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生论 >> 人生论名言 >> 渐至中年,方觉人生苦短
渐至中年,方觉人生苦短,书海浩瀚,人必须有自己的“洁癖”,才能在有限的读书时间内去读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书。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此时阅读已不像青年时代广读博览去吃“大杂烩”,而贵在吃对胃口的“精粮”。古语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像一个热爱美食的人,只有多尝多品,才能弄明白哪种美食会合自己的脾性。读书亦然。我的阅读原则是:不薄今人爱古人。古今中外的名作珠玉纷呈,各有各的好,但读经典却有以一当十的功效,总有常读常新的美好体验。比如读唐诗宋词,青年时读和中年时读,体验到的意境美和人情美差异就很大。人和书也是讲缘份的。有时不期而遇的书,就像偶遇一场擦枪走火的爱情,一读再读,心里美得一踏糊涂。有时刻意买来的书,却彼此别扭着隔膜着,生分得令人生厌。前年买了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流年》,但他的七大卷本犹如浩瀚的长河,我站在岸边就望而生畏,至今还搁置在案头,没勇气开卷。倒不若利用碎片时间读几篇心仪作者的短篇更令人痛快、酣畅。现在,阅读已成为疗治我俗世中浮躁焦灼病安稳心神的良药,一日不可或缺。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春风化雨式的漫长阅读浸染中,我的心灵变得丰盈纯净了,我的心智变得机敏沉静了,我的步态变得铿锵坚定了。正如培根所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我的心里时常升腾出悲天悯人的情怀,时常激荡着为家国勇担道义的魄力,亦生发出“书生意气,挥斤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野心。诚然,书读得多了,入世深了,心中自然积了“块垒”,生了识见和情怀,需要去发抒去表达。于是写作自然成了安顿灵魂,与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像陶潜所言的“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这就是写作的初心。曹雪芹在极度困顿的条件下,十载增删《石头记》,看似满纸荒唐言,实则是一把心酸泪。他写作并非图谋名利,而是为了追忆当年闺阁中几个不寻常的女子而已。记得巴金先生曾说过: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这种感情,我个人认为就是对尘世的爱,对众生的悲悯情怀。所谓大家,他早已逾越了记录小我在尘世中爱过、思考过、生活过的痕迹,而是通过非凡的大手笔、大叙事、大幻像,来表现众生世相,把挣扎在欲念的苦海中的人们摆渡上岸。这就是文学的神圣和美感,它能给心灵爱的救赎和飞翔的魔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