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名言 >> 纯粹论坛纯粹教育生态下,关于核心素养
纯粹教育生态下,关于核心素养的且行且思
作者 张克家
从去年年末开始,“核心素养”逐渐成了中国教育的热门话题,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章与课题如汗牛充栋,让人眼花缭乱。而我们邵东,在以中安局长为首的一批教育人的推进和践行下,纯粹教育亦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有时候与同行们交流的时候,大家都会问这么一个问题:纯粹教育是否有理论支撑,如果有,这是一个什么理论?在纯粹教育的首善之地——宋家塘中心学校举行首届纯粹教育论坛的时刻,把这两个关键词连接起来,对于我们是否会有新的启示?
纯粹教育的原创者——罗中安局长,在《营造一方纯粹的教育生态——邵东县“纯粹教育”的实践与思索》一文中对纯粹教育进行了如下的诠释:“不含动机,不计私利,不掺杂质,告别浮躁与功利,单纯的‘安心教书、安静育人、安乐成长’的教育。也就是回归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崇尚教育科学,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这个诠释的落脚点体现在“以人为本”四个字上。也就是说,纯粹教育为育人而出发,以成人为目标。
国家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在其研究论文《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其当初思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涵的时候,也是从人的发展本身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来建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认识有三个观点。一是承认和确立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存在性,即人的自主性;二是从现实性上将人看作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人的社会性;三是强调文化所具有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征,即人的文化性。林崇德教授们从这三个特性出发,构建了核心素养的三大领域: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并以三大领域为基础发展出了六大素养,十八个要点的总体框架。
比较“纯粹教育”和“核心素养”这两个关键词的内涵,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理论同源、目标同一。当然,纯粹教育的以人为本,“人”涵盖了与教育相关的各种人群,比如教师、学生、家长等;而核心素养中的人单指教育受众——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核心素养更等同于宋家塘中心学校的纯粹教育愿景——育有实力的学生。何为“有实力的学生”?我想,就是全面发展的人,就是具有六大素养的学生。教育部将核心素养研究的任务交给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大约是在年初,邵东纯粹教育的萌芽亦在年,这既是巧合,也是不同层面的教育工作者从各自角度对教育思考的殊途同归。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有理由为我们对教育内涵的理解,对教育发展的前瞻感到骄傲。也更应该坚定我们探索和践行纯粹教育的信心。
目前,对于核心素养的提法,理论界亦有不同的声音。有的人认为,核心素养的提法还不如发展纲要中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有的人认为,核心素养对理想信念只字不提,有失偏颇;有的人认为,核心素养太全面,应该改名字为“全面素养”。但不管如何,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因此,如何让核心素养与纯粹教育培养目标融合,与实力学生对接,在各自的学校中落地,应该成为每一个校长的思考和行动。
对一所学校而言,以一校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让核心素养的三大领域、六大素养、十八个要点全部落地,既没可能性,也无必要性。每一所学校应当结合自己的办学愿景、培养目标,形成各具特色的核心素养体系。基于这一思考,我们结合杏园的实际,提出了“童真心,书香气,中华魂”三个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以下,我就个人对此的思考,已经践行和计划采取的行动与大家共同分享。衷心希望得到专家和领导的指导帮助。
一、致良知,留住孩子的童真心
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先生认为,《大学》中的“致知”,其实就是“致良知”。良知一词,最早出自《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对于成年人而言,良知就是他的本心,或者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6次提到的“初心”,还可以理解为中安局长所说的“不含动机,不计私利,不掺杂质”。对于孩子而言,良知就是他们没有被玷污的童心,就是他们最美好,最纯粹的童真。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核心追求是使人向善,也就是“致良知”。如果学校教育让孩子丢掉了童真,变成了世俗圆滑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最大的失败。小学教育尤其应当如此。
留住童真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儿童并非“小大人”,儿童时期也并非人生的预备期,童年是人最珍贵的一个阶段,快乐幸福的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记忆,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张文质认为,一个美好的童年是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关键,童年甚至可以作为成年人心灵的港湾,停泊受伤的灵魂。因此,学校应该成为儿童的学校,课堂应该成为孩子的课堂。一是,学校的物质环境、文化氛围要有童趣,使用能吸引住孩子的色彩、图样,选用孩子喜欢的语言。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如我们楼道的布置,文化墙装点,理念墙就大胆使用了跳跃、活泼的色彩,把行为规范改写为口语化的三字歌等。二是,课堂要突出儿童主体。两年来,我们一直在尝试“童真课堂”,让孩子在课堂中体验快乐、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三是,学生的行为养成要从儿童的本性“乐嬉游而惮拘检”出发,不把孩子管死,要把孩子带活。我们从最简单的“一问二轻三整洁七不要”抓起,逐步使孩子达到“六个习惯,四大标准”的总体要求。四是,学校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要有儿童立场,儿童视角。对此,我们做的还很不够。这里举一个他山之石。上海有一所学校的校长,收到一个孩子的来信,反映学校的节日活动孩子们都不喜欢,抱怨孩子们除了六一儿童节,没有完全属于孩子的节日,即使是六一儿童节也从来没有让孩子自由做主过。于是,这位校长开展了“我们可以过什么节,怎么过?”的金点子征集活动。结果孩子们先后策划出了“节水节、小鬼当家节、废品艺术节、书香节、彩蛋节”等十几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节日,还绘制了属于孩子的节日日历。常年坚持以后,这种充满童趣,贴近儿童生活的“七彩节日”发展成了学校的最大特色。
