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唐代诗人高适和商丘的半世情缘

发布时间:2024/1/17 17:34:53   点击数:

文丨刘金芳(方塘传媒《重新发现商丘》特约撰稿人)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的代表诗作《别董大》,此诗前两句的描写之景象,落日黄云,大野苍茫,日暮黄昏,大雪纷飞,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出没于寒云,使人有种日暮天寒、游子何归之感。诗人沦落至此,满腹辛酸,亦惟如此,故人离去,更添凄离之悲壮。

其中诗的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更是千古佳句,成为朋友分别互相赠别离言的最佳诗句。

前几天,有网友问我:《别董大》这首诗写作地点,有人说是在商丘,是不是真的?我坚定告诉他:“就是在商丘,并且高适在商丘生活了二十多年,度过一生最好的年轻时光,可以说高适与商丘是半世情缘。”

根据有关材料分析,这首送别诗应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六年(年),送别对象董大是著名琴师董庭兰。公元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当年冬天,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也就是今天的商丘),在两人分别时,高适就写了这首诗赠予董庭兰。

(追忆摄)

睢阳,即今日之商丘也。自古以来,位于豫鲁苏皖四省辐辏之地的商丘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之地,隋唐大运河横穿全境。史书云:“备御东南,则九州之奥区;广衍沃壤,则天下之膏腴,襟带河济,屏蔽淮徐,自古争在中原,未有不以商丘为腰膂之地者”。商丘素有“豫东门户”之称。

盛唐时期的睢阳(今商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诗圣杜甫在《遣怀》这首诗描写睢阳城说:“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这真实的反映出当时睢阳城的繁荣昌盛。盛唐诗人杜甫,李白,高适,岑参,王昌龄都曾游历商丘,留下很多佳作。李白客居商丘十年之久,并在此娶妻宗氏夫人。唐朝边塞诗人高适定居商丘二十多年之久,可以说商丘就是高适的第二故乡。

1、大器晚成的高适

高适(约年-约年),字达夫、仲武,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

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常以大将军自诩,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

高适出生于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南),渤海高氏素有“天下之高出渤海”之称,是北方的名门望族。曾祖商佑,唐时官至宕州别驾,祖父高侃,为高宗时名将,生擒突厥王、灭高句丽、死后陪葬乾陵,官左监门卫大将军。父高从文,“位终韶州长史”。可惜父亲英年早逝,家道中落,但到了高适的时候,家道已经败落,靠躬耕田垄过活。

高适少年穷困,甚至一度靠着乞讨求生,但他胸怀大志,立志建功立业,振兴家族。

高适家境虽然贫寒。高适早年“性拓达,不拘小节”,高适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对自己的才能充满自信:“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

二十岁时,他赴京求官,自以为唾手可得,写诗说“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可现实偏不如他意。他失意而归,长期客居梁宋(河南商丘一带)直到开元十九年“以求丐取给”,靠友人资助过活,以躬耕渔钓为生。高适在宋州十年,一边种田,一边苦读,等待下一次机会。

唐朝开元十九年,二十八岁。是年起至开元二十二年,北游燕赵,先后欲投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禕、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幕府。

几年的边塞生活没有给高适的仕途带来什么起色,但这段经历增加了他的阅历,给了他大量灵感,因此写下了许多边塞诗,风格豪迈雄阔,悲歌慷慨。高适成为唐代最著名边塞诗人之一。

唐朝开元二十三年,应征赶赴长安,落第。唐朝开元二十六年返回宋州,作《燕歌行》。自此时至天宝七载,一直居于睢阳。又开始漫长的隐居生活,或躬耕读书,其间曾游魏郡、楚地等,又曾旅居东平等地,或同名士交游。

宝剑刃从锋利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高适的坚持和努力,终于开花接果。天宝八年(年),诗名远播的高适得到了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宋州刺史张九皋的赏识,在他的推荐下,高适参加了考试,终于中第,授了个封丘县蔚的地方小官。这一年,他已年近五十。

对于这样迎来送去的地方小官,心怀大志的高适干了三年就辞职不干了,理由是“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辞官之后高适又开始客游长安。

高适的人生轨迹终于发生转迹,高适潦倒的人生之路出现了峰转路回的变化,时任陇右节度使的唐朝名将哥舒翰邀请高适加入自己的幕府。

天宝十三载三月,高适被任命为掌书记,至此开始较为顺利的仕途,彻底结束了大半生的困顿艰辛。据《旧唐书·高适传》记载,哥舒翰非常欣赏高适,因为高适不仅诗文绝佳,而且还能出谋划策、排兵布阵。当年夏天,他随哥舒翰入朝,哥舒翰向玄宗赞誉了高适。

