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论

革命烈士陵园与红色文化传播以龙华烈士陵园

发布时间:2021/4/22 15:33:44   点击数:

作者简介:丛雪娇,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社教部主任、馆员。

红色文化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关于红色文化的内涵,虽然众说纷纭,但也逐渐形成一些共识,本文中所表述的红色文化主要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和文化形态。

一般来说文化被认为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相应的,红色文化也就应该包含中国共产党在她九十余年的光辉历程中创造的所有物质形态的文化(包括革命遗址、革命文物、革命事件和革命成果等)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包括革命精神、革命传统、革命文艺等)。

革命烈士陵园,一般而言,是指那些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牺牲的烈士的牺牲之地、纪念之地或安息之地。

革命烈士陵园的建设、管理和使用以“褒扬先烈、教育群众”为宗旨,可以说,从建园之初,烈士陵园便蕴含着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成为宣扬革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

与人物、事件、遗址类纪念馆不同,革命烈士陵园勾画的往往是英雄群像,因而烈士陵园开展红色文化的传播和教育,重点依托的就是英雄故事。讲好英雄故事,不仅要做好英烈资料的征集、收藏、整理和研究,还应加强对英烈精神的提炼和升华,更要不断创新传播手段,顺应时代潮流,以人们喜闻乐见、富于感召力的形式进行多渠道、多维度、多层次的传播,让英雄精神能被看得见、听得到、记得住,让红色文化能够“落地生根”。

近年来,作者所在的龙华烈士陵园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下面,本文就以龙华烈士陵园为例,就“革命烈士陵园与红色文化传播”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上海龙华烈士陵园。来源:中国旅游新闻图片库

打造精品党课,塑造红色品牌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党的早期领导人工作、战斗、牺牲的地方,保存有大量红色文化遗迹,然而一直以来,始终缺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党性教育现场课。

龙华烈士陵园是中国纪念第一次、第二次大革命中英烈人物的重要场所,也是一

座集陵园、纪念馆、遗址为一体的上海规模体量最大的红色圣地,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不仅园区面积大,红色教育资源也非常丰富,除了龙华烈士纪念馆和纪念碑广场,还有原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旧址、龙华二十四烈士就义地、英烈诗词碑苑等多处红色景观。

为加强红色文化宣传,助力上海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筹备和打磨,龙华烈士陵园在年七一前夕正式推出了一整套名为“龙之华,初之心”的精品党课。

课程取名为“龙之华,初之心”,有其独特的寓意:龙者,代指中华民族,华者,代指革命先驱。

龙之华,音义为龙的华章,意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高度切合。

龙华是无数革命英烈倒下的地方,更是红色精神生根发芽的地方。

课程研发团队通过剖析入党誓词中“忠诚、奋斗、牺牲”三个关键词,结合馆内丰富的英烈资源,从信仰坚定、百折不挠、威武不屈、抛家舍业、乐观向前等九个维度,用真实而生动的龙华英烈故事,描绘了一幅共产党员的初心图。

“龙之华,初之心”系列精品党课包括三大板块,“七个一”教学环节。板块一:致敬英雄,包括一场庄严肃穆的祭扫仪式,一次英烈诗抄的诵读互动。板块二:重回历史,包括一次敌我斗争的实景体验,一次穿越历史的党性洗礼,一次与长眠先驱的时空对话。板块三:寻初心担使命,包括一次《英雄壮歌》的参观,一堂“忠诚奋斗牺牲”的党课。

与国内纪念场馆的同类党课相比,“龙之华,初之心”系列精品党课有如下特点:

(1)更加强调沉浸式体验,通过在历史现场进行情景再现的方式,让人感受白色恐怖之下革命者的坚贞;在二十四烈士就义所在地,感受英雄蒙难的悲壮时刻;在陵园祭奠英烈的场所,让参观者完整感受一场庄严肃穆的祭奠仪式。

(2)紧扣“初心”二字,以中国近代革命斗争过程中在上海发生的重大事件为背景,立足龙华并串联上海重要红色资源,通过个性化组合定制的广场仪式、碑林诵读、实景体验等现场教学环节,既能够灵活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也深化了参与者对英烈精神内涵的理解与认同。

(3)用英烈故事铸造精品党课,既注重党课实际教育效果,也将党课视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实践。既立足利用本馆红色资源,引导党员干部筑牢干事创业的思想基石,更放眼上海文化品牌战略,让“龙之华,初之心”党课成为上海红色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一环。

“龙之华,初之心”系列精品党课图源网络

讲好英烈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如今,从《国家宝藏》到《如果国宝会说话》,利用博物馆资源讲故事已成为业内共识。

革命烈士陵园也不例外,让沉睡的文物资源活起来,把蕴藏革命历史文物之中的红色基因传承起来,用真实、鲜活、感人的英烈故事把英雄的形象立起来、传播开来,这不仅是龙华烈士陵园社教工作的重点,也是贯穿于龙华烈士纪念馆年陈列改造的总体思路。

