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名言 >> 党史教育丨走出云南的大众哲学家艾思奇
艾思奇
生于云南保山腾冲市和顺乡水碓村的艾思奇(.3.2-.3.22),原名李生萱。据《李氏家谱》记载,艾思奇的先祖名叫里黑斯波,是成吉思汗大军南下时的一名将领,奉命驻守腾冲安寨,到艾思奇这辈已是其第18代后裔。艾思奇出生后的第二年(年)就随父母迁至昆明,7岁入读私塾。由于辛亥革命爆发,父亲东奔西走,四处奔忙,他的小学是在省外读完的。
艾思奇父亲李曰垓是云南辛亥革命及护国起义的元老之一,颇具爱国主义情怀和民主主义思想倾向,曾参与领导了云南辛亥革命中的滇南起义,参与了由唐继尧和蔡锷等在云南发起的讨袁护国运动,还担任了护国军秘书长,起草了通电全国的讨袁檄文。艾思奇的兄长李生庄是五四时期云南学生运动领导人,年考入东南大学攻读西洋哲学,担任校学生会负责人,后加入中国共产党。耳濡目染,艾思奇自小就受到父兄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年,15岁的艾思奇回昆明考入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插班二年级。省立第一中学是云南学生运动的中心,在校期间,艾思奇受进步教员楚图南、陈小航(即罗稷南)等人影响,开始积极投身进步思想传播活动,他参加了李国柱等人发起的“青年读书努力会”,初步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成为昆明学生运动的重要骨干,还认识了聂耳、张天虚等青年才俊。
年,17岁的艾思奇满怀着立志救国的雄心和父亲“工业救国”的期望,东渡日本留学,考入日本福冈高等工业学校采矿系。在日本求学期间,他在掌握日语的基础上,又自学德语、英语,广泛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方面的知识。他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参加中共东京支部组织的“社会主义学习小组”,系统学习和研读了黑格尔《逻辑学》等德国古典哲学著作,尤其是在接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后,他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所深深吸引。他认真研读学习了《反杜林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大量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献,还对照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德文原本与日文翻译进行学习。对各种知识的广泛学习涉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刻苦攻读,对中国社会现状的深入思考,使艾思奇的思想发生深刻转变。他逐步接受和树立起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一个单纯的爱国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他在《自传》中说:“我总想从哲学中找出一种宇宙人生的科学道理;但古代哲学很玄妙,都说不清楚,最后读到马、恩著作,才豁然开朗,对整个宇宙和世界的发生和发展,有了一个较明确的认识和合理的解释。”他放弃了“工业救国”这一不现实的思想,下定决心弃工从文,树立起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坚定信念。
艾思奇年春回国养病,年,再赴日本,半年后考入福岗高等工业学校,业余时间继续研读马列著作。年“九一八”事变后毅然弃学归国,年底返昆明。年到上海,任教于泉漳中学,同时参加了党领导下的爱国组织“上海反帝大同盟”,也因此认识了宋庆龄、鲁迅、杨杏佛等“左翼”人士。后经杜国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社联”(社会科学家联盟)。年,他写成了第一篇哲学论文《抽象作用和辩证法》,从此开始发表研究中国哲学思潮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章。年,他进入“《申报》流通图书馆读者指导部”工作,同年任《读书生活》半月刊杂志编辑,并在其上每期写一篇通俗哲学的文章刊载,年底,艾思奇将这些连续写了24篇的文章集结成册,以《哲学讲话》为名公开出版。该书出版后,引起社会极大反响,一年中连续三次再版。后因国民党当局的查禁,只好易名为《大众哲学》继续出版。在这部著作中,艾思奇以普通大众作为读者对象,以生动鲜活的事例、通俗易通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当时中国大众还不了解不熟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辩证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讲解和阐述,揭去了哲学神秘的面纱,架起了人民大众通向哲学的桥梁,受到了进步青年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在新中国成立前,大名鼎鼎的《大众哲学》仅读书出版社就印刷发行了32版,创造了哲学书籍在中国出版的奇迹。由于受到《大众哲学》的启迪和影响,很多在黑暗中徘徊、在痛苦中思索的年轻人和进步人士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投身抗日,投身革命;还有不少人受到《大众哲学》的启蒙,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经过实践的锤炼成长为中国革命事业的中坚力量和领导干部。
艾思奇所开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方向,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赏和肯定。年,艾思奇从上海一到延安,毛泽东就接见他并亲切地说:“你好呀!思奇同志,你的《大众哲学》我读过好几遍了。”毛泽东还将《大众哲学》推荐给党的干部,并将其确定为抗日军政大学教材。他还要求当时在苏联学习的两个儿子认真阅读《大众哲学》。毛泽东在写作《实践论》《矛盾论》时,也吸收了《大众哲学》的一些思想;在解释事物的变化发展时,毛泽东甚至直接借用了《大众哲学》中使用的鸡蛋孵化成小鸡的生动例子。
年,艾思奇经周扬、周立波的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参加全国救国会和文化界协会的工作。年夏,他发起组织自然科学研究会,年,创办综合性学术杂志《认识月刊》,同时参与《文化战线》旬刊和《战线》五日刊的编辑工作。同年9月,他与周扬等人被调往延安。