安史之乱爆发,哥舒翰带病被召回守潼关。因为此时守卫潼关的唐朝军队都是些没有战争经验的新兵和阔家子弟,短时间内根本没有和叛军抗衡的能力,所以哥舒翰制定的军事策略是避敌锋芒,坚守潼关,准备打持久战。然而宰相杨国忠却一直怂恿唐玄宗,让他下诏命哥舒翰出关迎敌,由于唐玄宗用心太焦,急于平定安禄山之乱,几次严令哥舒翰出战,哥舒翰无奈,只得大声痛哭出兵,最后兵败被俘。

天宝十五载六月九日,潼关被破后,高适奔赴长安,此时,大臣们对哥舒翰是一片谩骂,高适却站出来说“哥舒翰一生忠义,因为生病使他不能明断,才导致失败。监军李大宜不关心军务大事,每天以歌舞娱乐,此外士兵每天吃粗糙的饭食,尚且不能吃饱,要求这样的军队去拼死作战,失败当然就是很自然的事。我多次向宰相杨国忠说到这些事,他不肯听。所以陛下有今天的西行逃难,不值得深以为耻。”

然后献策,请皇帝招募敢死队抗击安禄山,但玄宗未采纳而是于几日后的黎明悄悄逃出长安。高适等一些官员策马沿小路追赶西幸的玄宗,在河池赶上。高适在玄宗马前慷慨陈辞,分析时局,深得玄宗嘉许,擢升他为谏议大夫。

为尽快平息安史之乱,有人建议唐玄宗分封诸王到各地,授予军事权力。这事遭到了高适的激烈反对,他说:“诸王分镇各地,很容易出现割据的局面,只能导致更大的混乱。”唐玄宗不听,结果高适的担忧很快就变成了现实。天宝十五年,镇守江陵的永王李璘叛乱。

此时此刻,唐玄宗已经退位,唐肃宗李亨上任,高适向他进言,仔细分析了江东的形势,预言李璘必败。唐肃宗立即下旨任命高适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主持平定江淮叛乱。面对朝廷的讨伐,永王很快就土崩瓦解,兵败被杀。

因为这场功劳,高适受到唐肃宗的重用,威望与日俱增,然而他说话太直,让权臣李辅国十分不爽,于是数次在唐肃宗面前打小报告。一年后,高适就被降职,贬官太子詹事。

乾元二年,被派往彭州任刺史,次年转蜀州任刺史。代宗初,严武被召回,高适接替他,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兼东川节度使。一年后,因败于吐蕃而被召回朝廷。再两年,高适以左散骑常侍官职卒,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享年约六十六岁。

纵观高适的一生,可谓戏剧化传奇色彩的人生。虽然前半生潦倒不堪,相对于李白,杜甫其他大诗人终生落魄的人生结局,高适能在五十岁人生大反转,其后封侯拜相、为国家建功立业,堪称命运的幸运儿。周勋初对高适的评价为“五十之前,蹭蹬落魄,盛唐诗人中罕有其比;入仕之后,喧嚇显达,盛唐诗人中亦罕有其比”。《旧唐书》也评价高适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矣。”此言所说不虚。

高适的人生之路也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不到最后,决不轻言放弃。无论人生的道路上有什么样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只要不放弃理想和希望,坚持到底,持之以恒,一定会到达终点,一定会有圆满的人生收获。

2、商丘是高适的第二故乡

人生苦短,一个人的人生也就是那短短的几十年,如白马过隙,很快就过去。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一个地方生活二十多年,这个地方就可以称之为他的第二故乡,诗人高适对商丘睢阳的半世情缘也是如此。

高适20岁西游长安,功名未就而来到梁宋,定居宋州(今商丘)。唐开元20年,高适去蓟北体验了一番边塞生活,然后又回到宋州。

四川财经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开扬在《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一书中详细记述了高适在宋州的时间,即从开元十二年(公元年)起,到天宝八载(公元年),高适以宋州为家先后有二十六七年之久,几乎是他前半生的时间。高适除出游、应试、送友以外,其他的时间都居住在宋州的家里,即使短暂的外出,也必速速归宋。说高适和商丘有半世的情缘一点也不为过。

高适居宋州20多年,过着“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的生活。他在梁孝王修建的梁苑废墟上种一些庄稼,但是收成并不好;在梁苑的雁池边垂钓,内心却非常痛苦。于是在宋州期间,高适写下了大量诗篇,其中不乏名篇佳作。写下与睢阳有关的诗篇69首之多。在古代诗人中,高适是以宋州、睢阳为题材写诗最多的诗人,他的《宋中十首》《睢阳酬别畅大判官》《宋中别李八》《送虞城刘明府谒魏郡苗太守》《奉酬睢阳李太守》等诗作,都反映了他在宋州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感。

据史书记载,高适为人狂放不羁,年轻时喜欢结交游侠,过着“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的放浪生活;居住梁宋期间,他性情豪放,不拘小节,常常是“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