讲好英烈故事,重在刻画英烈人物。

新改版的龙华烈士纪念馆突破了以往烈士纪念馆人物肖像、简历加照片、事件、文物的固化模式,通过80余个英烈故事、78条英烈格言、69块口述历史显示屏、52个知识互动屏、29个内容扩充屏,多角度全方位还原了位英烈人物的英雄故事,充分展示了英烈人物的个性、更好地凸显了英烈精神。

新改版展陈,增添立体感图源网络

讲好英烈故事,难在把握广度与深度的平衡,在有限的参观时间和有限的展陈空间之中,既充分展现每位英雄人物的精神品格,又将他们身上的精神力量凝成一个整体。

龙华烈士纪念馆首倡“故事链”的概念,将所有的英烈故事以时间线索分为“信仰的召唤”“使命的执着”“信念的坚守”“民族的脊梁”“胜利的奋争”“时代的先锋”六大主题,用清晰的时间线串联起了革命英烈们的生平与事迹,环环相扣的故事链也让观众们一次又一次被震撼和感动。

讲好英烈故事,还要让文物活起来,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和展示手段让历史故事更加打动人心。“二十四烈士雕塑多媒体剧场”就是通过高科技手段与艺术表现相结合的形式来讲述龙华二十四烈士的故事:展示烈士生前风采的群雕和全息成像技术结合在一起,在英雄赞歌音乐和朗诵家倾情讲述中,现代舞演员向观众演绎英烈们由生而死、死而永生的感人故事。

剧中不仅有雕塑、音乐、舞蹈、朗诵、光影五维艺术的统合,其中一位舞者身上带着弹痕的马甲,正是纪念馆的展品之一———艺术和历史在此交汇,震撼人心。开展第一天就有观众在观看时感动得泪如泉涌,连不懂中文的外国观众看后也拉着工作人员连声说“moving(感动)”。

二十四烈士雕塑多媒体剧场,现代舞演员与雕塑结合图源网络

创新教育形式,弘扬红色文化

近年来,博物馆、纪念馆开展教育活动的形式日趋多元,教育理念也不断更新。

对革命烈士陵园来说,开展教育活动最主要的形式仍是利用清明、烈士纪念日、重大纪念日等重要契机,组织开展烈士公祭等纪念活动。然而除此之外,还应借鉴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的优秀做法和实践经验,突破固有思路,面向社会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不断创新教育形式,针对不同受众推出分众化、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从而更好地传递正能量、弘扬红色文化。

以龙华烈士陵园为例,近年来通过与中小学开展合作,先后策划推出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对象、主题各不相同的教育课程,受到广泛好评和市教委的肯定。

传统节日类。“童心颂英雄,龙陵过节日”系列课程。该系列依托中国传统节日,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在清明、端午、中秋、春节等节日期间,推出相关课程,将节日传统与英烈精神相结合,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

让青少年在感受中国文化节日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品味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增强节日文化理念,理解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育传统美德,扬爱国之心。

课本剧类。“演绎龙华英烈好故事”中小学生课本剧。自年起,龙华烈士陵园依托本馆资源,在每年暑期联合上海中小学校外教育联席会议办公室、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以及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共同举办上海市中小学生课本剧汇演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2届,参与活动的中小学生总数已超过人。上海市中小学生课本剧汇演已成为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取得学生喜欢、家长乐见、学校欢迎的三赢效果。

展馆课程类。“教学课程进展馆”中小学教学系列课程。该系列课程针对中小学生的课程教学大纲,选取语文、历史、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相关课程,开发展馆教学课件,充分利用龙华烈士纪念馆的展陈内容、藏品资源和红色课堂的多媒体教学设施,以优秀的课程资源,吸引周边学校学生进入纪念馆,活化教学内容,协助学校完成学科教学内容。目前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已与上海大学合作,开发了《梅岭三章》《王孝和的故事》《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等课程的课件,受到学生、教师、学校三方好评。

此外,还有“烈士故事我来讲”红色故事大课堂、“小里弄大历史”系列探究课程、“追寻烈士的足迹”户外定向课程、“墨香传递正能量”中小学生书法课程、“高举党旗讲故事”青少年讲解员培训、“童心熠熠耀龙华”红色电影课课程、“童心向着共产党”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定制课程等,通过这些课程,我们将龙华烈士陵园打造为青少年学生的“第二课堂”,让学生通过参观学习和课程体验,浸润红色文化,了解上海英烈,学习英烈精神,树立爱国思想。

拓展传播渠道,凸显红色主题

在纪念馆宣传工作的实践中,人们逐渐意识到,运用合适的传播方法、传播模式、传播渠道,将极大提升场馆的影响力,因而纪念馆的传播研究已越来越引起学界的重视,不少相关论文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很多具有指导意义的观点。

近年来,龙华烈士陵园结合自身特点,吸取相关理论成果,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主要在以下三个层面开展红色文化传播。

媒体传播。媒体传播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传统媒体主要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渠道,新媒体则包括了利用计算机处理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无线技术、通信技术、卫星技术等手段,通过手机、电脑、数字化电视等终端工具,向受众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各种新型的传播模式和媒体形式,最为常见的有网站、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falalicar.com/rslmy/2155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