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名言 >> 在西单上班的鲁迅,是如何以饭局建构朋友圈
袁世凯年任总统后,成立了新教育部,继续任命蔡元培为教育部总长,办公地点就设在如今的西单教育街1-3号院,也就是民生银行总部所在的这片区域。
鲁迅在图中教育部上班,也是如今民生银行总部所在
民生银行总部示意图
当时的教育部内设立了三个司:普通教育司、专门教育司和社会教育司。司下设科,每个科三到四名工作人员。起先除司长外,科内并没有设职务,都是部员。鲁迅分在社会教育司第二科任部员,负责文化、科学和美术。这个科加上鲁迅在内,总共只有4名部员,分别是鲁迅、许寿裳、齐寿山和冀贡泉,机构真的是精简。
年8月,教育部开始内设参事和佥事等职务。鲁迅由教育部总长推荐、副总理任命为“佥事”,并调整到社会教育司第一科当科长。这个科长相当于今天的处长,大概属于县处级干部,但是由副总理发文任命,似乎又比县处级职务还要高。
鲁迅虽为“吃国家粮”的北洋政府官员,但是工作作风却密切联系群众。一次与同事齐寿山到天津去调研考察“新剧”,下午坐火车去,晚上借住在同事齐寿山的一个本家寓内。明明是出公差,竟是“借住”“同事本家寓所”。
鲁迅一生耿直、倔强、犀利,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点“毒舌”,一般人都跟他处不来,但是齐寿山是个例外。要论起鲁迅一生的挚友,除了绍兴老乡许寿裳就是齐寿山(他哥哥是齐如山,梅兰芳的支持者)。
我们都知道,鲁迅有个突出的习惯就是写微博,哦不对,是写日记。齐寿山一直是鲁迅在教育部的同事,鲁迅全集里提及“齐寿山”两百来次。生活上,齐寿山是鲁迅的得力助手,经济上,齐寿山是鲁迅坚实的后盾。说白了就是经常借钱给鲁迅,年鲁迅在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买了6间房子,花了大洋,就是许寿裳和齐寿山各出了。话说,在北京买房完全靠朋友,也是没谁了(说句心里话,好想认识这样的朋友!)。政治动乱的危急关头,齐寿山更是站在鲁迅一边,给予无私的支援。
鲁迅的另一位同事名叫冀贡泉,他和鲁迅先生在教育部时,是“同司同室”,“同司”是社会教育司,当时由夏曾佑任司长;同室则是两人在社教司一间大统屋内辟出一单间同桌办公。冀贡泉在教育部只和鲁迅共事一年,年就回到老家山西太原,出任山西法政学校校长。
从鲁迅日记可知,年4月27日,鲁迅等“同人”曾在“劝业场”小有天饭店“公宴冀公贡泉”,那大概是为冀返归故里饯行的。
俩人在教育部供职时期,因思想一致,相处非常融洽,据鲁迅日记记载,“冀先生曾介绍一些同乡赴京报考知事”,鲁迅欣然为其作保。冀贡泉做律师也是鲁迅出面担保。同事期间,鲁迅、冀贡泉、许寿裳、齐寿山等人经常相邀到酒店喝酒,议论国是,寻求真理。鲁迅虽为绍兴人氏,而独喜喝汾酒。冀贡泉多次特地把鲁迅所喜欢品尝的山西名特产杏花村汾酒赠送给他。
当时他们所在的社教司第一科分管北洋政府的文化艺术工作,虽然军阀政府对文化建设兴趣不大,但鲁迅和他的一些同事还是办了许多令后人感怀的文化建树:制定注音字母、举办儿童艺展、查禁不良小说、倡导美育、考察新剧、筹建历史博物馆和京师图书馆(今日北京图书馆)等,都凝聚着鲁迅的心血,也不无冀贡泉的参于。比如向全国各地调查征集展品和图书,山西官书的调京等,都有冀的相助之劳。
年,冀贡泉到了北京,曾在“泰丰楼”招饮鲁迅等人。两日后,鲁迅往冀下榻的“高升店”回访不遇。冀贡泉转任山西大学法科学长,往北京聘请教员时也总是抓紧时间,同鲁迅先生见面。《鲁迅日记》还记载了年7月21日原教育部同仁鲁迅、许寿裳、齐寿山等“共燕”冀贡泉于京城“益昌”饭庄等。反映了当时冀与鲁迅先生的交往确是非常密切。