留住童真要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外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教育者应该摒弃简单粗暴的填鸭式教学手段,采用合作、引导、对话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不应该做切削的车工,而应该做培育植物的园丁,杜威称之为“教育即生长”。其实早在四百年前的十六世纪,王阳明就提出了类似的主张。他认为孩子的良知生而有之“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再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意思是说,教导儿童如同种树,只能随其大小而适量浇水,否则不仅不能培养其成长,反而要浸坏它。“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通做一般,只是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人之才气如何同得?”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工作要遵循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像园丁一样有静待花开的神闲气定,切忌对迟开的花朵拔苗助长。
留住童真要给予儿童爱的温暖。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我们给予孩子的,不应该是冷落、漠视,而应该是一缕阳光,这缕阳光不要过于耀眼、炽烈,只要暖暖地照进孩子的心灵,点亮他们,温暖他们。我始终相信爱能创造教育,鼓励和支持比批评和惩罚更加有效。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要有“爱满天下”的胸怀,爱不同的孩子。杏园有好些特殊孩子,有的属于弱智,鼻子上整天留着恶心的黄鼻涕;有的属于感知失调的自闭症孩子,对老师的指令置若罔闻。去年,学校组织老师写这些孩子的观察随笔,老师们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特殊孩子照样有可爱之处。只要老师给他们一个温柔的目光,一句亲切的招呼,他们就会对老师以爱的回应。我曾经读过美国行为心理学家安东尼·比格兰的著作《温暖的孩子》,作者通过四十年的研究发现,儿童的行为往往是结果选择的体现。打孩子、骂孩子、吼孩子并不能真正让孩子认识到行为的错误,反而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挨打的孩子长大了会变得暴力,吼孩子会让孩子长大后变得喜欢强迫他人。教师要懂得孩子的行为、人格的成因,用科学的方法与孩子相处,用爱温暖孩子,只有孩子的内心不再寒冷,才能有一颗温暖他人的心,才能收获一个温暖的社会。
二、常阅读,润泽孩子的书香气
书香气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有资料显示,占世界人口0.3%的犹太人竟然获得了20%的诺贝尔奖。其中,酷爱读书是犹太人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万人口的以色列,有借书证的人竟高达万,人均读书居世界前列。我国历来尊重读书人,习惯于称爱读书的人家为“书香人家”,称读书人家的子弟为“书香子弟”。但是,我国的人均阅读量严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我们邵东,阅读量过少的情况就更加突出。我曾经在部分学生中做过一个小调查,一个班级70名孩子中,一本课外书籍没有的有十几个,大部分孩子只有2到3本课外书,只有极少数孩子有少量课外书籍,家中藏书50本以上的家庭一个都没有。在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的今天,读书不仅仅关系个人的修身养性。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据研究,读书习惯的缺失将极大地限制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葆活力的源泉。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
书香气是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的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义”。按课标规定,仅语文科就要求小学生六年的阅读总量不少于万字,小学生平均每学年至少要阅读10本以上的课外书籍才能达到课标的最低要求。学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所在,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高孩子阅读总量,既责无旁贷,也迫在眉睫。
书香气是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无论是从丰润生命的高度,还是文化基础的奠定,阅读都是培育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如果一个学生从小愿意读书,我们就根本不要担心他的成绩。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转变学困生最好的途径就是引导他走上阅读这条道上来,因为阅读是学生最重要的智力活动,学生在阅读中有感悟,有思考,智慧得到启发。
从前年开始,杏园在学生中开展了“童心悦读”活动,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我期望的差距还很大。将来,我们计划以“七个一”这样实实在在的举措作为“童心悦读”的支点。即每班一柜,让图书走进教室走到学生身边;每晨一诵,从晨读时间中拿出15分钟,组织学生诵读经典;每日一记,以摘录、日记、随笔等方式督促学生阅读积累;每周一课,从语文课中挤出一节作为课外阅读指导课,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每期一评,通过检查班级图书借阅情况,学生读书笔记摘抄情况,阅读课上课情况,评选“童心悦读”明星班级;每期一漂,每学期组织一次图书漂流活动,交流班级图书,提高图书使用率;每年一节,认真组织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活动,通过读书交流会,读书演讲赛,书香家庭评选,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掀起悦读热潮。
为了让教师做学生阅读的表率,我们还在教师中大力倡导阅读之风。以教师书吧为阵地,以教师读书社团为依托,以青年教师为主体,开展教师读书活动。目前,杏园的教师读书之风,在阅读骨干的引领下,在阅读志愿者的组织下,已是“红杏枝头春意闹”。前不久,我们组织教师自愿参加《人民教育》第二十一期的“读悟”活动,投稿二十八篇,《人民教育》编辑部专门给我回了短信以示肯定。
三、兴国学,铸就孩子的中华魂
从国家层面而言,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越来注重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也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认为中华文化包含着许多为人类所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年,总书记在北师大看望师生的时候更是很痛心地告诫大家:“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文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同年三月,教育部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正式将传统文化进校园确定为国家意志。今年年初,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接受央视采访的时候,提出了用“三个工程,四件实事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