唐朝时期,宋州下辖宋城县、柘城县、襄邑县、宁陵县、虞城县、谷熟县、下邑县、楚丘县、单父县、砀山县10县。

天宝三年,李白和杜甫相遇洛阳,两人相约共游梁园,此时高适已定居睢阳多年,二位大诗人的到来,给寂寞中的高适带来许多快乐,在高适的带领下,三人同游梁宋,“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三位诗人先后在开封、商丘、单县一带游玩,饮酒、打猎,他们曾同登禹王台,煮酒论文,笑谈古今,登临凭吊,狂歌痛饮。杜甫曾写下《昔游》,深情回忆三人壮游的情景:“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宋州梁园之游,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文坛佳话。也是高适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更是商丘历史上一件文化上的盛事。

公元年,高适已经45岁。为张九龄的兄弟睢阳太守张九皋所荐举,应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从此高适离开了钟爱半生的睢阳。

离开睢阳的高适同样没有忘记自己第二故乡商丘,唐肃宗至德二载(公元年)正月,安史之乱中的睢阳之战爆发后,此时的高适虽然离睢阳不远却因平定李璘叛乱不能出兵相助,高适的很多亲族朋友故旧都在睢阳,他心急如焚。朝廷任命张镐为河南节度使,率领四镇节度使前往救援。其中高适就是其中之一。张镐命令濠州太守闾丘晓先行出兵,闾丘晓因为胆怯故意拖延在城破后三日才动身。高适眼看他的第二家乡生灵涂炭,却始终无法相救,不知道他的内心是怎样煎熬。

高适先与时任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写信:“让其迅速去梁宋救援;又与汴州太守许叔冀写信,对他说,面临战争的来临,让我们忘记过去的不愉快,请您还是以唐朝的大局为重,救救睢阳吧。”但是,事有凑巧,不但这两位没有起到救援的作用,连离睢阳最近的谯郡太守闾邱晓也按兵不动。《高适年谱》中说:“(高)适之关心梁宋及国家安危如此。终以诸将观望,闾邱晓逗留不进,睢阳城陷。”

闾丘晓因为没有增援睢阳被张镐杖杀时,以亲人需要抚养乞命,张镐的回答是:“王昌龄也有亲人,要让谁来养呢?”王昌龄不久前被闾丘晓杀害,而张镐和王昌龄并无深交,王昌龄则是高适最要好的朋友之一,因此后人都认为是高适在背后出了力,为老朋友报仇雪恨,也为死于睢阳的亲朋出气。

高适的救援睢阳计划虽然没能完全实现,但其多方写信、欲挽救睢阳危局的举动,也说明睢阳在高适心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第二年五月,高适从睢阳经过,写下了《罢职还京次睢阳祭张巡许远文》,言辞恳切地颂扬了二位忠臣的忠烈报国,舍生取义的精神,也深刻表达了他对商丘睢阳深厚而真挚的情感,更是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追求。

3、高适对商丘意味着什么?

千年梦,弹指间,往事如水淡如烟。曲已终,人亦散,旧梦初醒已千年。

如果说人世间都是那虚无变幻的黄粱美梦,又怎会有人与人之间的悲欢离合,生死离别,如果说历史就是书本上枯燥乏味的文字,又怎会有叱咤风云的历史传奇,风雷激荡的时代宏音。

历史就是历史,它是过去时代的忠实记录,它是现代历史教训的总结,它更是未来发展的坚强动力。

时间已经过去了千年,诗人高适和他的大唐盛世早已经消失在时光的长河里成为历史,而盛唐时期的宋州睢阳城也早于湮没在水波飘渺的南湖之下,成为时代的记忆。

(追忆摄)

然而诗人高适本身的富有传奇的人生历程,和所处那个时代的大唐盛象,雍容华贵,兼容并包的大国风度,胸怀世界的开拓进取精神,都将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一部分。也会成为今天商丘经济发展的精神之源。

高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磅礴大气,悲壮豪放。充分表达了高适建功立业,积极进取,报效国家的一生追求。商丘自古以来就有忠烈报国的文化传统,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忠臣义士,高适居住商丘二十年多年,深受商丘忠烈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其诗的边塞风格可以明显感受到浓郁的忠烈文化色彩。

诗人高适和睢阳商丘的半世情缘也会成为中国历史的一段风流佳话,广为流传。而诗人高适将会成为商丘历史的骄傲,成为商丘历史天空上最闪亮的明星之一,他的边塞诗正是商丘忠烈文化的真实反映。高适会和其他商丘先贤一样,值得商丘历史文化发掘和研究,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和怀念。

注,本文参考材料

1,《旧唐书,高适传》《新唐书·高适传》

2,二陈的《高适——唐代咸鱼大翻身,从乞丐到侯爷》

3,雨降小僧的《读史随笔:高适的年》

4,商丘日报《厚重商丘·高适在商丘系列》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g/265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