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价格 >> 人生这场游戏再次出发
人生这场游戏是一个倒计时的游戏。
这是生命的有限性决定的。人的一生的时间是有限的,生命本身的有限性在目前可预见的科技水平上看不到突破的希望。所以从生命的开始,就在走向终局。
人类的心灵有一种寻求解释的本能,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生命意义的解释。
人类即使暂时对眼前的问题获得了解释,得到了阶段性的“自洽”,但是不会就此停止,因为随着对世界认识的不断加深,会不断认识到新的问题,然后寻找新的问题的答案。
换言之,如果处于毫无问题的状态,说明思维是停滞的,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死亡”,只是肉体这种生物基础暂未凋零而已,而思维一旦被激活,离开了停滞的状态,重拾对生命意义解释的追求,往往还会因自己之前在停滞期浪费了时间而感到后悔和遗憾。
在有限的时间内,尝试获得对生命意义的解释,可能也是很多人焦虑的根源。每次面临这个命题,自我意识的存在感(being)是最强烈的,也会因此产生一种对于意识终将消解(nonbeing)的虚无感,无力感。克尔凯郭尔(SorenAabyeKierkegaard,年—年)所谓“对虚无恐惧”的陈述,大抵如此。
Prague.August
很多人跟我聊起来求职的焦虑、择业的焦虑、家庭的焦虑,底层的原因也是类似的。
只是人们多数时间的生存都是被生活裹挟着往前走,一直处在无意识无思考的机械生活中,到了这些比较关键的选择的时刻,才会有机会暂时从无意识的生活中剥离出来,重新审视下自己的内心。
那么和焦虑对抗的方式是什么?
一个有用的姿态可能是,勇敢而正向的面对这个自我终将消解的终局。
认同自己的存在价值首先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需要从日常的生活中逃离出来直面自己的内心。时不时逃离世界是很有必要的,从无意识地机械生活迷宫中跳出来,搞清楚自己当前所处的地方,搞清楚自己内心真正渴望到达的地方。
彻底看到悲观的底色后,才能培养一种真正的乐观主义,才找到自己的意义感,找到意义感就会加强自己意识的存在感,才能更坚定的面对内心的焦虑。
直视人生虚无的深渊,要接受人类文明在宇宙宏观尺度面前渺小的客观性,要接受个体意义在群体文明演进过程中渺小的客观性。
更要在接受这一切之后,还能坦然仰望星空,飞蛾扑火般拓宽意识对世界的感知边界,才能在探索中不断强化自我意识的存在感。
只有顺应自己探索更多未知世界的本能,才能对抗意识终将消解的无力感和虚无感。
人类向来渺小
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是缓慢而艰辛的,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至今仍十分有限。
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因。
1.感知世界的方式比较简单。
智慧的诞生是身体这个物质基础,接受外界各种信息输入的综合作用结果。
人类最原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是通过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感官来建立跟物质世界的联系。
从生物角度,五种感官都是分子和电子的相互作用,外在的能量形式,通过电磁力,刺激到人体的相关生物蛋白,获取对外界世界的感知。比如人类的获取信息80%以上仰仗的视觉,只能看到电磁波的某些特定的波段,紫外、远红外等是感知不到的,因此很晚才被人类发现。
尽管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不再局限于生理基础,比如可以通过各种仪器和理论来感知客观世界的电磁波和引力场,但还有目前仍有约95%的暗物质无法被观测和观察到(PlanckresultsXIV.Darkenergyandmodifiedgravity)。
因此,理论上来说,目前世界中仍存在着突破人类思维想象力的信息未必发掘。
2.人类文明存在的时间相对宇宙尺度还很短
根据TheBigBangTheory,宇宙的可观测体积(HubbleVolume)约为亿光年,而宇宙的年龄约为亿年(哈勃常数和红移理论,不展开)。
也就是说,宇宙膨胀的速度远大于光在亿年可以触达的距离。我们在突破光速之前,人类的思维的极限远远无法触达客观世界的边界。
再说光速以内的世界。太阳系存在了46亿年,地球上的生命大概存在了35亿年,恐龙大概存在2亿年,而人类文明自有文字记载,不过五千年。
换到更容易直观的尺度,宇宙史如果归一为一个月的时间,人类文明仅存在了不到1秒钟。
3.个体之间信息传递的效率低
