱分析自己的见解,让我对生与死、痛与乐,乃至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四为如何安放我们的心,从浅层来讲心可以向神、向物或是封闭在身,但作为当代先进青年的我们应最求更高层次把心寄托在家,寄托在国,寄托天下,寄托在世界与宇宙中,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为如何获得我们的自由。人生由自己做主才算是自由,但又总不能事事由不了自己做主。我有三个层次,分别是肉体我、社会我和精神我,然而只有精神我是真我,也只有这个我可以有自由。人类要追求自由,只有逐步向前不断到达精神我道德情状的生活,才是真正获得了最高的自由。这条路就是从自然情状中建立社会关系,再从社会关系中来发扬道德精神。而有了这种道德精神,人类的心便可以自由生长了。人类要寻求自由,则必须在人性的自觉和人心的自决上去觅取。

本书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征诸潮流风气,结合西方文化作为补充或是对比,讨论了“心”、“我”、“自由”、“命”、“道”等关于人生的终极问题。正如弗吉尼亚?伍尔芙所言“一个人一旦有了自我认识,也就有了独立人格,而一旦有了独立人格,也就不再浑浑噩噩,虚度年华了”。而钱穆先生的这本书正是在教我们如何理解人生,思考人生哲学。先生每每提出一个论题,他都会紧紧围绕中心旁征博引,从历史、宗教、中西方文化的角度作阐释,并且不轻易地下结论,而是把结论留给读者去思索。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书绝对不是一本“教训”人的书,而只是表达了先生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和理解。换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为学者所作,更多的是为青年、为每一个对生活寄予期望的普通人所作,启发读者思考现代社会安身立命的根本。

往期回顾

吾有所思

古迹未央

慌乱

仙人球的自述

文字

许莹莹

排版

徐仪蓝

图片

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g/2160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