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论语中十条黄金定律,改变自己穷忙的人

发布时间:2021/8/13 20:19:28   点击数:

1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该句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论语·为政》篇中提到,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在此孔子又提出了“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的修养方法,就是为了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在人的一生中,重要的不是你能做出什么伟大功业,而是能否战胜自己。战胜自己,就是促使自己内心向善力量的增长,去除心中的不良念头,塑造和重建自己的人格,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自省是办不到的。自省的方法很多,比如慎独和曾子的三省吾身,这两个方法都注重内在的感悟。而孔子这里提出的方法则是由外而内,避免了独坐枯思可能带来疲倦和迷茫,从而使自省变得生动和活泼起来。

这句话,孔子还意在告诉我们,自我修养需要持开放、包容态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只要对方是可以让我们学习的能者,不管是谁,不管他出身如何,我们都可以向他学习,一个人只有博采众长,才能变得更优秀。“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

“君子有三戒”

《论语·季氏》里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件事要戒备:年少时,血气不稳定,要戒备贪恋色;到了壮年,血气正旺,要戒备逞强好斗;到了老年,血气衰弱,要戒备贪得无厌。”

孔子把人生成长分为少年、壮年、老年等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需要重点注意重点事项。即少年时戒美色、壮年时戒殴斗、老年时戒贪图。

为什么年少戒美色?是因为“血气未定”(血气还不成熟),需要避免各种诱惑。

为什么壮年要戒斗?是因为血气方刚,容易冲动。

为什么老年要戒得?是因为血气衰弱了,要避免贪得无厌。

以我的理解,“戒”,并非杜绝,而是要把握适当的度,需要控制、需要防范,不要迷失心智,做出伤人伤己之事。

3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中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翻译过来就是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成人之美”并不难理解,其重点在“美”上。这个“美”字,指的就是别人好的或善的、最起码也是对社会或他人无害的愿望或计划。“成人之美”不是单纯帮助别人达成愿望,而是帮别人达成美好善良的愿望。如果帮别人干坏事,目的实现了,那也不叫成人之美,而是“助纣为虐”。因此,所谓“君子成人之美”,就是指有德行的人,总是想着让别人好,尽力为别人创造条件,成全别人的好事。这种“助人达成善良愿望”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君子成人之美,出于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是一种博大的情怀。这种助人达成美好愿望的情怀,不但给人带来情感上的慰藉,还能给人以生活或事业上的帮助,是在积德行善。

如果实在没办法帮助的话,不做小人行径也好。

孔子有句话说得特别好:“观危墙即倒,既勿扶,然则勿推甚善。”

看见别人的墙要倒了,如果你不能扶,那么不推也是一种善良。

看见别人难过,如果不能安慰,那么不幸灾乐祸也是一种善良。

0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句源自《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章》。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自己希望怎样生活,就想到别人也会希望怎样生活;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自己希望在社会上能站得住,能通达,就也帮助别人站得住,通达。总之,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中国民间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做人,一定要厚道。真正善良厚道的人,不会牺牲别人的利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处世之道,快乐、满足与否只有自己明了,你可以评头论足,但底线是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和绑架别人。

05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孔子说,有些人很夸海口,讲仁讲义比任何人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却从不脚踏实地。

巧言令色就是利用花言巧语去迷惑、取悦他人的行径。那些“巧言令色”之人,善于察言观色,见机行事,八面玲珑,讨人喜欢。但是如果从动机上分析,这种行为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多半是小人未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做出来的。作为智者,孔子对这种行为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提出了“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观点。

做人应当脚踏实地,躬行务实,远离巧言令色之人。

06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论语·阳货第十七》:“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一般人所讲的话是不是真的,这些需要仔细的辨别,不可以轻信,更加不可以轻传。如果在路上听闻之后,又在路上去传,道听涂说,这种人往往是抛弃了道德,“德之弃也”,是自己抛弃道德,不是道德抛弃他。

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其实,就是说求真务实的意思。在探索真知的路途上,要讲求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

不懂装懂,害人害己。

08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再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09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

做最好的自己就可以了。

10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为人处事,要有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能够在寂寞中做成应该做的事业,完成应该具有的仁德修养。学,是为了自己的进步,而不要把精力用于怨天尤人上。处世是需要了解别人的,自己心态平和,才能真实地了解别人。不去苛求别人,要把精力用于提升自己的能力上。君子不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不忧虑不能树立美好的名声,只忧虑自身的修养不够深厚,不能去充分了解别人。

孔子教育学生要耐得住寂寞,不要把精力浪费在怨天尤人上。

不了解别人容易故步自封;不了解别人也就难以应对与他人的交往。

~END~

了解更多资讯,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2318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