我们彼此之间交流,最开始是用视觉和听觉来传递信号,从手势到语言再到文字后,到19世纪中叶,人类可以通过电磁波来远程通讯,从有线通讯到无线电,再到如今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现代通讯的信息化时代,人类逐步突破视觉和听觉传递信息过程中到空间限制。
然而两个思维之间,信息交换的速率,无论是阅读还是交谈,对比现在通讯技术动辄Mbps级别的传输速率来说,也就只有比特级别。
况且,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以向下一代传递的信息都很少,基本通过口口相传、文字记载等方式,传递下来已经实属不易,更不要说在记载和理解的过程中还会伴随着大量的损耗。
因此我们还处于认知客观世界的起点,至少没有离开起点很久。
更加渺小的个体
人类文明的进程只是刚刚开始,在更宏观的尺度上只是一个萌芽,身处这个阶段的个体,更谈不上个体的意义。
纵观人类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史,人类文明的进程并不依赖于某个特定的个体。某个规律的发现和揭示,可能是个体的偶然,但却是群体的必然。
自然科学有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在近现代点亮电灯泡的不止有爱迪生,还有英国的白炽灯之父约瑟夫斯万,俄罗斯的灯泡大王洛德.金,自然科学在相关的理论基础完备后,某种发明和发现客观上就具备了诞生的条件,只是由某个体揭示出来而已,而并非依赖某个特定的个体。
人类思想的也同理,思想、学说、理论、规律这些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虽然思想诞生于个体,但本质是对世界认知的更高级别的抽象。但这些是客观存在的运行规律和法则,是人类文明集合体在升级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更深刻认识客观世界的必然结果。因此,其中的个体性意义同样微乎其微。
俯仰之间,淡然自处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
Weareallinthegutter,butsomeofusarelookingatthestars.(OscarWilde,--)
无论中西,无论年代,仰望星空,都是人类最极致的浪漫。
Prague.
俯仰之间,接受世界的宏大,和自己的渺小。
硕士毕业后去腾讯做了几年产品经理。鹅厂在我心中始终有一个区别于其他大厂的独特的气质,就是有很多同样喜欢仰望星空的人。
尤其是经常被业界熟知的几个大佬。
年,时隔76年,哈雷彗星再次回归,一个“普通家庭”初三学生通过自己的天文望远镜,成功观测到哈雷彗星。哈雷彗星约76.1年环绕太阳一周,因此是人的一生中,唯一有可能重逢2次的彗星,下一次回归将在年,届时这个人类的老朋友应该会接受到更多的注目礼。
年,腾讯广研团队上线了一款启动页为“蓝色弹珠(TheBlueMarble)”的产品。这张图片严格来说是一张照片,官方编号为:AS17--,这是人类最近一次眺望母星。
年,腾讯举办首届WE大会,所谓WE,即waytoevolve,自此,众多顶级的科学家讲述在各自领域的突破,在不同的角度,共同呈现人类对未来和宇宙轮廓的探索。
一般科学界讲文字的出现作为界定文明的重要标志,但在这之前,对人类文明来说,一定有一个瞬间,人类的祖先第一次站起身子,第一次抬头望向星空,点燃了人类想要了解世界的火种。
于我而言,仰望星空是对自我存在的一个重要感知手段,也是我尝试建立自洽的认知体系,与这个复杂纷乱的世界和谐相处的开始。
回到人类第一次抬起头仰望星空的那个瞬间,被原始的生存欲望驱使着的躯壳之中,自我意识降临,意识到个体在宏大的时间尺度和宇宙发展进程的渺小,既埋下了解世界的渴望,也埋下了焦虑的种子,自此与焦虑同生共死。
这是每个人的英雄之旅,我们在逐渐认识自我、寻找自我的意义的旅途中,最终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探索生命价值,即使知道自己大概率找不到答案。
大多数人(至少大多数看到这里的人),都会通过这个飞蛾扑火般的方式对待自己的人生。
这是虽然悲壮却又散发着人类光辉的壮举。
我们应该清醒地持续成长,用这种姿态迎接焦虑,才能减少遗憾。
所谓清醒,需要我们能跳出来日复一日的无思维机械生活的节奏,能时不时仰望一下星空。
你上一次仰望星空时什么时候
说来惭愧,最近住在陆家嘴周围,晚上出门或者回来的时候,每次抬头,目光往往止于上海中心大厦塔冠的广告屏,然后就回到地面世界了。上海中心大厦米,对于建筑来说是很高了,可是应该也不至于拦截住仰望星空的目光吧,但很多时候,我们陷入社会之中,就是这样难以自拔。
所谓成长,需要我们逐步迭代自己认识世界的能力。很多时候我们要经历很多事情才能找到自己要去的方向,需要探索很多事情,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是什么。
JosefKoudelka.Scotland..
