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简介 >> 我为什么喜欢中科院那位博士的论文致谢
小时候我们都背过《送东阳马生序》,但其实未必理解那个在深山巨谷中负箧曳屣的少年。
直到我看了那位中科院博士的论文致谢。
在未来,我一定会把这篇文章推荐给自己教过的每一届学生,和我的孩子:
我为什么喜欢这篇文字?
因为他很真诚,并且在不经意间用这种真诚对抗了中文互联网上长期存在的「人生虚无主义」。
其实,这篇致谢的故事素材并不新鲜,但是这位学长看待自己人生的视角却让我大受震撼。
他的这篇致谢,如果你硬想简化,说的就是一个农村的寒门弟子,凭自己的努力读完博士,并在互联网公司找到了一份的工作,开始自己社畜之路的故事。
——我猜,你能想到很多类似「寒门贵子」的网络文学。
但长期以来,这个故事却有另外的讲法。
大约十多年前,还是《意林》和《读者文摘》当道的时代,我就看过一篇类似的故事,标题起的很咪蒙,叫做《我奋斗了18年,才有资格和你一起坐在星巴克里喝咖啡》;
最逗的是十年之后,还有一位不愿署名、却愿意署母校校名的清华网友续了一篇,叫做《我奋斗了18年,不是为了和你一起坐在星巴克里喝咖啡》。
——如果你没有看过这两篇文章,稍后可以去后台回复「18年」,我给你准备了全文。
简单来说,这个故事说的就是一个小城市里的孩子努力刷题考入上海的一所大学,但是毕业后发现身边的同学父母要么支持买房买车,要么安排进政府国企,而自己还是一穷二白,对世界认知的巨大差距让他们感觉自己拼尽全力的人生,显得苍白无力。
我来摘录一段吧:
“我可以忍受城市同学的嘲笑,可以几个星期不吃一份荤菜,可以周六周日全天泡在图书馆和自习室,可以在周末自习回来的路上羡慕地看着校园舞厅里的成双对,可以在寂寞无聊的深夜在操场上一圈圈地奔跑……
我想有一天我毕业的时候,我能在这个大都市挣一份工资的时候,我会和你这个生长在都市里的同龄人一样―做一个上海公民,而我的父母也会为我骄傲,因为他们的孩子在大上海工作!
终于毕业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辛辛苦苦读出来的大学文凭,竟然很难找到工作,在上海工作难找,回到家乡更没有什么就业机会。
能幸运地在上海找到工作的应届本科生很多只有每月多的工资水平,也许你认为这点钱应该够你零花的了,可是对我来说,我还要租房,还要交水电煤电话费还要还助学贷款,还想给家里寄点钱让弟妹继续读书,剩下的钱只够我每顿吃盖浇饭,我还是不能与你坐在starbucks一起喝咖啡!”
当然,除了人生境遇的差异,还有眼界和认知:
「突如其来地,你的喜讯从天而降:邀请大家周末去新居暖暖房。怎么可能?你竟比我快?可豁亮的多平方米、红苹果家具、37寸液晶大彩电无可质疑地摆在眼前。你轻描淡写地说,老头子给了10万,她家里也给了10万,老催着我们结婚……回家的路上,女朋友郁郁不说话,她和我一样,来自无名的山城。我揽过她的肩膀,鼓励她也是鼓励自己,没关系,我们拿时间换空间。
......
两个人赚钱的速度快得多。到年年底我们也攒到了人生中第一个10万,谁知中国的楼市在此时被魔鬼唤醒,海啸般狂飙突进,摧毁一切渺小虚弱的个体。年3月,首付还够买西四环的郦城,到7月,只能去南城扫楼了。我们的积蓄本来能买90平方米的两居来着,9月中旬,仅仅过去2个月,只够买80多平。
没学过经济学原理?没关系。生活生动地阐释了什么叫资产泡沫与流动性泛滥。这时专家跳出来发言了,“北京房价应该降30%,上海房价应该降40%。”要不,再等等?我险些栖身于温吞的空方阵营,是你站出来指点迷津:赶快买,房价还会涨。买房的消息传回老家,爹娘一个劲儿地唏嘘:抵得上俺们忙活半年。在他们看来,元一平方米是不可思议的天价。3年后的,师弟们纷纷感叹,你赚大发了,四环内均价1万4已无楼可买。
......
