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名言 >> 培根举止优雅乃永不过时的推荐信
按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年),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新工具》等。培根12岁入剑桥大学,后担任女王特别法律顾问以及朝廷的首席检察官、掌玺大臣等。晚年,受宫廷阴谋逐出宫廷,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另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集成《培根随笔》。
FrancisBacon魏韶华绘
谈礼节与风度
文:弗兰西斯·培根
图:萨金特
待人不拘礼节者须有非凡之大德,正如镶嵌时不用衬箔的宝石须十分珍贵。但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世人获得好名声的情形就如同赚钱获利的情况;
须知小钱装满大钱袋是句不谬的格言,因为小钱可常得,而大利不常来。
与此同理,小小的优点可赢得大大的赞扬,因为小优点可天天显示并为人注意,而展示大德的机会却如同过节。
由此可见,讲究礼仪小节可替人增添美名,“举止优雅乃永不过时的推荐信”。
而要获得这种推荐信,你只须对它不小瞧就差不多可以到手,因为这样你就会留心他人的优雅举止,此外你还须做的就是自信;
须知一个人若是在言谈举止上太煞费苦心,他就会失去其应有的风度和魅力,因为风度魅力之展现必须自然大方而无矫揉造作。
有人的举手投足活像每个音节都推敲过的诗行,可一个在鸡毛蒜皮上绞脑汁的人又何以能领悟宏旨大义?
全然不讲礼节不啻是教别人待自己也非礼怠慢,亦等于是叫人对自己不必尊重。
所以待人接物不可免礼,尤其在同陌生人或讲究礼仪者交往的时候;
但过分强调礼节,把礼仪俗套看得高于一切,那不仅会使说话人显得可笑,而且会减少人家对他的信任。
无可置疑,礼仪俗套之运用有一种效果极佳并令人难忘的方式,若能将其发现,必可行之有效。
在同辈之间有的是亲热随便,故不妨保持几分庄重。
在下属面前肯定会受到尊敬,故不妨显出几分随和。
不分场合地过于讲礼会使人感到厌腻,从而会使自己显得庸俗。
专心注意某人本身并无不妥,但须让对方知道你是出于敬重而非出于轻率。
附和他人通常是一条有益的规则,但附和时须加上自己的主见;
如同意他人的见解须加上点不同看法,
赞成他人的提议须附上个先决条件,
而认可他人的计划则须提出进一步的理由。
在恭维人时须注意别太过分,不然你即使在别的方面都无可挑剔,你的嫉妒者也会说你善阿谀奉承,从而贬低你其他更为可贵的优点。
在处理大事时不可过分拘泥于俗套,在观察机会时亦不可过于谨小慎微,因为这二者皆为失措。
须知所罗门有言:望风者难以下种,看云者不得收获。
聪明人更多的是创造机会而非寻找机会。
人的举止行为应像其衣着服饰,不可过分拘泥讲究,以便行动能轻松自如。
好炫耀的人是明哲之士所轻视的,愚蠢之人所艳羡的,诌佞之徒所奉承的,同时他们也是自己所夸耀的言语的奴隶。
精彩回眸:
渡边淳一:男女关系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领悟
尼采:所谓厌倦,不过是你停止了成长
梁实秋:不能欢聚,方知谁是真朋友
加缪:活着并且做自己热爱的事
伍尔芙:成为你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罗曼·罗兰: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梵高:人生是一趟旅程,需要心灵火焰的照耀
钱钟书:不怕俗,就怕装
德波顿:人生苦短,半数人却为新闻走火入魔
波伏娃: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叔本华:聚会的场面越大,就越容易枯燥乏味
精选荐书
畅销年的6本好书,重拾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多年过去,它依然是中国人的精神和美学底色
藏在幅稀世名画里的诗词和古文
年秘本流传:有趣才是一个人的顶级魅力
不读《楚辞》就不懂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
“民国大学国文课”,珍稀版本首次完整“复活”
兰姆姐弟《给孩子的莎士比亚》大人孩子都爱读
鲁迅推崇的法布尔《给孩子的科学故事》出中文版
梁实秋:该不该“净化”莎士比亚?
明代禁书,揭露最真实的人性
严歌苓:我成为不了任何人,我只能是严歌苓
日本学界权威怎样写中国历史?
张爱玲:因为爱过,所以慈悲
诺贝尔奖为何选他:阅读石黑一雄就是阅读人生
读懂毛姆,才懂人生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