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学习”一词,怎么解读?
大家都知道孔子的一句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和习其实是两种行为。
南怀瑾老先生曾说:我们所学的内容不仅仅是文字、知识,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一个人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但他做人好、做事对,这也叫有学问,学问是从人生经验、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
所以,“学”不仅仅是学知识,任何能让我们有所思考,有所体验,有所反省的东西,都是我们“学”的对象。
“习”呢?《说文》中对“习”字的解释是:“数飞也”,飞翔是鸟类必备的生存技能,鸟儿无数次地飞翔,这个就是“习”。虽然动作看似一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动作带来的体验确是越来越丰富的。
如果说“学”是一个听闻、接触、感受等,信息输入的过程,那么“习”则是一个将输入的信息处理后的所得,输出、呈现和做起来的过程。在“习”的过程中,我们又会有自己的体验、遇到的问题、内心的反省,这些“习”的产物又变成了“学”的内容,如此循环。
Q2为什么说,人生是来学习的?
由以上对“学习”的解读不难发现,其实学习的内容和形式,远比我们认为的要广泛、丰富。从我们一出生,就已然在“学习”的这条路上了。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列出了人类五种与生俱来的需求。其中最高一级的需求,该理论将其命名为“自我实现”,也就是发挥自身潜能,不断完善自己,达成“天命”的过程。人本能有这样的需求。
我们常人的一生,就是在满足自己一级一级不断升级的需求,而需求的满足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Q3谁在学习?
通过前面的描述,我们知道了“学习”的内容和目的,那么“学习”这一行为的承载者或者说主体是谁呢?
“学习”是一个信息输入、处理、输出、再输入的循环过程,这一过程的承载者无疑是我们这个“人”。《心智成长》一书写到:“所有的学习都是‘我’在学习,‘我’是信息、知识、概念等的接收器,也是吸收、加工、转化和呈现的载体。认识自己是一切学习的基础,生命科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
那么,我们怎么来认识这个“我”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对“我”这个生命有一种怎样的生命观,决定了我们“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后面的文章我们将继续探讨,对“我”这一生命体的认识,以及怎么样的学习才是最高效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