冀贡泉在回顾往事的时候说到,有一次在北京见到鲁迅先生,先生开玩笑地对他说:“你还是办政法学校,造就公、侯、伯、子、男吧。”冀先生说:“这正是洪宪在酝酿的时候,他接近蔡孑民先生知道消息,我深深地记住了这两句带讽刺的话。”
至年冀贡泉赴美旅居。年后,历任中国政法大学第三部主任、中央法制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省文教委员会主任、省政协副主席等职。曾参加起草《婚姻法》和释放日本战俘的工作。他的两个儿子冀朝铸和冀朝鼎,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前者曾做过原联合国副秘书长,后者则打入国民党政府内部,成为国民党政府货币政策的制订者,为中国统一做出了突出贡献(事迹参见(中国“第一经济间谍”冀朝鼎))。
冀朝铸夫人汪向同在《我的丈夫冀朝铸》一书中披露,冀贡泉一家赴美国,是受周恩来指示而行动的。当时周恩来同志交给冀家父子的任务有两点:一是在全球性的反法西斯战争期间,促进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壮大;二是促进中美人民友好,并促使美国人民支持中国人民抗日,建立新中国。
建国后,冀贡泉曾写下《我对鲁迅壮年的几点印象》一文,这是一篇回忆鲁迅北京教育部时期的重要文献。文中,冀贡泉谈到他对“鲁迅壮年”深刻的印象:“他整天看书,不把时间浪费在闲谈上。”、“不苟言,不苟笑。”、他爱提“人定胜天”这句话、“他对民主的态度,是非常热烈的。”、“他的生活勤劳朴素”……在冀贡泉心目中的鲁迅,是“直、谅、多闻的益友”,是“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的君子。”
鲁迅和许寿裳关系最持久,和齐寿山却最为形影不离。俩人在中午或晚上下班后,经常跑到马路对面的和记牛肉馆(原址如今为中国人保大厦大楼)吃面,鲁迅最爱他家的清汤大块牛肉面,边吃边聊。其实周围有很多更好的馆子,但是鲁迅单单喜欢这家,价格便宜,贴近群众。例如,年12月28日的日记中记道:“午同齐寿山及二弟在和记饭。”年正月廿三的日记中提到:“微雪。午二弟来部,并邀陈师曾、齐寿山往和记饭。”
清汤大块牛肉面(示意图)
鲁迅这个人别看这么瘦,但其实是个吃货,鲁迅日记里共记载了北平有名餐馆共六十五家,除了离工作地点最近的和记牛肉小馆外,去得最多的是宣武门外菜市口附近的广和居。
广和居是北京“八大居”之首,店址在宣武门外菜市口附近的北半截胡同南口路东,年停业。这里是北京文人雅士以及官员常常聚会的地方,在民国时期非常兴盛出名,曾有人书写楹联:广居庶道贤人忘,和鼎调羹宰相才。鲁迅经常到这家店一个重要原因是距离近。鲁迅当时住在山会邑馆(绍兴会馆前身),所在的胡同就斜对着广和居大门。如有客人拜访,鲁迅甚至会直接让广和居送“外卖”到家里。
鲁迅当时还和弟弟周作人住在一起,兄弟俩实行“共享经济”。夜晚被叫春的猫吵得无法入眠,两兄弟便搬凳子,操竹竿,爬到院墙头上做棒打鸳鸯的勾当。有一回沈尹默去绍兴会馆看鲁迅,碰巧有人在墙边小便,他看见鲁迅正用一弹弓聚精会神地瞄准此人的屁股。
虽说随地小便不对,鲁迅好歹也是个教育部的官员,还是大学教授,居然如此不拘小节,童心大发,跟教科书里那个严肃的形象差距也太大了。不过这才是鲜活的鲁迅。
广和居的菜式基本上是宫廷菜改造的,它的菜多有典故,富有文化内涵。比如其招牌菜之一的“潘鱼”,就是晚清翰林潘祖荫创造的,以前叫做潘氏清蒸鱼。还有一道“曾鱼”,是曾国藩创造的。这自然让官员和文人感兴趣,还会引来很多附庸风雅的人。鲁迅最喜欢吃广和居的三不粘,是用鸡蛋清、糯米粉、白糖烹制而成的。除此外还有炒腰花,是先焯再爆炒而成的。及辣鱼粉皮和加辣椒等的梅干菜扣肉等等。
