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简介 >> 哲学人生与语言转义1
哲学人生与语言转义(1)
盖伟江
中国文化重视“通畅”,例如“通则不痛,通过了一个决议,行不通,说通了家长,没门儿,心眼儿,开窍”等表达方式;现代汉语调侃某人思路异常开阔说“脑洞大开”;将费力的调解或不太光明正大的走关系,说成“疏通”,将一种恳切的请求宽松叫“通融”,将试探性的接触叫做“沟通”,偶尔作“勾通”,将合谋做坏事叫做“串通”,将学问分为“通晓,精通,粗通,融会贯通”等。
通或不通,和空间中的“宽与窄”有着密切的关系。阿拉伯语中和“宽”有关的隐喻转义,在上文已有涉及。这里特别探究一下???(窄)的某些复杂的转义图式。阿拉伯语有一句著名的成语??????????????,大致相当于汉语的“患难见真情”,英文的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此处的???似乎是一个容易理解的向“生活不宽裕”的转义,整个短语的意思相当于“朋友就是困境中接济你的人”,其实不然。很多收录该成语的阿拉伯语词典类著作,都会给短语中的???标上开口符,这似乎透露着这个状语成分的不同寻常。事实上这个成语可以扩充一下成:???????????????????????????,这里的???不是一般的常态的生活拮据,而是特别危急的关头。可以佐证这种想法的有汉语典故“图穷匕首见”,英文的anarrowbrushwithdeath(与死亡擦肩而过,勉强捡回一命)。另外,从资源上看,汉字“穷”、“窘”、“急”①都和空间的“窄”紧密关联。在这一点上,???的同义词???似乎“千钧一发”的危急色彩更浓厚一些。
阿拉伯语和“不通”有关的,包括“聋”,???的词根含义是“实心的,不开窍的”,也反映了他们对“通”的认知。???除了指“聋”,还指“果实的硬核”或隐喻“问题的本质”;?????????就是“心”最后走不通的地方,也就是内心最深处;???????就是“耳聋的机器”,隐喻“爪牙”,“走狗”,“打手”等;?????????就是埋头做事,“充耳不闻”别人的意见等。
汉语说“开胃”,“胃口大开”,“胃”和“胃口”相比较,就是一种功能关系的借代。阿拉伯语也类似:??????????。人的身体器官里,和“开”关联密切的,除了胃口,还有“智力”领域的“脑子开窍儿”、“开化”、“开明”等,“花钱”领域的“手开”。从这个角度,也能部分阐释为什么穆斯林在宣传伊斯兰教传播初期的对外扩张时,选用??????一词,绝不用?????。就是因为此处的“开”暗含“使开明,开化”之意,而不是简单的“征战、征服”,自然更不是“侵入”。
“源域”不一定出现在字面,但肯定在人的意识里。例如阿拉伯语有的词典在“开”词条下有如下义项:
??????
开胃的(小菜,饮品,药物等)
为什么很多和身体器官有关的“开”,到了四母动词主动名词,就收缩到只和“胃”有关呢?从认知角度看,就是因为生活中最常见的具有“开启”功能的事物,首先和胃口有关。
阿拉伯语对于“开”的认知,和汉语既有相似又有不同。特别是和人有关的“开化”、“开明”、“开放”等。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国人在和阿拉伯人谈论妇女戴不戴头巾时,常说?????????????????????????????????????(沙姆地区妇女开明,很少戴头巾),而阿拉伯人听到后通常会面露难色,提示这样的妇女是??????(自由的),这样就把戴不戴头巾归结为个人的自由选择,巧妙地避开了宗教敏感性以及和“开”有关的性暗示。同样是窗户,?????词根涵义是“穿透”,而????着眼点是窗子框架内的横条竖条相互交错,使用这两个词的时候,应该考究词根的涵义,而不是轻易断言哪个“窗子”更大。
和“开”、“通”转义有关的另外一个领域(目标域)“慷慨”与“吝啬”,可以被隐喻为一把精准区分阿拉伯民族和汉民族的“标尺”。在阿拉伯人的民族性格中,最引人瞩目的恐怕就是“慷慨”了。甚至可以说,阿拉伯人把体现“慷慨”的热情好客和乐善好施看成阿拉伯民族的象征和标志并倍加珍惜,从古至今都未曾改变。就像希提《阿拉伯简史》中说的那样:“在伊斯兰教之前的诗人,即那个时代的新闻记者,他们对于歌颂款待,是乐而忘倦的,招待、热忱和丈夫气概,被认为是这个民族的高贵的美德,他们对于自然界的顽强和无情,都感到束手无策,这种共同的感觉,使他们觉得需要一种神圣的义务,那就是对于客人的款待,在一个找不到客店或旅馆的地方,对于一个客人拒绝招待,或接待以后加以损害,这不但有伤风化,玷污门楣,而且是违抗真主-真实的保护者-的罪行”。②
阿拉伯民族这种典型性格的形成,和上文提到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早期的阿拉伯人长期处于游牧和商业生活中,居无定所的不安全感和强烈的部落归属感,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消费观和享受观。这一点完全不同于古代中国安居乐业、安土重迁、重农抑商、小富即安的生活追求。