从教育科学的角度,传统文化重视德性教育,包含丰富的思想、优良的传统,是培育民族的、科学的、现代的学生核心素养的肥沃土壤。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是,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以“神”为中心;中华文化是修身文化,以“人”为中心。中华文化更切合立德树人的要求,更符合纯粹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儿童教育是将来立身处世的基础,德性、操行、人格、志向大多在这一时期奠定,是“自养正道、培根固本”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要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一方面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德性涵养孩子的正气,唤起孩子的良知,修正孩子的操行。一方面要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浩瀚古远,铸就孩子的中华魂,强化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
一是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色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杏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明确了“诗”和“礼”两大主题。通过诗梁展示经典古诗词,以古典诗词特有的音律美、情感美、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美美其心,达到提高审美情趣,内化于心的效果。通过在楼道醒目位置布置“明礼墙”,以弟子规选编、论语选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歌等形式,修正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强化传统伦理,认识传统礼仪,以明礼知行,达到外显于行的功效。文化的熏陶总能影响一些人,最近经常有孩子跑来告诉我,“张校长,我又记住了一首诗”,“我已经可以背50多诗首了”。
二是切合小学生年龄特点,以礼仪教育融合行为养成,修正学生操行,外显君子风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修身进德、知书达礼,是求学的首要任务,无人可以例外。《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自律自爱、彬彬有礼等都是修身的主课,并且都要求在儿童教育期完成。先秦的学校教育分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八岁入小学教“小节”,“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属于行为教育;十五岁入大学、教“大节”,“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古人根据经典精神的要求,将孝亲、尊师、友爱、勤劳、节俭、礼让、谦和等理念,以及心术、威仪、服饰、饮食、辞令等做人必备的规范,转换为操作性很强的礼仪,融汇在日常生活中。当然,今天的礼仪教育不能完全照搬古礼,而是要结合新时期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使孩子文明优雅、从容自然、自信阳光,一举一动,合于法度。从而实现孔子所说的:“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三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融合优秀传统文化,让孩子在课堂中体悟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课堂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教师是传统文化的引领者。课程中不包含文化是不可能的,离开文化的课程是不存在的,课程中含有异常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因此,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修养,善于发掘课堂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语文教学要加强对经典文化的吸收,数学课堂要注意让学生感受先贤的智慧,艺术课堂上要带领孩子赏析传统艺术之美,社团活动要教会孩子掌握传统文化之技。杏园计划从明年开始,尝试开发传统文化微课程。如,开发二十四节气微课程,将二十四节气引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以节气歌、物候志、民谚谣等为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如,开发民俗教育微课程,利用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结合邵东民俗,将民俗教育渗透于集体活动、环境创设、家校共育中。如,开发非遗微课程,将湖南花鼓戏引进学校。
传统文化进校园要警惕庸俗化、糟粕化、市场化的倾向。避免庸俗的东西冒充阳春白雪的经典,避免各种旧陋习扯上“国学”的旗号借尸还魂,避免各种培训机构曲解传统,以假国学,包装、生产所谓“汉服传统成人礼”“、“春节六拜”、”“国学诵读”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纯粹的、美好的、健康的、积极的,能代表传统文化精髓的内容走进校园。
传统文化进校园要避免浮光掠影,徒有其形、不见其魂,沦为表演。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一两次进校园活动即便再声势浩大,效果也十分有限。要通过健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长效机制,让传统文化的火种在校园生生不息,不成为昙花一现的浮光掠影。
当年一位老师在写给苏霍姆林斯基的信中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把心灵献给孩子,那把什么留给自己?”在这个转型变革的社会里,作为校长,我们往往也会产生这样的疑惑:我们将整个身心献给学校,心中装满了教师和学生,该留给我们自己什么?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卡亚是这样回答的,她说:“如果我们热爱自己的职业,请不要认为这是牺牲。”为了教育者的良知,让我们热爱自己的职业吧!尽管它并不尊贵,也不富裕。
作者简介:
张克家,宋家塘街道办事处杏园小学校长。邵东县首届“十佳”校长,任校长二十年。好读书,好思考,有教育理想。以“平生无大志办好一所学校足矣”为座右铭。
赞赏
长按白颠疯病初期什么症状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my/14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