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ETHICS
生物人的科研伦理,英文Bioethics。
认真上过科研伦理课,都是遵纪守法科研人。
前言
认真上过科研伦理课,大家都是遵纪守法科研人。开学至今,不知不觉科研伦理课程已经过半,我们也迎来了期中作业的环节。
作业几步走,走进导师办公室,唠唠嗑、聊聊天,撰写成文,上传elearning就成。基于此,我找了一个机会和导师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谈。
因此下文主要会从选择、交流、建议和收获等方面展开。
Scientific
ETHICS
关于选择
我的导师是复旦大学生科院石乐明老师(现在似乎是人表院),为什么要选择他做我的导师呢?也许是年少无知未多想,再看已是文中人。
当初确定自己希望走保研的路以后,第一步就是先去参加其他高校的夏令营。参加夏令营的时候,没啥经验而且自己太过保守,总觉得自己可能不太行,以至于没能去自己理想的学校,所以就格外地想参加九月推免。而参加九推,就意味着不确定性。为了将不确定性降低至最低,在暑假期间,我就和其他的同学们交流,了解到某些学校的某些老师比较热情,复旦大学的石乐明教授便是其中一位。
当时我的同学告诉我,他是一位非常热情且乐于与学生沟通的老师,所以在了解到这一点之后,我立马去了解他的研究方向,查询了与他相关的一些科研工作,不过确实是看不懂,但越是看不懂就越觉得他很高深吧,越觉得这样的老师很厉害,自己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所以也就想选择他作为自己未来的导师。其实,主要还是因为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只是大概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而且九推的不确定性很大,所以在当时那种情境下,就这样匆匆做出了决定。
当然,九月推免结束以后,我来到复旦,也确实对石老师的热情和友善深有体会。而且可能是质控出身的缘故,他总是对一些小细节非常在意,我以前还以为我足够细节,直到遇到他,方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部分相似的性格或许也是我选择他的原因之一。
Scientific
ETHICS
关于交流
临近月末,刚好学院下发了直博生轮转通知,我和同组的另一位直博生趁这次机会一起向我们的导师发出邮件,一面是询问轮转的相关事宜,另一面是希望可以与他进行一个较长时间的沟通,从而完成科研伦理期中作业。
不出意外的,我们约好时间,与石老师进行交流。他早已做好准备,首先便打开了另一位同学近期工作汇报的PPT,与我们讨论了近期培养细胞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现象、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提示我们需要理解实验步骤每一步背后的原理,否则做实验就只是单纯做实验,你永远无法得知改变一个条件后会对结果造成什么影响。
在谈完工作部分后,石老师打开了对我们这一级新同学的迎新PPT,带我们重温了一下实验室的守则。我们实验室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地方,大家都拥有双向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选择是否留在这个课题组,课题组也会评估我们是否能够留在这个实验室。而课题组考察每位同学的表现的点就在于后文“关于建议”部分的第一大段。
聊完上述内容以后,石老师又开始给我们推荐《GRIT》这本书。这是我们课题组的推荐读物,老师希望实验室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把这本书读完,好好地了解书中所讲述的内容以及传授的道理,最关键的是能够学习到书中那种释放你的热情并不断坚持的精神。只有你能够长期坚持,最后才会成功,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如此。
总的来说,我们这一次交流主要从工作、生活、未来规划等方面展开,但是并没有对职业长期规划或者未来成长发展进行一个具体的描述。因为老师希望更多的是,我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研究自己,成为自己未来人生的主人。而他所做的角色,只不过是助力我们前行的那个人,即我导伴我行。
关于建议
对于Shi’sLab的同学而言,应该学会至少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做人。诚实、有爱心、勤劳、不走捷径、有团队精神,成为一个可靠的合作者;
2.积极参与平台建设,认真学习磨练技能,踏踏实实做事,成为一个技艺熟练的科研人;
3.做事。学生是其学位论文和按时毕业的第一责任人(虽然我觉得导师与学生本人共同负责)、尽早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点,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尽量保持自己的方向和实验室的战略方向一致,按时毕业,保质保量。
做一个有爱心的人,为别人多着想一点,主动帮助他人,再往前走小半步;做一个好奇的人,保持批判,发现问题,尝试解释原理,用心去做,积极反馈;做一个靠谱的人,做事有始有终,接活必有回响,让人放心。
要做好人生规划,多看文献,多想课题,事情提前做好准备。推荐书目《GRIT》(《坚毅:释放激情与坚持的力量》),需要明白两点,天赋×努力=技能,技能×努力=成就,要保持热情一直坚持,这或许才是通向成功的途径。(有些鸡汤,不过后面会和课题组的其他同学就这本书进行读书分享会,共同学习其中的内容)。
科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建立自信,可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积累。科学研究就是把不清楚的事情搞清楚,把观察到的奇怪现象背后的原理弄明白,这样慢慢建立起自己的自信,也会使自己的科研之路更开心。
Scientific
ETHICS
关于收获
这次交流的收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从事科研活动时,应在操作前弄清楚操作每一步背后的原理再进行,有自己的结果预期,比如核酸抽提中,酒精和水的关系,每一步操作都要搞清原理,不能盲目地按照SOP操作。这样才能保证若出现与预期不符的情况,可以有效地解释,而这也会减少实验的不确定感。而当我们减少了这种不确定感,就会更容易发现科学研究的魅力。
科学研究,就是把不清楚的事情搞清楚,把常见的事情背后的原理给挖掘出来,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说明。提出一个假设,然后做一些实验证明这个假设,将人类的知识边界向外再拓展一点点,这无疑是令人激动的、令人兴奋的。
任何一个试剂和仪器在使用前都需要性能验证,注意生活、工作和科研中的小细节,你不认为会出问题的地方就有可能出问题。如果大家把问题习以为常,甚至不把这些当作是问题,那么一旦出事,后果是灾难性的,无人可以承受。因此,这更要求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另外就是课题组可能是不分dry/wet,纯粹项目驱动的,即哪里需要就去哪儿干活。
与别人合作,你不仅需要提升自己的技能,还需要学会沟通交流。技能是合作的基础,交流是良好合作的前提。交流不仅意味着要学会与同学们交流,与老师们交流,可能还不能只局限在课题组内、班级内、院系内,可能要把眼光放的长远一些,组与组之间的合作,院与院之间的合作,校与校之间的合作,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这无疑对你的交流技能要求非常高。因此应该珍惜每一次机会,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更好地提升自己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与本领。
最后,我的个人体会还有一点,在成长的道路上,在读书、科研乃至工作路上,很多时候其实都是自己一人独自前行的,虽然别人可以给你提供帮助,但最好还是不要将过多的期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更多还是要依靠自己。这条路虽然是有人陪伴的,但也是孤独的,因此我们应当学会独处,适应更多的孤独时刻。这样的话,不管是有无贵人相助,自己都可以很好地调整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去迎接挑战,去做一些让自己开心快乐的事情。
结语
非常感谢科研伦理课给了我一个让自己思考的机会,和老师交流自己的短期/长期规划,然后再想想自己的路应该如何走。虽然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想清楚,但一些基本的原则还是会放在那个地方,不会变的。这一份《我导伴我行》放在那儿,等多年以后,再回头看看当初我的想法是否已改变,是否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东西?
也希望这一次的交流分享真的可以让我和大家受益匪浅。
-end-
清旺PW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