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简介 >> 恭喜退圈她曾谣言缠身,如今44岁考研上
她曾饱受谣言困扰,被不知真相者排挤甚至试图封杀。她十几年如一日努力自证清白,如今淡出娱乐圈,扎根向上生长。
在直播间里写作业的张静初,成了近来互联网的一道奇景。别人直播带货,她直播学习,状态还真不像演的。
有人纳闷:财富自由的女明星,为什么还要每天写作业?抱着好奇心点进直播间的观众越多,对于这一现象的疑问就越少。
越来越多的网友被她坚持学习的态度激励,视其为“精神榜样”。
原因无他,在张静初身上,许多人汲取到一种能量——人生无论处于何种境地,只要保持学习,总能迎来新的光景。
述(最多18字打开张静初的直播回顾,最早的直播记录要追溯到2月16日。
那场直播命名为“沉浸式写作业”,往后以这一状态命名的直播不定期出现。
有时是5:09、6:30这样的清晨时刻,有时是类似于23:54的深夜。
泡一杯茶,坐在电脑前,张静初的直播就正式开始。
大多数时候,她都是在码字的状态,从碎碎念中得知她是在写导演系的作业。
有时,她也会在直播间里展示她和外教语音上课的过程。
一坐几个小时,甚至吃饭也在直播镜头下,只为争分夺秒:一边吃饭,一边写作业,这样就不会浪费时间。
时间久了,越来越多的网友陆续刷到直播现场,无论什么时候都能看见她在直播,有时还没起床就刷到她在写作业。
况且,她直播熬夜写论文的样子也太真实了吧!
看着她从早上睡眼惺忪写到晚上两眼无神,网友们也从不理解“她为什么总在写作业”到加入其中,跟着她一起学习、写作业,甚至把她的直播当作白噪声。
述(最多18字在这条没有其他明星涉足过的赛道上,张静初仿佛像是回到自己的舒适区:
她为了赶第二天早上10点交作业的deadline,写到凌晨1点。
她实在熬不住了,嘴里念叨着“不写了,写不完了,尽力了”,然后喝了维生素C、吃了坚果,美美进入梦乡。
张静初实力演绎无数大学生深夜赶作业的日常。
如此卖力直播,难免回想起各路明星昔日的殊途同归——直播带货。
其实张静初也有过直播带货,但她走的不是大众直播带货路线,而是卖起了书。
她所售卖选品每一本拿出来,都能介绍书本核心内容和阅读感受,可见她是真的热爱读书,乐于分享自己学习的感悟。
在满屏浮躁的追逐流量中,张静初淡出大众视野,半只脚已然退圈,如今扎根学习的她,无疑是股清流。
述(最多18字想知道张静初的直播学习是不是在作秀,翻看她这几年的社交平台就清楚。
更新自己的学习记录是她早就有的习惯。
平日里她就经常发一些在校期间课程安排、作业拍摄的记录,四五个项目同时进行是她的常态。
述(最多18字有时遇到作业堆积如山,好不容易“肝”完作业,她还会发视频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念书感受。
述(最多18字追溯她直播学习的起因,也是因为去年考上美国电影学院导演系。
她曾在演讲中透露,自己选择的这所学校是“出了名的苦和卷”。
号称“美国最难考”的电影学院,诸多好莱坞大咖都出自这里,其中导演系更是难度极高的专业。
很多导演系的毕业生在多年后回想起来都会说:“只要能在AFI的第一年活下来,之后的职业生涯就没有什么熬不过去的。”
被学校录取时她已43岁,作为出道多年、不缺作品傍身的女演员,没有选择隐退,反而是往行业更深处钻研起来。
张静初的备考经历,更是励志。
当初决定报考时,距离考试只剩下不到4个月时间。
仓促的准备时间里,她需要拍摄两部短片作品、备考托福以及在4天时间里完成3篇论文。
为此,她还曾更新托福备考日记,督促自己学习。
在此期间,她坚持每天早上用一个小时准备好一整天的饭,半个小时用来洗衣服和打扫卫生。
然后用剩余的所有时间全力冲刺复习:下午3点,计时连做4篇阅读,感觉头上在冒热气,CPU过载了。
晚上8:30,继续攻克写作,做一篇综合写作、一篇独立写作,再背一篇范文。
最令张静初头疼的写作部分,在第一次模考时她才拿了14分,为此她还积极尝试网友们提供的复习建议。
好在最后,她拿下分过线。
她曾感叹:“不断学习的人是不怕变老的,学习是对抗熵增最好的方法。”
有这样的学习精神,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她能在43岁考上名校,为什么她出道多年演技愈发精湛,去年爆火的《漫长的季节》里,即便戏份并不多,也足够惊艳众人。
述(最多18字而她写给角色的告别信,也足以见得她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和不俗的文学底蕴:
“从受害者到加害者,从被性侵的女性到连环杀人犯。在以暴制暴的深渊里……时间被凝结在那个寒冷的秋夜。
“这个季节好漫长……追凶的王响,苟活的沈墨,花了二十年才走出那个深秋……”
述(最多18字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清晰直观地展示了一位女性有目标、有行动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
她没有停留在表面说说而已,而是真的沉下心来学习。
不论结果如何,这都是令人敬佩的能力。
更何况她的确也用实际行动和成果,证明了学习带来的成长。
张静初的直播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说,出现在互联网最需要“她”做这件事的时候。
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不再陷入年龄、家庭的桎梏,在被要求稳定的年纪,“折腾”属于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社交平台上,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此类叙事:
“35岁,决定考研。”
“大龄留学,重启人生。”
点进关键词,更广阔的人生体验扑面而来。
有人忘不了18岁的梦想,于是不愿再将就,辞职考研,决定不要被所谓的社会时钟捆绑,勇敢追求自己想过的生活。
有人在进入一定年岁后,饱受职场年龄歧视,于是通过精进自我,见识不一样的世界,开拓全新的可能。
4年前,张静初在报考美国电影学院时,外界也有不少声音建议她:
你已经40岁了,留给一个女演员的时间不多了,你应该抓紧再拍两年戏,利用好自己的黄金时间。
但张静初却认为:
“如果每一天都是我们最后的黄金时间,我们到底要用它来干什么?
“我想要活得绽放,要活得无拘无束,即便明天我会凋谢,今天我也要开出最美的花来。”
别急着嘲讽张静初直播写作业是否是为了热度,我们更应当看到的是:面对人生突破的勇气以及永不停止学习的能量。
这对很多人来说,本就是极为珍贵的鼓舞。
所以她能吸引不少观望的网友,渐渐放下偏见,选择加入其中。
这何尝不是一种向上力量的传递——不必被约定俗成的人生剧本框住,也不需要被年龄局限。
想做什么,就立刻去做;
想学什么,也永远别怕晚。
就像她说的:“停止成长的人才会有严重的年龄焦虑。”
张静初《告别年龄焦虑》演讲稿
无论何时,只要我们保持学习的能力,就不会惧怕人生阶段的变化,也就不会失去掌控自己人生的勇气。
文:姜姜。来源:麦子熟了(ID:maizi)。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