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美术概论美学札记六十三梁启超的ld

发布时间:2020/10/8 17:02:27   点击数:

梁启超(—)在上世纪初我国美学的建构阶段起到了“启蒙”性的作用,然而时间已过去近百年,他的美学思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新世纪初,章启群著《百年中国美学史略》中,才让梁启超有了一席之地,可惜的是,还是作为“蔡元培”一章里的附录出现的,即为《附:梁启超的“趣味”说和美学观》;另外是陈文忠著的《美学领域中的中国学人》,这是“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研究丛书”中的一种,终于将梁启超与王国维、蔡元培、鲁迅、朱光潜、宗白华、蔡仪、王朝闻、李泽厚并列,我们可以认为他是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的九大美学家之一的。令人欣喜的是,后来相继又出了两本研究梁氏美学的专著,其一是金雅的《梁启超美学思想述评》,其二是方红梅的《梁启超趣味论研究》。

梁氏美学的这种遭遇客观上也有一定的原因,那就是虽然梁启超发表了不少关于趣味主义美学的文章,如《趣味教育与教育工作者趣味》、《美术与科学》、《学问之趣味》、《美术与生活》等,但梁启超并不是专业的美学家,他不象王国维等学者那样出过美学专著,并形成自己的鲜明美学体系,而他更多的象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启蒙宣传家,他的美学思想散见于他的演讲之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文章是用来“觉世”的,而非为“传世”,所以这大大影响了他的美学影响与地位。

梁启超的美学思想是以“趣味”为核心的,可以称之为“趣味主义”美学,他一生对“趣味”情有独衷,诚如他自己所言:“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是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柢?’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柢。’”梁启超还曾说:“问人类生活于什么?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生活于趣味’”,“人若活得无趣,恐怕不活着还好些,而且勉强活也活不下去”。

对于梁启超美学思想,金雅作了既恰当又简洁的概括:“是以趣味为核心,以情感为基石,以力为中介,以移情为目标的人生论美学思想体系”。而方红梅作出了进一步的深入与发掘,指出:“梁氏对趣味意涵的理解,从逻辑上看,呈现出从艺术到审美到人生不断开放扩大的逐渐广义化特点。从根本上而言,他对趣味的阐释,则总是以人生为出发点且以人生为归结点的,而这人生,又应是与审美、艺术内在贯通的人生”(《梁启超趣味论研究》第19页)。

梁启超对于趣味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作过生动的表述,一方面认为趣味在生活中具有着“本体”意义,趣味即生活,生活亦即趣味。他说为趣味而忙碌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有价值”的生活;另一方面,认为趣味对于生活具有“动力”意义,他说“生活的原动力”就来自于趣味。与“趣味”相反的却是“干瘪”与“萧索”,有如“石缝的生活”,其特点是“挤得紧紧的,没有丝毫开拓的余地”;或者如“沙漠的生活”,其特点是“干透了没有一毫润泽,板死了没有一毫变化”。

在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美学中,同时还有一个与“趣味”不可分的一个范畴,那便是“情感”。梁启超认为,趣味构成了生活的动力源,情感构成了趣味的动力源,情感具有着最基础、最内在的意义;没有情感的激发,就没有趣味的萌生;没有趣味的实现,也就没有理想的生活。有趣味,并且是有情感推动着的趣味,才能构成生命的活力,让生命呈现出勃勃生机和盎然意趣。这就是梁启超心目中的趣味的境界、美的境界,也就是趣味的艺术人生境界。

我们还应当看到,梁启超的“趣味”,不是普通的“趣味”,更不是下等的“趣味”,而是有崇高与博大的品位,是一种潜蕴审美精神的生命意趣。他认为趣味的本质就是“无所为而为”与“为而不有”的统一所达成的有“责任”的“兴味”。梁启超把“为”视为人类个体存在的本然姿态,强调真正的人不仅要“为”,还要超越个体之“为”的成败、得失之忧,从而达到“不有”的境界,实现并体验个体与众生、与宇宙“迸合”而成的所谓“春意”境界。他心中的“趣味”境界,是通过情感教育来实现的,是一种升华了的“趣味”境界。强调“趣味”的升华,其实是梁启超美学的一个重要特色。

梁启超的“趣味”美学的理论是对中西哲学的融合,其中康德与柏格森对他的影响最著。

从康德始,美开始走向情感、走向个性、走向人的完善与人自身的价值。梁启超把康德誉为“近世第一大哲”,受康德影响较深。他对趣味之美的本体构想,主要就是在康德意义上的哲学美学范畴中来观照的。梁启超把情感视为趣味的内质,强调情感是趣味之美实现的基质。这种关于美的思考的情感视角与价值立场,也明显地折射着康德美学的身影。另一位对梁启超趣味美学思想创构产生重要影响的,是20世纪生命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柏格森。柏格森认为生命冲动是宇宙的本质,是最真实的存在。但生命不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心理意识现象,是一种意识或超意识的精神创造之需要。梁启超从中西文化中借用了“趣味”的术语,但却注入了自己的新的内涵,梁启超所界定的“趣味”,既非中国传统文论中单纯的艺术情趣,也非西方近现代美学中纯粹的审美趣味。

梁启超提倡“趣味主义”审美人生,也就是要人生艺术化、审美化,与之相近的有朱光潜的“情致”说、丰子恺的“童心”说、宗白华的“情调”说等,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都强调人生的艺术化,艺术人生。这种“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潮,在上世纪三、四年代引起了诸多学者和艺术家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1990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