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招生通告换个角度读论语孔夫子上

发布时间:2021/8/13 21:12:18   点击数:

一部《论语》千古流传,一位老师万世师表,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这位老师和他学生的对话里。

——

学而篇,作为《论语》的首篇,是整部《论语》的总纲,研究好了学而篇,整部《论语》的精义也就迎刃而解了。

学而篇里,孔子师生六人,其中三位弟子是当时的国师,这样一群师生之间对话的编排,绝非一般人的手笔,孔子也绝不是我们观念里“累累若丧家之犬”的失落和迂腐。

南老师强调“《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学而》篇的一些内容,如果把它改编作话剧,那一定是一场很滑稽、很有趣,令人莞尔的戏。

在刚刚结束的央视栏目,就是通过戏剧的形式,把孔夫子和他弟子们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来。

图片来源为央视综艺节目

这个活动希望达成的目的:

一、我们有没有能力在两天的时间内了解《学而》篇的涵义?

二、更能体会到它是一篇文章,一出话剧?

三、进而把这出话剧有结构重点和起承转合的演绎出来?

四、甚至更进一步,把《学而》篇的精神应用到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中,以话剧的形式演绎出来,使一般陷于现代社会心理病态的人们,能够求得一个解脱的答案?

南老师在《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序文中说到:“……若能使一般陷于现代社会心理病态的人们,在我们讲的文字言语以外去体会,能够求得一个解脱的答案,建立一种卓然不拔、矗立于风雨艰危中的人生目的和精神,这便是我所要馨香祷祝的了”

图片来源为央视综艺节目

原来我们所学的古文,并非是公认唯一的正确答案。仔细学完更认同南怀瑾老师对《论语》的解释,更合乎逻辑,有理有据,《学而》并非像我们之前理解的那样各自独立、割裂、而是一篇观点明确,前后呼应,内在逻辑严谨的文章。感叹不同的解读,意思差异巨大,甚至截然相反,佩服南怀瑾老师的严谨、负责、反思的精神,为我们正本清源。

——董同学

《学而》篇可以作为一篇文章,很惊讶。平日接触《论语》的翻译有很多误解。

——刘同学

用戏剧的方式学习经典,用空杯的心态,重新认识孔子的《学而》篇。之前对《学而》篇的部分篇章有所了解,但这次通过看南怀瑾老师的书,几位老师的分享,可以说对《学而》篇有了全新的认识……用戏剧的方式,用戏剧作为工具来研读经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让大家能灵活运用《学而》篇的思想、方法、精神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三同学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与排演,我才知道,原来《论语》真的是先贤们的交流与思维的碰撞,而它确实也可以变得“平易近人”,生动活泼,尽管孔子距离我们已经有年了,但先贤的智慧至今依旧闪烁着光芒。

——张同学

后来当我们开始写剧本、排练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好像打破原来的句与句之间的束缚,也是很连贯和谐的。发现当我们带着对原文的领会和自己的理解站在台上时,是能够自然而然地带着感情演绎出来,相比那时孔子和他弟子们说的话也是对于时事有感而发的吧!——李同学

《学而》篇首尾呼应,前后条贯,环环相扣,是一篇浑然一体的大文章。其内外兼修之道,有体有用,有理有法。《论语》是中国人的处世圣经,《论语别裁》用现代人听得懂的白话将圣贤做人做事之道展现出来,经史合参班通过反复精研和表演让我们入乎其内,演出其外。不知不觉中,《学而》篇的十六句话成为了我们的精神财富,指导我们的为人处世。经史合参大矣哉!三天研参,至今还沉浸在当年孔门师弟如沐春风的教化气氛中。反观眼下学校教育,多注重科技知识培训,孔门人伦大教郁而不彰,不禁唏嘘潸然。何去何从?

——赵同学

01

课程时间

年8月20-22日(两天两晚);

8月20日16:00-18:00报到

8月22日17:00结束

8月20日、21日住宿书院。

02

课程费用

学费:元/人(以上费用含书院两晚住宿费、学习资料费、课程期间的餐饮、茶水)

03

招生人数

报名满18人即开班,上限为28人,额满即止。

04

课程地址

恒南书院(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恒南路号,近江月路。地铁8号线江月路下)

05

报名事项

联系人:马可老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jj/2320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