年,艾思奇任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教员,同年与何思敬主持“新哲学会”,同年底调任马列学院教员,后兼任哲学研究室主任。年,任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年,任延安《中国文化》主编。年,马列学院改组为马列研究院,后改为中央研究院,任该院中国文化思想研究室主任。年,他调任《解放日报》副刊部主任,年任该报副总编,年被任命为总编。年,任华北大学四部(即研究部)副主任,同年10月,调至重新开办的马克思列宁学院任教,讲授社会发展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思奇历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新哲学研究会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哲学会副会长、马列学院哲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等。他还被聘为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并为北大全校师生讲授政治课。年3月22日,艾思奇因病去世,终年56岁。
艾思奇一生著作丰赡,计有专著《大众哲学》《新哲学论集》《哲学与生活》《思想方法论》《实践与理论》《论主观主义》《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主义纲要》《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以及《十二年来之中国哲学思潮》《抗战以来几种重要哲学思想的评述》《不要误解实事求是》《怎样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同志发展了真理论》《〈实践论〉关于哲学史的研究》等大量哲学论文,还翻译和主编了《新哲学大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历史观教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信》等马列主义哲学理论著作。他在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还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对封建阶级哲学、资产阶级哲学与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进行了批判,有力地捍卫和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艾思奇以极高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修养、深厚的学术造诣锻造了他犀利的批判精神,他系统研究了辛亥革命以来的哲学斗争,剖析了几种影响较大的唯心主义派别,对当时流行的实用主义、玄学派的形而上学作了尖锐的批判,指出“在中国有着无限未来的必然是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的“唯物辩证法”论战中,他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张东荪的新康德主义和托派叶青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抗战时期,他研究了“五四”以来的文化思想的发展,批判了陈立夫的“唯生论”、蒋介石的“力解哲学”、阎锡山的“中”的哲学;他致力于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宣传,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并非僵死不变的,应该充分肯定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同时反对“任意用贴标签的方式空谈毛主席对它的发展”,认为必须结合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予充分的论证和说明,强调只有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对革命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作出结论”,才能真正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他把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重要哲学著作,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要成果,进行了大量的宣传、阐释和研究,为中国共产党人确立自己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现代哲学思想史上,如果要找出一位与中国大众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命运最为休戚相关的职业哲学家来,则非艾思奇莫属。艾思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首倡者、拓荒者和忠实践行者,是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革命家,其一生始终以捍卫、传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己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方向,被毛泽东评价为“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我们为云岭大地能够走出这样一位中国共产党内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大哲学家而感到由衷地骄傲!
往期回顾
◆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
◆要闻丨昆明国家高新区出台16条政策措施促细胞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一图读懂丨《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促进细胞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若干政策(试行)》
◆动态丨市侨联副主席张倩倩到昆明国家高新区企业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