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简介 >> 届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简
在认知学科研究领域,几乎所有的研究者在回望走过的学术道路时候,也许会为自己曾经的认知失误而感到羞愧,为自己曾经的浅薄而懊悔,但那毕竟是每一位研究者走过的路。
每个学术之路追寻者们都有一段完成论文的苦涩记忆。摸索、思考、怀疑、挫折、喜悦贯穿在论文构思到完成的过程中,也许有很多毕业学子对自己完成的论文并不十分满意,感觉到有无尽的遗憾和困惑。但在每位学子认真完成论文的那一瞬间,都会感受到身心的愉悦。这种精神上的快感,是完成论文时,自身认知发现所带来的。
从回顾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发展的历史高度,俯视大学时代学子们完成的论文,也许每一篇毕业论文都显得微不足道。但正是众多的微不足道的浪花汇集成滚滚向前的认知长河,让每个时代的学术认知上了一个新的阶梯。
在一个浮躁的时代,青年学子能避开世俗功利的侵扰,专注于学术思考、探索,对他们而言,毕业论文也许就是青春时代最宝贵的财富。
此次推送出的毕业论文,凝聚着每一位学子学习研究的心血,展示出他们的学术探索的精神与分析智慧的成果。这样的成果也许对写作者本人以及指导教师而言,还有各种遗憾。但行走在认知学科的学术道路上的青春,从来就不是圆满的。它们展现了同学们曾经在求学道路上的艰苦探索,凝结着每个青年学子学术道路上的热血记忆。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届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涵盖古今中外的艺术问题,为进一步展示届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成果,这里将他们毕业论文的概要向大家呈现出来。
届美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简介将分为三期推送发出。本期推送为第一期,为中国古代美术史论研究、古代美术品鉴赏与研究等方向同学的论文。
《后画录版本及相关问题研究》
专业:美术学方向:中国古代美术史论
研究生:魏然指导教师:黄宗贤
然而,张彦远却是以“谬误”和“不足看”来评价此书。张氏的这一评价成为了后世对此书价值进行评判的重要依据。至清代,四库馆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是判此书为伪书,自此至近代以来,出现了以余绍宋为代表的伪书说和以俞剑华、谢巍为代表的不伪说两种基本观点。在后世的流传中,《后画录》的版本问题也随之出现,学界目前并无专文对《后画录》的版本进行讨论,但学者们对于同属一套丛书的《历代名画记》的版本则讨论较多,其中聚讼最多的版本则是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题名为“王氏画苑十五种三十七卷本”,在著录书中或记“书棚本”、“明刊本”,或记“王氏画苑本”、“明翻宋本”,近来也有学者提出“宋本”的说法,因此《后画录》的版本实际上也存在同样的争议。前人认为《后画录》为伪书的意见使此书的价值大打折扣,而对于此书版本的争议则关系到《后画录》可能存在的最早面貌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论文基于对前人观点的辨析,并借助于文献学、版本学、校勘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讨论:
第一,通过文献分析对前人判伪论据进行辨析,并结合初唐时的画史记载、画学著作、释门文风、四字格文体、用词等各个方面的讨论,认为此书并非伪书,并且在比较大的程度上保留了初唐时的原貌。通过《历代名画记》中所引内容和今本内容的对比及分析,探讨了两书之间的关系,认为今本《后画录》是经过修改的版本,而《历代名画记》中所引的内容应是《后画录》的初稿本。
第二,通过历代的引书情况、史志目录、前人研究等情况,厘清现存版本情况以及各本之间的关系,以观其序。通过对刻本中字体的笔法和刀法的分析,认为国图所藏“王氏画苑十五种三十七卷本”具有南宋末至元初刻本的过渡性特征,通过版本鉴定以探求现存版本中是否存在时代更早的版本。
第三,在前边工作的基础上,从艺术品评的角度探讨《后画录》中所采用的“推源溯流”和比较的批评方法与中国古代传统文艺批评的渊源,以及在佛教兴盛的时代下,译经文体对《后画录》文体的影响,佛学中的“法身论”对传统形神论和初唐绘画品评的影响。
《张胜温画卷大日遍照佛稿本探析》
专业:美术学方向:古代美术品鉴赏与研究
研究生:徐如意指导教师:卢丁
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段氏一族在中国西南边陲建立了大理国政权。大理国又被誉为“妙香国”,这与举国上下对佛教的信奉不无关联。大理国众多存世文物中,《张胜温画卷》极为重要。该卷绘有“诸佛菩萨天龙八部法会等像”,对于研究云南地区的艺术、宗教等意义非凡。自20世纪上半叶始,有关画卷的研究逐渐增多。由于该卷涵盖海量图像内容,画卷中的部分造像仍有可讨论的空间。本文主要围绕《张胜温画卷》大日遍照佛展开研究。这尊像的具体时代与真伪,即关于画卷的断代和真伪问题,是本文首先需要明确的。在此基础之上,全面梳理南诏、大理国相关佛教造像。该区域现存四尊有题名的大日遍照佛,依据造型特征,将其分为三类进行稿本溯源。而后进一步探析《张胜温画卷》毗卢遮那佛稿本的源流问题。大日遍照佛与毗卢遮那佛,两尊佛教经典记载中关联颇多的造像,它们的图像表达截然不同。在文史资料较为缺乏的背景下,本文尝试基于实物资料分析,解读工巧范本与宗教性质的关系,增进对滇密系统的理解。
《刻像存之不朽:明刊汪氏列女传插图研究》
专业:美术学方向:中国古代美术史论研究
研究生:袁雯指导教师:李明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刊刻于万历年间徽州的《汪氏列女传》插图,该书的刊成根植于万历年间节烈文化与女教书籍盛行的社会背景之下,因此本文就该书作为个案展开研究。
首先文章从古籍版本鉴定的角度出发对此书的基本信息进行了辨析,认为“真诚堂本”为初期印本,是在版片刻成放置一段时日后印成的本子,而“知不足斋本”是清代刊刻者对旧版进行校对修补后重印的本子,两本实出于同一版片。此外,后世版画史普遍将此书定为“汉刘向撰,明新安汪道昆辑,明仇英绘图”,文章经过考证后发现该书增辑者非“汪道昆”也非“汪氏”,而是万历年间的徽郡文士所辑无疑。另外绘稿者“仇英”亦为清人所加,是一种托伪明代名家的行为,究其原因是较多文献记录仇英绘制过列女图,这类文献支撑了清人对仇英的历史想象,托伪“仇英”更能获取该书插图艺术价值的可靠性。
再则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19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