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书评有什么用最接近生活的事物提供了

发布时间:2017/11/17 15:45:44   点击数:

詹姆斯·伍德带给读者的重击在于,如果说评论不能诊断时代,那么它又确确实实摸准了每个个体的“症候”,让共情的感觉在无数细小的时刻被人屡次想起——感觉没有在评论的细节中消散,因为评论从来不在生活之外行动。

书评有什么用?

梁霄

(作者梁霄·读库编辑)

本文为公号“读库小报”授权转载

翻开10月26日出版的《纽约书评》(TheNewYorkReviewofBooks),内里有一篇文章和王小波有关。这篇文章可以翻译为“现代中国的性生活”,作者伊恩·江森是年美国肖伦斯特新闻奖的获得者。江森在文章的开头介绍了中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的伤痕文学,指出在“文革”之后,许多受过教育的作者总是有点顾影自怜与淡而无趣,随后,王小波在年出版的中篇小说《黄金时代》开始受到青年欢迎,主要的原因有两点:他们第一次在小说中看到大量的性描写;王小波刻画知识分子的方式有那么点与众不同的意思。江森在接下来的篇幅中讲述了王小波的个人往事,中国持续演变的社会现实在一位四十五岁时因心脏病突发辞世的作家身上显露的荒诞感。在文章的结尾,江森描述了王小波在当今中国重受热读的现象,与此同时也遗憾地指出,他的九成作品还没有被翻译成英文。

《现代中国的性生活》,发表于年10月26日出版的《纽约书评》,图为文章版面。

而《纽约书评》在十一月刚刚发行的最新一期中,又以文章《鲁迅的真实故事》推介了今年九月出版的鲁迅散文集《灯下漫笔》的英文版。但西方观众在书评刊物上获取的关于中国的消息远远不止于此,在另一篇今年六月发表于《伦敦书评》(LondonReviewofBooks)上的小说《日记》中,身份不详的作者以“卡夫卡式的语调”描写了一位中国地方官员在酒后猝死的事故。

《纽约书评》书影。

《伦敦书评》书影。

书评在英美知识分子的智性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书评体现出的针对中国的观点和立场也绝不只是一些“人文感想”,在叙事与勾连思考的过程之中,书评文章往往流露出“强写作”的意味,这种写作模式对理想读者有所要求,面对某一议题可能涉及的诸多疑问,读者应该如何消化文章直言面对的,又该如何对文章有意忽视和回避的做出反应?无论如何,书评文章提供了这种激发刺激的可能性。约瑟夫·艾本斯坦在《势利》里谈及《纽约书评》说道:“大学教师把刊物拿回家,迫不及待地接受文学、艺术、音乐上的指导,最重要的是了解政治方面的看法。”随后他又对《纽约书评》盛期(约为-年)时作家群体的反应调侃了一番:“一想到自己的文章有可能和斯特拉文斯基的访谈以及贡布里希的艺术评论出现在同一版面,美国的知识分子都会兴奋到浑身颤栗。”

诚然,作为一本被写入美国历史的刊物,《纽约书评》被誉为“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最成功的智性期刊”,但这本在年创刊号上就包含苏珊·桑塔格、诺曼·梅勒、戈尔·维达尔等人撰文的刊物,也因其精英主义立场饱受诟病。年,《纽约书评:争鸣五十年》上映,这部纪录片在《纽约书评》创刊五十周年纪念之际开始制作,全面侧写了刊物在时代变革中参与的思潮与实践,彰显了书评编辑部坚定的阵地态度。二十世纪诸多重要的思想文论都率先刊发于《纽约书评》:萨特《我为什么拒绝诺贝尔奖》、桑塔格《论摄影》和《疾病的隐喻》、汉娜·阿伦特《论暴力》、奈保尔《印度:文明的终结》……随后,杜鲁门·卡波特、约翰·厄普代克、库切等作者也开始为书评供稿。年初,汉学家费正清在当期《纽约书评》开篇长文中介绍了九本新出版的有关中国的新书,而邓小平于同年首次访问美国。

《纽约书评》年创刊号书影。

《纽约书评:争鸣五十年》年于柏林电影节首映。本片导演是MartinScorsese与DavidTedeschi。

《纽约书评》并不是一间人们进进出出的空屋,文学在这里生产出它的“敌人”,躲藏在背后的“纽派知识分子”也在创作者和读者的身份之间来回切换。苏珊·桑塔格与诺曼·梅勒就女权的论战从文字延伸到了纸外,萨义德与伯纳德·刘易斯关于东方主义的争论也胶着了好几个回合。直到今天,这样的交战传统依然存在,剑桥大学古典学教授玛丽·比尔德年发表在《纽约书评》上的长文就另一位作者对帕提侬神庙檐壁核心区域的主题研究做出了驳斥(读库将在年出版玛丽·比尔德《帕提侬神庙》),随后,比尔德收到了数封来自美国各大学教授的反对来信,编辑部将这些意见公布在了书评网站上,并在最后附上比尔德的回应。值得一提的是,《纽约书评》的作者来自世界各地,爱尔兰文学大师、文学评论家科尔姆·托宾也是书评的长期作者,而像玛丽·比尔德和托宾这样活跃的思想者同时也为《伦敦书评》和《泰晤士文学增刊》(TheTimesLiterarySupplement)撰文。这些在世界范围内互为竞争对手的刊物共享着同一批作者,在知识结构、思维广度与最广泛意义上的地缘差异框架之下做到了“物尽其用”。书评没有回避语言在文化沟通上折射而出的不可能性,相反,人人都可以走上话语的街头。

《纽约书评》网站截图,玛丽·比尔德文章及其争议。







































白癜风身上复发该要怎么办怎么治疗
北京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my/1428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