现代汉语中的“慷慨”默认指向和花钱有关的大方。其实就像上文提到的“源域脱落”,“慷慨”实际上是“慷慨解囊”、“慷慨相助”等的缩略,这种缩略相当于省略了主干“花钱”,升华了原本的状语。从字源上看,慷慨是“情绪的高昂”,如“慷慨陈词、慷慨激昂”等,所以说现代的“慷慨”和“花钱大方”的关联,是一种指称意义而不是涵义。同样,“吝啬”在源头上,“吝”字常与“悋”通用,类似“悭”和“惜”,都是心理上的不舍得;而“啬”也常视作“穑”(本义和庄稼收成不好有关)或“濇”(本义是水涩不滑)的通假,由此可见,在指称“花钱小气”上,“吝啬”也经历了隐喻转义路径。
现代汉语的“大方”、“大气”对“舍得花钱”的指称,是一种“狭义”用法。其广义指称更加宽泛,可以指称人言谈举止的大方大气,以及文艺作品的大方大气等,再次彰显了字面“涵义”和深层“指称”的差别。
从严格的“涵义”来看,????内涵的“舍得花钱”接近于???、????等语词,以及隐喻转义的???(本义是湿润、露水)、????????????????????????以及????????(本义是牲畜饮水的地方宽敞)等。自然,????内涵的其他诸如“豪爽,侠义,高贵”等则接近于?????、?????、??????、????、?????等。
阿拉伯语中和“慷慨”有关的成语很多,例如:
??????????????????
比挂满果实的椰枣树还慷慨
????????????????????????????????????????????????????.?????:??????????????????????????????
(有的椰枣树结的果实太多,为了防止树枝被压断,在树下扎一些支撑的架子,这些架子叫做??????)③
与“慷慨”(????)相对,阿拉伯人对“吝啬”(????)的贬抑足以引起非母语人士的重视。例如,一位中国人在一家阿拉伯人开办的商场里看中了一盒椰枣,并为了价格零头和店主讨价还价许久。最后他半开玩笑地说:?????????????(朋友,你也太小气了),不料店主对????一词表示出明显的不快:??????????????????????????????????????????"???????"??"??????"(朋友,在这种场合不要使用????一词,而要说????或???)。
与“慷慨”相对的另外两个语词是“节约、节俭”。无论是节制、约束,还是俭朴,其蕴含的“拮据和紧缩”在崇尚消费的阿拉伯人看来都是“向下的和消极的”,而中华文化基于内敛自足的农业文明和家庭观念,对“苦日子”习以为常甚至赞扬倡导,这在整个世界的民族文化中都是非常独特的。在阿拉伯语中,要为“慷慨”和“吝啬”找一个过度语词着实不易。?????的涵义恰恰就是“花钱既不浪费又不吝惜”,但其词根??????很早就被默认对应“经济”,从而也减少了这个动词的使用频率。而????的涵义是“生活困苦,境遇不佳,艰难度日”,感情色彩和汉语的“节俭”差别较远,也鲜见于现代阿拉伯语中。甚至在某些媒体中,如果出现??????????????(理性消费)这样的表达,都可能引起民众的猜疑和不安。笔者本人的硕士论文曾经印证过这个例子,当时按照学者通行的解读,?????是一种“向下的、消极的”的“指导”。今天按照“涵义”和“指称”的关系来看,????译成“指导、引导”其实只是???“成熟理智,有理性”这一“涵义”的“指称”,换句话说,?????和?????的“涵义”都是“使具有理性”,这样,??????????????(理性消费)其实是一种非常中庸平和的表达,也契合当前世界绿色、环保的潮流。
与金钱财政相关的另外一个领域是“商业”。古代阿拉伯人以善于经商文明,承担了东西文明交流使者的角色。而中华文化向来是重农轻商、崇本抑末的。阿拉伯语通常表示“商品”、“货物”的两个词?????和????,其背后有丰富的信息。汉语中的“商品”,其中“商”字的本义和“计算”有关,而阿拉伯语?????和????的词根都有“切开,裂开”的意思。我们通过政治经济学知道,商品并不是一直存在的,无论是作为概念还是实物,只有当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时,才有了交易的可能。所以可以设想一条隐喻路径:某个家庭擅长做豆腐,做整块的豆腐。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掰下或切下一小块儿豆腐和别人交易,这块儿豆腐就成了商品。可见,阿拉伯语表示商品的两个词,都和商业最突出的特点如“计算,交换,利润”没有关联,反而在“切割,分开”上达成了一致,不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视角,而且契合印证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结论。
节选自盖伟江《语言隐喻的认知阐释》(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注释
①“急”字源头似乎是“心急”,但多数文字学者都主张其本义是“窄”,姑从之,可参考“危急”、“库存告急”等表达方式。
②菲利普·希提《阿拉伯通史》,马坚译,新世界出版社,年,第26页。
③杨言洪主编《阿拉伯语汉语成语谚语辞典》第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