因此不断探索和不断认知,本身就是主线任务,而追求事情的本质是件耗费和精力的事情,更不要说很多问题终其一生也不能找到一个答案。
但是没必要过分紧张,尽管至今为止在学校上过的99%的课程,写过的99%的论文,找到结婚对象前的经历的那些前任,并非都没有意义的,但是要清醒地从每个过程中转不断提高自己不同纬度的认知能力。
只要坚持这个原则,我们就不会背离主线任务太远。
再出发
当我们把目光放在提高自己认识世界的能力上时,请警惕如今信息空前爆炸的生活环境带来的信息乌托邦和信息茧房。
没有人曾预见到我们今天世界如此蓬勃的信息网络。尽管我们理论上可以与庞大网络中的任意节点进行对等连接,但是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人们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是全方位的,很多时候只会选择想要的或者能使自己愉悦的信息,久而久之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局限。
再加上目前极度发达的以精准推送和占领用户心智为首要目标的互联网信息分发机制,在不断为你聚集更多已知的信息,屏蔽更多的可能性。很容易丧失了解不同事物的机会,削弱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
我之前专业是推荐算法相关,对现在的分发机制算是比较警惕了,但还是很难逃离所谓信息孤岛和信息茧房,很多时候,自己知道不了解某些东西不可怕,自己不知道自己不了解它们才可怕。
无知和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自己可以尽量克服傲慢,更需要警惕的是,信息茧房会让我们沉浸在某个信息空间中,被动陷入对某些未知的“傲慢”。
对此,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方法是,建立起处于不同信息空间的人的联系,通过彼此之间定期交流探讨,来形成一个小范围的群体的力量,在共振中提示自己的认知。
交流共振,不代表要走向同频。我们不能忽视个体的差异性。解构和分析世界的思维体系有很强的个人风格,取决于或者说受限于个体的知识背景、成长体系、人生际遇等因素,因此只是在用这种方式,高质量地连接更高效的信息,只是作为自我认知不断迭代的一个信息获取方式而已。
对我个人来说,一段时间以来的实践,实际效果是超出我预期的。
我先后经历了互联网行业和金融行业,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各自精于某一个方向的业务,在交流和分享中,逐渐拼凑起了对各个业务场景的认知,从某个领域的了解逐步上升到对整个公司、乃至整个行业的了解。
大家行业敏感性和商业敏感性极大提高,拆解新兴的商业模式也更加得心应手,很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速度远超我在从业过程中自己学习的速度,甚至还在交流碰撞中共同探索了一些副业。
时不时地逃离世界是很有必要的,但前提是,有一个更大的力量能够将你带回去。彼此之间,成为了守望相助的人生合伙人。
随着集体认知边界的拓展,我们也都尝试连接更多高质量的信息节点,连接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如果你有缘看到这里并且有兴趣一起交流,可以向lunarsocie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