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名言 >> 青年马克思的价值理想及对当代青年的启示读
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道路,是从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又从费尔巴哈进一步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卓越才能在其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得到了充分展示。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所具有的冷静考察现实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其立志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高尚情感和价值理想也得以充分展现。这一切都对我国当代青年择业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现实启示。
一、确立价值理想:为人类幸福而献身
马克思年出生于普鲁士莱茵兰省的特利尔城,年进入特利尔中学,在那里度过了五年时光。马克思生长在比较开明的家庭,从小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教育。年8月12日毕业考试时,他写了一篇德语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虽然没有提出什么价值观的理论,但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学时期马克思的价值立场。
1.青年要有明确的价值目标和正确的价值指导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重视人生价值的青年心目中都要有一个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的信念。他认为,“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它实际上也是伟大的”,人的共同目标是“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臻于完美境界”。选择职业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达到个人目标和共同目标的手段。因此,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不要从一时的感情出发,不要从虚荣心出发,更不要从名利出发,因为“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虽然这些是很光辉的,但是它不能持久,甚至会被名利迷住了心窍,理智无法支配它,从而“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的地方。因此,在选择职业之前,青年人应该充分考虑以上指导思想,“仔细分析”和“衡量它的全部分量,即它加在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青年人选择正确的、适合自己的、恰当的职业。“如果我们经过冷静的考察,认清了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分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仍然对它充满热情,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于它,那时我们就可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2.奉行利他主义和实现个人价值相统一的价值观
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还阐述了奉行利他主义和实现个人价值相统一的价值观。他指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要充分考虑实现人类的幸福和青年自身的完美这两方面的问题。人类的幸福和青年自身的完美,这两种利益不是彼此敌对、互相冲突的,也不是一种利益必然要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这里,马克思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即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成不了伟大的人物,只有为人类共同目标和人类共同幸福而劳动的人,才是伟大高尚而最幸福的人;个人自身的完美是建立在同时代人的完美之上、建立在为同时代人的幸福而工作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实现自身真正的完美,否则,他永远都不可能成为完美、伟大之人,利他主义与实现个人价值是相互统一的、是一致的。
3.确立为人类而献身的价值理想
马克思在中学时期就确立了为人类而献身的价值理想。他在文章中以理想主义的风格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历史把那些为共同目标工作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称为最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人人敬仰的典范,就曾为人类而牺牲自己”;“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段话道出了青年马克思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伟大抱负和价值理想,表述了个人幸福从属于千百万人幸福的价值观,表达了他对未来人生价值的设计和追求,奠定了他今后的人生道路。
马克思的一生,就是为人类幸福献身的一生,他所选择的事业可以用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作为标志,也正是这两个伟大的发现,使得工人、学者、诗人,甚至不怀敌意的资产者,在伦敦海格特公墓马克思的墓前,都会脱帽以表达他们对这位伟人的崇高敬意。
二、实现路径:选择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
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不仅确立了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价值理想,他还明确指出了这一价值理想的实现路径,即选择“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那么,什么样的职业是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不仅确立了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价值理想,他还明确指出了这一价值理想的实现路径,即选择“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那么,什么样的职业是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亦即择业的标准是什么?青年人应该怎样选择这样的职业?选择这样的职业,个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对这些问题,马克思都一一作了回答。
1.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择业标准
在马克思看来,“选择一种使我们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一种能给我们提供最广阔的场所来为人类工作,并使我们自己不断接近共同目标即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这是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择业标准。在这里,“尊严”、“正确思想”和“能够不断接近共同目标”成为马克思的择业价值观的三个标准。“尊严”作为择业价值观的标准之一,应该“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最合乎尊严要求的职业,“并不总是最高的职业,但往往是最可取的职业”。相反,有失尊严的职业和建立在错误思想上的职业只会增加青年的沉重负担。只有“重视作为我们职业的基础的思想”,才“会使我们在社会上占有较高的地位,提高我们自己的尊严,使我们的行为不可动摇”;只有建立在尊严、正确思想和能够不断接近共同目标基础上的职业,才“能够使具有合适才干的人幸福”。这里,马克思在择业价值观上的三条标准,归结到一点,就是选择能够“干预生活本身”的职业。所谓干预生活,就是干预人民所关心的现实生活。在青年马克思看来,只有干预生活本身的职业,才能够把两种利益即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结合起来,因此,青年人的价值选择要和自己所处的时代、自己的人民所关心的共同目标结合起来,只有这样,青年才能成为完美伟大之人。
