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名言 >> 博雅风采丨谢宇程阳努力塑造人生价值的奔跑
编者按
燕园之美不消赘言。究其原因,北大中文系级本科生谢宇程阳认为精髓在于其“杂”。将不同草木按门类栽种是一种齐整之美,而让不同种类的草木随机杂乱地分布在校园各处,亦是一派别样的和谐的美感。
谢宇程阳或许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其实也是燕园这片斑斓景色中一抹极具个性的色彩。
北京大学-学年校学生会宣传部部长、《此间》杂志执行主编,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学生助理,中文系级本科生党支部书记,校园排版设计美编达人——这些是谢宇程阳履历表上的呈现,但他却不喜欢被这些“光环”笼罩。
“与其说担任什么职务,我更关心做了哪些事。”这个干净利落的大男孩,身上似乎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稳重,既带着强大的气场,也有君子般的谦和。
当记者如是评价谢宇程阳时,他笑言,“我心里其实还住着个小孩,这是北大带给我的一个深刻的印记和启迪——无论生活怎样繁杂,都要保持一点童心。”如果说“童心”代表了具有某种理想主义色彩的生活方式,“一点”的量词则体现了一种平衡和处事的智慧。
一所伟大的学府,应该有一份伟大的媒体年秋,在上海大同中学高中加试理科的谢宇程阳怀揣着萌发于中学时期的“新闻梦”来到北大。加入校学生会宣传部,成为了他初入燕园的一个重要选择——吸引他的是一份创刊还未满一年的报纸:学生会会刊《此间》。
彼时的《此间》还只是一份“仅拥有八个版面、活动类新闻稿占据半壁江山”的报纸,在偌大的北大校园鲜有人听闻。谢宇程阳坦言,初次见到这份报纸时他心中很是失望,“任何新闻人都渴望耕耘一个有独立性格和有影响力的媒体,而当时的《此间》显然两者并不具备”。
但他还是决定留下来,因为时任部长非常开明,总是想着法子鼓励部员们建言献策、大胆创新。谢宇程阳说,“《此间》不完美,但她很年轻,有着很大的成长空间;在这里,每个人都不只是一颗有个固定规程的螺丝钉,而是可以用自己的创造力带来可见的改变”。
初入燕园时,谢宇程阳曾作为学生记者采访奥运冠军邓琳琳。三年后,那篇采访稿成为了《人物》杂志记者撰写邓琳琳的长报道《短暂出场》的一份边采素材。校园媒体存在的意义,其实也正是为历史留下一份别样的底稿。
很快,《此间》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报纸版面由8版拓展至12版,枯燥的新闻稿逐渐被记者撰写的深度采访稿替代,同学们的投稿也渐渐多了起来。
基于“人物最能打动人”的想法,《此间》新增了人物专刊,同时开辟“言论”、“深度”、“文化”、“视觉”等专版,这份报纸已初具雄风。
大一下学期期末,谢宇程阳经过竞聘接任学生会宣传部部长、《此间》执行主编。但他并不满足《此间》既已取得的成绩。在他看来,一所伟大的学府,既然有着一流的学生群体,就应该有一份伟大的媒体。
那时人们都在谈论纸媒的寒冬,谢宇程阳却决心将《此间》由报纸转型为杂志。转型为杂志意味着编辑的难度更大,周期更长,首当其冲的便是给新生发放的《此间·新生特刊》。
作为新任部长,他也没有部员,但他硬是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和两名副部长一道完成了《此间·新生特刊》杂志的编辑。
《此间》新生刊
精致的排版和走心的文字让这本刊物一经发行便广受好评。而对谢宇程阳来说,这本杂志更意味着一个供日后参照的标杆。“《新生特刊》中的每一处设计,甚至小到标题与配图的间距,我们都制定了详细的规范,并严格执行。很多人觉得对一本杂志而言,这些细节并不重要,但这其实代表了一种专业、负责的态度。杂志文章的选择也是同样如此。个中细小的点也许少有人发现,但总会有读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my/21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