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武大教授彭富春追忆恩师李泽厚百年难出的哲

发布时间:2023/5/17 12:33:53   点击数:

极目新闻记者柯称

通讯员吴江龙

“听闻恩师离世的消息,我悲痛万分。等静下心来,我会写一首长诗悼念他。”11月3日,得知著名哲学家李泽厚逝世,他的学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富春说,李先生是中国百年来最具创造性的哲学家,是一个有“真性情、真思想,大智慧、大才情”的人。

在中国美学界,李泽厚与武汉大学已故资深教授刘纲纪并称“北李南刘”。彭富春非常有幸,本科时师从刘纲纪,硕士研究生阶段又师从李泽厚。此后,彭富春留学德国,师从海德格尔晚期弗莱堡弟子博德尔教授。

年彭富春和李泽厚(右)在武汉相聚

“在我青年时代,李泽厚就是公认的学术‘男神’,他的美学、哲学思想影响了几代人。”彭富春说,他临近本科毕业时,被李泽厚的系列论著深深地吸引,一心想报考他的研究生,也得到了刘纲纪教授的支持。可是,当时李泽厚在国外任教。于是年毕业后,彭富春留在武大任教,等到李泽厚回国才报考研究生。

年到年,彭富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师从李泽厚,攻读硕士学位。“他给我一本书,并指明了其中的章节,要求我第二天译出来,后天交到哲学所办公室。这就是我面试的任务。”彭富春回忆和李泽厚的初次见面。

李泽厚家喻户晓的著作《美的历程》

“有人说李先生是一本越读越厚的书,他确实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书之一。”彭富春说,读研期间李泽厚并不会像其他老师一样,在教室里讲很多课,而是高屋建瓴地对自己进行点拨。

“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思考、写作,而我们的学习主要就是学习他的著作,他的思想。当时在中国很畅销的《美的历程》《华夏美学》包括他的《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这些东西是别人写不出来的,所以他是否当面授课并不重要。”彭富春说,但是遇到关键问题,学生们向他请教,都会有非常大的收获。

彭富春至今记得,李泽厚勉励学生“一定要耐住寂寞,方能有所成就”。“他引用爱因斯坦的‘从事科学研究就是要做一个在孤岛上的灯塔的守望者’表示,如果不能忍受孤独的话,那么最好就不要当哲学家。他所说的话并不多,但他所引用的爱因斯坦的比喻一直铭刻在我的心中。”彭富春在他的《漫游者说》中这样记录。

因为“北李南刘”双重学生的身份,彭富春还有幸参与了一件大事,“刘纲纪老师撰写的《中国美学史》手稿,就是由我背着,坐卧铺火车送到北京,交给李泽厚老师的。”最终,这部两人共同主编的巨著,填补了我国自“五四”以来没有一部系统的中国美学史的空白。

对于生活中的李泽厚,彭富春认为,他是一个简单、率真的人。硕士毕业后,彭富春在德国留学时,后来回国参加全国两会时,曾多次和李泽厚见面交流,“他对生活品质有很高的追求,喜欢吃北京烤鸭,不抽烟,但喜欢喝些酒,中国白酒和西方烈酒都喜欢。”

左一彭富春、左三起为李泽厚、刘纲纪、邓晓芒

年前后,李泽厚因为参加学术活动来到武汉。彭富春邀请到刘纲纪、邓晓芒等人,请李泽厚到东湖边吃饭。席间,李泽厚除了拉家常,也就最新的哲学思考谈了很多。彭富春回忆:“我记忆最深的是,他说现在学术界有追求论文、著作数量的不好倾向,其实做学问最重要的,是要有创造性的想法,要能做出具有开创性的成果。”

采访最后,彭富春透露,李泽厚和武汉其实有很深的渊源,“李泽厚的官方介绍是湖南宁乡人,其实他是在汉口出生的,当时他的父亲在汉口工作,是邮政系统的高级职员。后来一岁时,他才随家人回到湖南。”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g/2628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