2.选择理想职业必须具备的个人素质
马克思不仅阐述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择业标准,而且进一步明确了青年选择理想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个人素质,即体质和能力。他指出:“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诚然,我们能够超越体质的限制,但这么一来,我们也就垮得更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残破的废墟上,我们的一生也就变成一场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之间的不幸的斗争。”“由于体质不适合我们的职业,不能持久地工作,而且很少能够愉快地工作,但是,为了克尽职守而牺牲自己幸福的思想激励着我们不顾体弱去努力工作。如果我们选择了力不胜任的职业,那么我们决不能把它做好,我们很快就会自愧无能,就会感到自己是无用的人,是不能完成自己使命的社会成员。由此产生的最自然的结果就是自卑。还有比这更痛苦的感情吗?”同样,“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够胜任经过较为仔细的考察而选定的职业,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即使不受到外界的指责,我们也会感到比外界指责更为可怕的痛苦。”这里,马克思强调了青年在选择理想职业时体质和能力的重要性。如果所选择的职业超越了自己的体质,就如同把自己的人生大厦冒险建立在松软的废墟之上,于是人的一生都会变成精神和肉体之间的不幸的斗争;如果自己的能力不能胜任所选择的职业,那么,他不仅不能做好工作,而且会自愧无能、妄自菲薄。因此,体质和能力是青年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个人素质。
青年马克思不仅从择业标准、个人素质角度阐明了为人类幸福而献身这一价值理想的实践路径,同时,他还注意到个人职业的选择还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即现有社会关系对个人职业选择的制约。他指出:“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合适的职业”,因为“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决定它们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在这里,马克思明确表达出现有的社会关系将会影
3.现有社会关系对个人职业选择的制约
响到青年的职业选择。因此,他特别强调了青年选择职业时态度的重要性。他指出,青年人必须认真选择职业,因为“这种选择是人比其他创造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权衡这种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听天由命的青年的首要责任。”这里,马克思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这就是:既然青年在社会上的关系在他们有能力决定之前就已开始确立,那么,他们只有确立认真选择的态度,才不至于“听天由命”;理想必须源于现实,理想受现实的生活条件所制约。在这些表述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青年马克思的思想中已包含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因子。
三、局限:人本主义的抽象性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充分表达了青年马克思的伟大志向和理想人格。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回顾一下文艺复兴以来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潮和德国从康德开始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潮,就可以看出青年马克思对人性、人的尊严、个人与人类的关系的理解,明显受到进步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具有人本主义抽象性。
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展现了他朴素幼稚的唯心主义思想,其价值立场具有理想性和一般抽象性特点。他宣布:“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他认为是神“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变得高善的地位”,“神决不会使世人完全没有引导者;神轻声地但坚定地作启示”。由此,可以看到,青年马克思相信发自内心的崇高精神和理性追求是来自神的启示,而通过某种职业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完善是符合基督教教义的。在这里,马克思强调了神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行动都是在神的指引下才产生的,神决定人的一切,这反映出他当时主要受着传统的基督教教育,在接受基督教教育的同时,他也受到了以启蒙学者的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为特点的理想主义这一时代风尚的熏陶。
在封建主义和宗教占统治地位的德国,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启蒙思潮是一种革命的进步的思潮,而马克思也正是从接受这一革命思潮出发,通过革命实践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今后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彻底贯彻和发扬这种启蒙思潮中的革命因素,并最终远远超出它们,从而建立起革命的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理论。
四、青年马克思的价值理想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通过对《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文本解读,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确立了为人类幸福而献身的崇高的价值理想,并且就价值理想如何实现指明了实现路径即选择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当然,马克思的崇高的价值理想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文本中,作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为自己确立的这一价值理想而努力奋斗。虽然今天距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的写成和发表已经有多年的时间,但闪烁在其中的马克思的高尚情操及其深邃的思想之光并没有因时空的斗转星移而黯淡,相反,在我国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在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场域中,重新回到马克思,我们会发现,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就的这篇论文不仅为我们当下研究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具有极高的理论研究价值,也对当代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尤其对当代青年的科学的择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更为直接的现实启示。
当代中国在经济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之一。“就业难”问题既可以从经济社会本身的发展中去寻找原因,也可以从供给方即正在寻求就业的人本身去寻找原因。在我国当下正在寻求就业的队伍中,绝大部分是青年人。青年人在择业过程中如何正确、科学的择业将关涉青年自身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当然也关涉我国当下“就业难”问题的缓解。从对《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的解读中,我们认为当代青年在择业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得到以下三点启示。
