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名言 >> 人生如梦丘彦明逛书店
晚九点
丘彦明:逛书店逛书店
数月前,乘火车去了一趟离家最近的大城奈梅根,怅然返回,对唐效说:“没书店可去,逛街没意思,走十分钟决定搭车回家。”
曾经,奈梅根中心最热闹的主街上有一家特价书店,店面很大,书的种类齐全,艺术类书籍特别丰富,虽非最新出版,却都是精心挑选过的好书,价格比原定价至少便宜一半,甚至三分之二,运气好时,五欧元就能买到一本爱不释手的画册。
那时常去奈梅根,进到城里一头就栽进这书店。七八年前,它无预警地关门,我心头顿时空荡荡。其实,市政府附近还有一家书店,我却兴趣不大,一方面因艺术书籍有限,另一方面书价不打折买不下手,所以进去一两次就不愿再光顾。
前年,偶然发现住家旁的考克镇新开张一家大书店,卖新书也卖折扣书,对我简直是天上掉下馅饼;可是书店顾客总是寥寥,半年后悄然关门大吉。
热爱旅行,各国书店是我必到的观光点,文字不通,闻闻书香,翻看装帧,也赏心悦目,在异国有了踏实感;何况有些书不必担心语言差异,譬如去莫斯科,我买乐谱;去巴黎、马德里、柏林、伊斯坦堡买该国艺术家的画册。
逛书店还是在大陆和台湾最如鱼得水,因书籍以母语为主。
台北重庆南路书店栉比鳞次,和我高中就读的北一女很近。放学,我会走去翻看小说,不好意思老在同一家读免费书,更换着书店看,从此逛书店成癖。
当时牯岭街是旧书摊集散地,我在妇女会宿舍租房居住,走过去仅五分钟,便常去游荡,寻找一些禁书,满足偷窥的好奇与刺激。大学毕业时,台北市容整顿,牯岭街旧书摊大多迁移至八德路的光华商场。商场是一长形室内建筑,里面阴暗拥挤,没有牯岭街的阳光灿烂,书铺逐渐式微。这些年网络快速崛起,人们生活形态产生更大的变革,重庆南路书店受到极大冲击,纷纷结束营业,一路书美的风景终至消失。
如今返回台北,虽有台大校门口附近好几家书店可去,还有24小时营业的敦化诚品店能解爱逛书店之饥,情境与感觉已与过往相差许多:以前步入书店,在书丛中探寻让自己感到新鲜和喜爱的书;现今书店不断利用视觉重心位置指引购书方向,一窝蜂地时尚风潮,影响了读书模式。
二十多年来,我到大陆,不论在北京、成都、上海、深圳,逛书店曾是很大的享受,每次总选买一大箱书带回荷兰。
两三年前,强烈感受到大陆各书店明显有经营规模缩小、重点推销畅销书等转变;正在忧心,今年春前往成都、上海,却发现冒出好几家气魄特别大的连锁书店,书呈现突出广度和深度,还搭配手工艺术教室、书香咖啡屋、鲜花、创意文具、小演讲厅等区块,促成整体文化熏陶的情境;另外在朋友推介下,我接触到几家独立小书店,突显个别风格特色,很具吸引力。明知出版仍难为之,经营者的精神,令我这书迷随之振奋。
经典美文(一)美文阅读(回复M1-2可查阅)
1、毕淑敏:《青虫之爱》、无名:《懂你,比喜欢你更重要》、吴淡如:《半途而废的人生很美》、周国平:《童心》、毕淑敏:《提醒幸福》(回复M1可查阅)
2、管道升:《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龙应台:《今日独立》、张爱玲:《记不了的画》、吴冠中:《谈梵高》、刘墉:《打拳与绘画》(回复M2可查阅)
3、季羡林:《不完满才是人生》、安妮宝贝:《安妮走四方--武汉》、贾平凹《好读书》、安妮宝贝《画漫画的男人》、董桥《中年是下午茶》(回复M3可查阅)
4、吴冠中《双燕》、达芬奇《生与死》、池莉《谬论结构》、冯骥才《文房两篇》、雪小蝉《瘦金体》(回复M4查阅)
5、林小娴:弘一法师的风花雪夜、李广田:画廊、余秋雨:笔墨祭、张爱玲:谈女人、梁实秋:男人(回复M5可查阅)
6、杨朔《画山绣水》、白岩松《主义和宗教谁先消失》、朱自清《女人》、丰子恺《做一个像人的人》、塞缪尔.厄尔曼《青春》(回复M6可查阅)
7、谷崎润一郎《刺青》、林语堂《读书的艺术》、培根《谈读书》、钱钟书《论女人》、孙梨《画的梦》(回复M7可查阅)
8、培根《谈读书》、周国平《艺术.技术.魔术》、董桥《另外一种心情》、池莉《熬至滴水成珠》、王蒙《生命健康的三个标准》(回复M8可查阅)
9、微汪曾琪《看画》、朱湘《画虎》、苏雪林《未完成的画》、高洪波《鸡血石记》、雪小禅《高不可攀的寂寞》(回复M9可查阅)
10、朱振庚《论水墨》、贾平凹《木鸡养到》、黄裳《文徵明及其他》、范曾《准将军的肩章--记戴高乐将军》、范曾《与藏家语》(回复M10可查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