这便是我和你的最大差别,根深蒂固的分歧、不可逾越的鸿沟也在于此我曾经以为,学位、薪水、公司名气一样了,我们的人生便一样了。事实上差别不体现在显而易见的符号上,而是体现在世世代代的传承里,体现在血液里,体现在头脑中。18年的积累,家庭出身、生活方式、财务观念,造就了那样一个你,也造就了这样一个我,造就了你的疏狂佻达与我的保守持重。
......
当我还清贷款时,你买了第二套住房;上证指数点,当我好容易试水成为股民,你清仓离场,转投金市;我每月寄0元回去,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你笑嘻嘻地说,养老,我不啃老就不错了;当我思考着要不要生孩子、养孩子的成本会在多大程度上折损生活品质时,4个老人已出钱出力帮你抚养起独二代;黄金周去一趟九寨沟挺好的了,你不满足,你说德国太拘谨美国太随意法国才是你向往的时尚之都……」
我不知道你读完这些文字有什么感受。
它给我的感觉是:你看这个阶层鸿沟,又大又深,底层人再怎么努力,也是没用的。
——这就是中文互联网几十年来对于底层小人物奋斗故事的叙事逻辑:通过强调阶级差异,渲染一种人生的虚无主义。
套用时髦的词,这种写作手法,其实就是一种PUA.
通过创作让人感到自卑的名词,而达到贩卖焦虑目的的写作方式,其中最典型的两个词,就是「凤凰男」和「小镇做题家」。
这些PUA词汇的的共同点是: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从本质上否定小人物的人生价值。
你通过不懈奋斗从农村来到了大城市,但是没有用,因为你洗不掉自己泥腿子的出身;
你通过认真学习从小镇中学进入名校,但是没有用,因为你除了在教育系统里内卷,别无出路。
——这些话默认的潜台词是:我们的未来一片光明,你们底层人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用的,你们不可能比得上我,你们就应该去做个厂妹,或者骑着小铁驴给我们上流社会送外卖。
我可去你妈的吧。
这位中科院学长,其实大抵也是他们口中的「小镇做题家」和「凤凰男」。
但是当他回顾自己人生时,没有充满悲情地把文章写成《我奋斗了24年,才有资格和你坐在腾讯》,他的文字非常平静。
亲人一个接着一个离世,他说「这每一座坟茔都提示着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弥足珍贵」。
自己抓来换学费的黄鳝被父亲拿去换了酒和肉,他说「都是难以避免的事」。
他对自己生活的评价是:「身处命运的漩涡,耗尽心力去争取那些可能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东西,每次转折都显得那么的身不由己......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这段话,如果单独拿出来看可能只是让人感动,但如果把它和那些《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一起坐在星巴克里喝咖啡》的文章放在一起,除了感动,我还有很多敬佩。
我敬佩他,把我们从虚无主义的泥潭中拯救了出来。
它很实在地提醒了一点快要被我们忘掉的事情:当我们谈论一个人的生活是否伟大时,首先要看看他是用什么样的资源,完成了这样的生活。
用一千万办成一件事,和一分钱没有,办成一件事——看似只是做了同样的事,但这背后的意义,其实是天壤之别。
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现有资源约束的条件下,认真过好自己的生活的。
我们为什么会产生人生虚无的感觉?
因为我们经常拿自己的成绩和别人比。
我们总想和别人一起坐在星巴克里喝咖啡。
奋斗了18年,才能和别人坐在一起喝咖啡,这种人生难道不虚无吗?
但很显然,这位中科院的学长非常清楚自己努力的价值。
在腾讯的AI实验室里,他可能会碰到来自大洋彼岸的海归,他的同事住着他买不起的浦东大house,但他会感觉自己的人生很虚无吗?
我猜不会。
的确,他的社畜生活在高贵的人眼里不值一提。
但是,用自己最开始的那一点点资源,让自己过上了一个平凡人的普通生活。
他的努力,就非常有价值。
猜你喜欢
1
精致利己的东亚巨婴
2
杨幂晒腰被批,是男权社会对女性主义的杀鸡儆猴吗?
3
窝囊废、败家子儿与守财奴
Heshawn点击文末广告,赞助商会替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