1.择业过程中应秉持严肃思考的态度
在前文的解读中,我们已知,青年马克思不仅确立了崇高的价值理想,而且指出选择“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是其价值理想的实现路径。这里,我们可以明确看出“选择职业”是一种手段,一种达到个人目标和共同目标的手段,也就是个人价值理想的实现是借助于个人所从事的特定的职业而实现的。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出发,个人是特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在当今的生产力水平下,个人选择某种职业首先是满足个人谋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个人价值理想的实现也是附丽于其中的。因此,当代青年在择业的过程中应当秉持严肃思考的态度。择业的恰当与否直接关涉个人价值理想的实现,当然也最终关涉人类的幸福。正如马克思所言,“这种选择是人比其他创造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权衡这种选择,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听天由命的青年的首要责任。”显然,马克思强调“这种选择”的重要性,因此青年人要“认真地权衡”,并将之视为“青年的首要责任”。
2.择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正确择业的主客观条件
从对马克思的论文解读中,我们认为,当代青年应严肃思考和认真权衡的内容之一是影响正确择业的主客观条件。
首先,从主观条件分析,当代青年要对自己在择业的过程中所持有的主观愿望有清醒的判断。从我国当代青年在择业中的表现看,大部分青年对未来职业表现为期望值过高。这也是我国当下“就业难”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马克思认为,这种对自己职业定位的错误认知往往来自于青年人内心的虚荣心、狂热、冲动和幻想。这种种的假象将直接干扰青年人做出正确的选择。马克思认为,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应当认真考虑,我们对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的怀有热情?”“我们的热情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我欺骗?”。青年人在对未来的职业进行憧憬时,“我们的幻想蓦然迸发,我们的感情激动起来,我们的眼前浮想联翩,我们狂热地追求我们以为是神本身给我们指出的目标;但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很快就使我们厌恶”。而“虚荣心容易使人产生热情或者一种我们觉得是热情的东西”。马克思也指出,“不仅虚荣心能够引起对某种职业的突然的热情,而且我们也许会用自己的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把它美化成生活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它,没有衡量它的全部分量,即它加在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在这里,我们自己的理性不能给我们充当顾问,因为当它被感情欺骗,受幻想蒙蔽时,它既不依靠经验,也不依靠更深入的观察。”因此,马克思指出,“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虽然这些是很光辉的,但是它不能持久,甚至会“被名利迷住了心窍”,理智无法支配它,从而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的地方所以,当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要认真、冷静地思索自己对未来职业的预期有没有被以上所述的主观上的错误认知所蒙蔽和干扰,如果有,青年人应该在择业时,竭力排除这种主观上的干扰,不从一时的感情出发,不从虚荣心出发,更不要从名利出发,而应选择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真正使我们感兴趣的职业。
其次,从客观条件分析,当代青年在择业时,在严肃思考的基础上,在排除了种种主观因素的干扰后,还应认真分析自己选择某种职业的客观可能性。而客观可能性既包括青年自身所具备的个人素质,也包括现有的社会关系。这里的“个人素质”包括体质和能力。一个人如果体质以及能力与自己所期望的职业本身的要求相去甚远,那么勉强从事某种职业后,后果是可以想象的。同样,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够胜任经过较为仔细考虑而选定的职业,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即使不受到外界的指责,我们也会感到比外界指责更为可怕的痛苦。换句话说,如果青年人选择了自己能力达不到的职业,接下来的后果是自卑、妄自菲薄等自我否定的负面情绪的产生。这里的“社会关系”与当代青年所指的人脉关系和背景是不能等同起来的。以唯物史观来解释,“现有的社会关系”应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的社会存在。具体而言,主要指当代中国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现有的社会关系”作为制约青年人择业时的客观条件,在当下应当阐释为,当代中国青年在择业时应充分认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对人才的需求结构,或者是职位的供给状况,而不能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主观幻想中。只有在主客观条件都经过了青年人的冷静思考后,青年人的择业才有可能是恰当的、适合的、主客观相符合的。
3.择业过程中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追求人类幸福和自身完美
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不仅仅为青年人指明了为什么选择职业,怎样选择职业的问题,也明确回答了青年人应当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职业的问题。马克思自己是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马克思在文中也指出,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是相统一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和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这里蕴含的是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的统一。在确立了“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的价值目标的前提下,利他和利己并不冲突,两者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个人自我价值只有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实现。否则,一切都是空洞和虚无。马克思本人也以其一生的奋斗为当代青年人树立一个光辉的典范。当然,要求当代青年人都有马克思般的崇高的理想诉求是不现实的。但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在面临就业问题的种种困境中,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强调把追求人类的幸福和自身完美的结合作为青年人价值理想的最高诉求是应当的。
青年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无论是从智性还是感性上都使我们充分领略了其充满激情的崇高的价值理想诉求以及在择业问题上表现出的睿智与冷静。虽然,这篇文章带有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它的当代解读。通过解读,我们深刻领悟到了青年马克思的择业价值观对我国当代青年择业价值观的现实启示。
作者:陈玉君、黄利秀
文章来源:《教学与研究》年第5期
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my/21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