三不粘
这道菜讲究烹制时动作快,成品似糕非糕,似羹非羹,用汤匙舀食时,要一不粘匙,二不粘盘,三不粘牙,清爽利口,故名“三不粘”,还有解酒的功用。爱吃“三不粘”大概也与鲁迅爱喝酒有关系。鲁迅属于每顿饭必喝酒的人。史料记载,他和浙江老乡郁达夫喝酒的次数最多。鲁迅酒量不大,经常喝得酩酊烂醉,而且在喝酒的过程中烟不离手。郁达夫在年曾作诗赠与鲁迅,其中写道:“醉眼朦胧上酒楼,彷徨呐喊两悠悠,群盲竭尽蚍蜉力,不废江河万古流”。鲁迅好酒这事还常被人拿来攻击讽刺,曾有人在报纸上发表漫画,画着一大坛绍兴酒,旁边缩着一个很小的鲁迅。
说起来,还是以前的人会玩,玩得有文化,从唐朝起,文人们就喝酒吟诗作对,高兴起来还会现场挥毫泼墨,哪像现在人只会用手机给菜拍照发朋友圈。
鲁迅和郁达夫喝酒常用的下酒菜是炒腰花、辣鱼粉皮、砂锅豆腐等。广和居的炒腰花做法比较特别,用两口锅同时进行炒制:一口锅加猪油和花生油烧热,另一口锅里煮水,将切好的腰花放进热水去焯。
油温升到最高时,马上把腰花从水中捞出放入油锅爆,旋即放在漏勺里,留一点底油炒一些青蒜苗、木耳,再把腰花加进去快速的翻炒,勾好芡,加姜水、料酒、酱油、味精、糖、醋少许即成。先过水后过油,能让炒好的腰花呈金红色并保持脆嫩,非常适合下酒。
炒腰花
辣鱼粉皮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叫四川辣鱼粉皮,但这个菜实际上是老北京的菜,是北京菜中非常少见的加干红辣椒制作的菜品。
鲁迅喜欢吃辣,他不是据说不喝咖啡么(“世上本无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实际上因为社交需要他常去咖啡厅见粉丝,聊工作,咖啡肯定也是常喝的),因此他用吃辣椒解困,后来就上瘾了。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成为十万+的爆款文。这个小说被另一位文化界大V胡适强烈推荐,疯狂点赞,称之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称鲁迅为“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一下子给鲁迅吸了好多粉丝。为此鲁迅专门请胡适到北京绍兴会馆吃饭,第一道菜就是放过辣椒的梅干菜扣肉。
鲁迅与胡适
这个菜胡适非常喜欢吃,但他好奇菜里有辣,便问鲁迅:“据我所知江浙一带人爱甜不爱辣,先生好像是个例外?”鲁迅答:“绍兴人确无吃辣椒之好,独鲁迅有辣椒之嗜,我是以此物解困。夜深人静、天寒人困之时就摘下一支辣椒来,分成几段放进嘴里咀嚼,只咀嚼得额头冒汗,周身发软,睡意顿消,于是捧书再读。适之先生可以一试。”胡适听了大笑,这段故事说明二人关系一度曾非常融洽,谈笑风生,但后来竟成反目,互相拉黑。
带辣的梅菜扣肉
鲁迅吃遍北平八大楼,同和居的炸虾球和混糖大馒头,东兴楼的酱爆鸡丁,致美楼的抓炒鸡丝和糟溜鱼片都是他的最爱。偶尔他还涉足一些当时的苍蝇馆子,如龙海轩的软炸肝尖,南味轩的糖醋黄鱼和虾子蹄筋都吃。最讨厌吃闽菜及配料里的红糟。
日记对于鲁迅来说,就是一个专家解析百癣夏塔热片副作用有哪些白癜风哪里权威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my/14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